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春之歌》作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突出成就是相当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典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林道静的故事谈谈在新时期背景下爱国精神的培养,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杨沫《青春之歌》 林道静 爱国精神
杨沫,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1914年生于北京一个大学校长的家庭,1931年因反抗包办婚姻而开始接触共产党,1936年入党。著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1949),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58)、《芳菲之歌》(1986)、《英华之歌》(1990),1995年逝世。她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捐献版权的作家。《青春之歌》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为历史背景,重笔塑造了由个人抗争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女知识分子林道静的形象。这部小说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找到了知识分子苦苦追求、斗争的正确的历史归宿,这无疑是对以往在摸索中前进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主题上的扩展和发掘。可以说,该小说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程度,艺术感染力方面都不逊色于前辈作家的作品。小说主人公林道静是重点刻画的艺术形象,她的身上蕴含着一股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股力量的支撑,才使得林道静勇敢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一、林道静身上的爱国精神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题材新颖,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它以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复杂多变的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围绕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的成长过程这一主题,描绘了我国20世纪30年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所走过的道路,谱写了一曲革命时代的青春之歌。林道静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女青年,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经过历史暴风雨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培育下,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她的生活道路在那个历史时期是很有代表性的。其实,林道静身上蕴含着一股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股力量的支撑,才使得林道静勇敢地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时,是“按照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按照像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女性在当时走向革命后必然会有的发展变化过程来描写的。而不是按照一个成熟了的共产党员的标准,设想她应有多少优点,不该有什么缺点,她入党后就必须高大无比、完美无缺等框框来写的。”所以作为20世纪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林道静是带着小资产阶级的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参加革命的,她走的是一条坎坷的道路,但是她身上那股爱国精神是始终不变的,她怀揣着对祖国的热忱投入革命,是我们必须赞扬的。
林道静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于绝境中与余永泽结合。旧时代的中国女性大多数是个体生存者,她们融入社会的方式与男性直接进入社会、直接融入组织和潮流的方式不同,女性往往通过反抗包办婚姻而融入社会。林道静离家出走后,到天津郊区一所小学投靠亲戚。然而事与愿违,她落入了社会的陷阱。余敬堂筹划着将她送给县长作继室。她在无路可走、投海自杀时却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救起,芳心暗许,两人很快同居了。第二阶段,在青年革命家卢嘉川等人的影响下,林道静逐步觉醒,和余永泽彻底决裂。第二次被捕入狱,标志着林道静个人反抗的结束,身入革命洪流,真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这个阶段中,作品抓住女性的情感与感受,写得真切而自然。觉醒中的林道静自身的主要矛盾是“生活伴侣与政治道路”的矛盾。余永泽拿她当花瓶,要她作家庭主妇,不准看革命书籍,不准参加社会活动。余永泽逼走卢嘉川,致使卢嘉川被捕,更加深了两人的矛盾。林道静认识到:“政治上分歧,不是走一条道路的‘伴侣’是没法生活在一起的。光靠‘感情’来维系,幻想着和平共居互不相扰,这只是自己欺骗自己。”她决定走出金丝笼。第三阶段的林道静在革命斗争的熔炉中锻炼成长,自觉接受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的领导,开展狱中斗争,自觉深入农村接受农民革命斗争的洗礼,最终成为北京大学学运领导人。
从林道静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她从反抗封建家庭,要求个性解放到谋求民族的解放和阶级的解放;从对劳动人民同情到为劳苦大众奋斗;从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她坎坷曲折的生活道路,既表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由苦闷彷徨到觉醒顿悟直至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也展现了一代知识女性反抗中国妇女悲剧性命运、寻找与追求以至实现真正人生价值的奋斗过程。
二、新时期背景下爱国精神的培养
列宁曾说过:“爱国精神就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对祖国河山、人民以及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对人民事业的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归结起来,就是深厚的爱国之情,无私的报国之举。人们常把祖国比做母亲,想起祖国母亲,人们的赤子之心可以为之燃烧,满腔热血可以为之沸腾!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经过世代相传,不断加深,逐步升华为一种维护祖国利益和忠于祖国的坚定信念和行为准则,就产生了爱国精神的意识形态。
毋庸置疑,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高举爱国精神旗帜,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的现实主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回首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史,爱国精神对于国家的发展必不可少。在《青春之歌》中,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以他们无私无畏地为人民革命和祖国救亡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地吸引和教育了林道静,使林道静最终义无反顾地走出家庭,投入人民斗争的洪流,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总之,《青春之歌》这部小说规模庞大,结构完整,情节真实感人,文笔流畅优美,时代色彩浓郁,通过林道静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如何培养爱国精神。这部小说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是一部经久不衰的优秀青年读物!
参考文献:
[1]程光炜.《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J].中国比较文学,2004(01).
[2]李璐楠.问世间情为何物——读《青春之歌》有感[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