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第12期 ID: 422954

  

汉英语言的象似性差异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 刘利平

  摘要:象似性广泛存在于所有语言的各个层面。不同语言间的象似性是有差异的,本文通过汉英语言在顺序(线性)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语音象似性等方面的差异性的比较,在翻译教学中灵活应用语言的象似性,力求接近翻译“形神皆似”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象似性 汉英比较 翻译教学
  语言的象似性与任意性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直贯穿整个语言符号研究的历史,其实质是在语言与现实、形式与意义之间是否存在理据性,即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是象似的还是任意的问题。 当代语言学在索绪尔[1]语言任意说的基础上认为,语言不仅具有任意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理据性、象似性的特点。本文尝试从分析汉英语言在象似性方面的差异入手,探讨象似性在汉英互译中的具体运用。
  一、语言的象似性问题
  语言象似性问题已成为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热门课题,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象似性是语言符号的一个重要本质特征,象似性指“语言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映照性相似的现象。”[2]或“映照在语言符号系统单位和关系之间以及语言运用过程中的、被人感知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相似性特征。”[3]。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亦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自然存在着的被符号解释者所感知到的一种相似性。
  二、汉英语言的象似性差异在翻译中的应用
  1.顺序象似性与翻译。顺序象似性是指句子、词语或篇章的顺序对应客观事物或人们认知的次序。例如,汉英两种语言中大量的主从复合句里,表示原因的句子经常出现在表示结果的句子前面,这是符合自然和感知的时间顺序的,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顺序一般总是先有因后有果。另外,在篇章层面上,两种语言皆存在对时间顺序象似性的利用,例如文学和历史故事创作中多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在翻译教学中,对于象似性原则应用相似的地方,应引导学生注意以模仿原语的顺序为主。
  然而,不同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顺序是不一样的,这也使得不同语言在顺序象似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不同语言的句子、词语或语篇的表达顺序存在明显差异。汉英民族哲学理念及文化思维方式的区别决定了汉英两种语言句子顺序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集中表现在:英语属形合语言,汉语属意合语言;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两种句子的叙事顺序不尽相同等。汉语的句法结构重意合,即不通过连接词,而是以语义、语序来反映句子成分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英语句子却重形合,即利用连接词表现句子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意合”与“形合”的差异体现在汉英句子的表达顺序也是不同的。例如,He didn’t remember his father who died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这句话以“形”(动词remember)为中心搭建,按原文顺序应译为“他不记得他三岁时死去的父亲。”但这不符合汉语习惯,按汉语“意合”的特点,这句话应该译成:“他三岁就死了父亲,已记不得他父亲的模样了。”这样译文顺序就和原文顺序完全不一样了。另外在句法层面上,汉英两种语言对象似性原则的应用是有显著差异的,汉语遵循时间顺序的象似性原则比英语更明显,例如,当两个汉语句子由时间连词联系起来时,第一个句子事件发生的时间总是在第二个句子之前。一般情况下,这个句子内部词语的先后顺序是不允许调换的。但在英语中,句子里的前后两个分句的顺序是可以调换的。汉英两种语言表达顺序的差异还有很多,在汉英互译中应注意两种语言象似性原则的差异的运用,使译文符合本族语言的表达习惯。
  2.距离象似性与翻译。距离象似性指概念间的距离对应于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语言符号之间的距离象似于所要表达的概念成分之间的距离。如果两个语言符号相隔的距离大,意味着概念之间的距离大。汉英民族由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句子中要表达的同一概念的词汇在不同语言中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完全对等的,相应地两种语言的语言符号间的距离也不是对等。例如:多项定语修饰名词时,这些修饰语离名词中心语的距离是不同的。修饰语表达的概念越重要,离中心名词越近。但同一修饰语表达的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离中心名词的距离也是不同的。在汉英互译的时候要注意这种差异性,同一修饰语在两种语言中离中心词的距离不能对等翻译,而要符合各自的语言习惯。
  3.数量象似性与翻译。数量象似性是指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或意义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即:在言语交际中,量大的、重要的或说话者想间接表达的信息,表达它们的语言形式的句法成分就相应增多、句法结构也相应更复杂,在篇章这个层面也是如此。汉英语言在数量象似性手法运用方面具有较大的共性特征。但是,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并不对等。以亲属称谓词为例,汉英两种语言中亲属称谓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汉语中亲属称谓词数目众多而复杂,突出表现在称谓的尊卑长幼不可逾越,“堂亲”和“表亲”严格区分。汉语中表(堂)亲区别甚严,既要说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例如:表(堂)兄和表(堂)弟、表(堂)姐和表(堂)妹,英语却一律称为cousin,因此在翻译中运用象似性原则时,应注意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并不能完全遵循数量象似性原则,采取相应的数量形式,而要根据各自语言文化的差异增加或相应减少语言形式的数量。
  4.语音象似性与翻译。“所谓语音意义是指由民族意识确定下来的一定的音和一定的意义之间的相似关系,语音意义实际上是影像象似性的一种扩展,它的确认过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具有潜移默化的性质。”[4]因此,语音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特定的音和意的相似性关系,这种相似性关系往往是各种语言所特有的,即某种语言的特定的音与意的相似性关系,别的语言可能并不具有这种相似性。尽管许多研究者强调运用象似性原则,尽可能使用目的语中的对应拟声词或音韵手段译出原文的语音意义。但不同语言的拟声词或音韵手段并不对等甚至差异很大,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以诗歌为例,韵律、节奏、音节发音、特殊的修辞手法等都属不可译的因素。“凡属语言本身的固有属性(区别于他种语言)的东西往往都不可译。”[5]“不可译”是指难以译出原诗特有的韵律、音节发音等,即在语音方面很难“直译”达到与原诗“形似”,这种情况下只能“意译”,在传达原文内容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译语音韵节奏或修辞方面的特点,使译文尽可能与原诗的音韵等方面的韵味接近。请看下面的一首小诗:
  Night
  Max Webber
  Fainter, dimmer, stiller each moment,
  Now night.
  郭沫若的译文如下:
  愈近黄昏,/暗愈暗,/静愈静,/每刻每分,/已入夜境。[6]
  这首诗描绘了黑夜不知不觉来临的渐进情形,fainter, dimmer, stiller三个词都以音结尾,第1行和第2行诗押尾韵,汉语译文难以从声音方面描摹,但郭老的译文巧妙地以一个“愈”传达了原诗夜幕逐渐降临的过程,并且第1行诗的“昏”与第4行的“分”押韵,第3行的“静”与第5行的“境”押韵,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原押韵的“韵味”,译文尽可能地做到了与原文“神似”。
  由此可见,虽然象似性在各种语言中的不同层面广泛存在,但由于汉英文化、民族思维方式及语言结构的差异,两种语言中象似性的某些具体原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将象似性理论及其原则运用于翻译教学中时,应根据这些差异以及原文和译文各自的特点,灵活应用象似性理论。在利用象似性理论不能达到对等翻译时,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意译”,力求“神似”,努力接近翻译“形神皆似”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Saussure. F.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1972.
  [2]王寅.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象似性[J].四川I外语学报,1999(2):51~54.
  [3][4]王铭玉. 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05、419.
  [5][6]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74.

汉英语言的象似性差异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