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第12期 ID: 422919

  

论李煜词的象外之意

◇ 王小溪

  摘要:“意”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文学和美学价值。南唐后主李煜作为一位在政治上失败的君主,在艺术上却有着非凡的才华和成就,留给后世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李煜的词作注重意象的描写、情的抒发和境的营造。而在其词作真挚浓郁的情感流露和表现中,总是蕴含着更为深远的“意”,即深刻思想意志的表达,令人回味和思考。
  关键词:象意境 李煜词 象外之意
  一、中国古代美学“意”范畴简述
  “意”作为中国古典文论和美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其探讨和研究往往离不开“境”和“象”这两个意象。作者在文学创作中,要想传达“意”,就必须借助于适宜的“境”作为背景,有恰当的“象”作为要素,然后共同来传达更为深层的“意”。
  在此必须要辨析的一点是,“情”与“意”含义的不同。荀子指出:“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刘勰则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可见,“情”通常指感情、情绪、情理,往往是主体内心情感的表达。而“意”与“志”是更为接近的,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意”下的定义是:“意,志也。”这一定义直接将“意”的含义等同于“志”,即指“心意,志向”。陶渊明《饮酒》中有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的“意”有“意味”的含义。可见,“意”具有“意志、意图、志向、意味”的含义。如果说“情”是内心感觉的表达和宣泄,那么“意”作为作者志向的表达,则比“情”要富于理性和思考的内涵。欧阳修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巧妙地表达出了与“意”范畴相关的三层含义:首先是字面含义,醉翁的意图不是酒;其次是联系上下文可知醉翁之“意”是以文章中营造的“境”为背景的,即指出了“意”与“境”的密切关系;最后,这句话还指出了“意”与“酒”这一意象之间的关系,即“意”具有“意象”之外的深远含义。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提到了“意余象外”和“象外见意”,这些观点是笔者所赞同的。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提“意象”,笔者认为,“意象”这一概念的中心在于“象”,因为“象”所指的就是诗词中字面所指的事物了,而“意”是通过“象”而表达的深层内蕴。表面看来,“象”是诗词用来造“境”和传“情”的材料,但实际上,每当我们提到“境”总称“意境”,提到“象”总称“意象”,显然,“境”和“象”都离不开“意”,即意图、意志和志向。所以,诗词中,无论是对“境”的营造还是对“象”的使用,其根本的目的是传达作者的“意”,即思想意志,而不只是表面的描写和抒情。
  如果说“真、善、美”是文学创造追求的三个境界,那么“意”就是其中“善”的境界。“境”和“象”体现为“真”,即内指性的艺术真实,而“意”则蕴含着“高尚的品格和功利取向”。当然,诗词艺术中还有“兴”和“味”两个审美范畴,此两者体现的更多的则是对审美内涵的追求。在历史长河中,战火频发时往往顾不得审美,却不能忘却对高尚品格和社会人生功利的追求。所以,无论是在和平安详的时代,还是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高尚的品格和对社会人生的功利追求都是文学作品不变的追求。即“意”这一范畴的价值更为永恒、稳定。
  二、李煜前期词的象外之意
  当今学界以李煜降宋为界限,将其词作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这两个时期他的词作风格差异较大。其前期作品安闲、慵懒,展示给读者的是一种荒淫、自在的特点。而后期作品忧伤、压抑,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种哀伤、痛苦的特点。在这情境深处,正体现了唐后主的思想和意志的变化。如《浣溪沙》这首李煜的前期作品: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乍一看,都是一些荒淫的“象”——“金炉”、“香兽”、“红锦”“佳人”、“金钗”“恶酒”“花蕊”“箫鼓”。这些“象”营造出的是一种夜夜笙歌的奢靡之“境”。然而,唐后主的这首《浣溪沙》只是为了描写荒淫的场面吗?显然不是。作为一代君主,他何尝不知国家存亡的重要性。他日日沉浸在这样荒淫无度的生活中,对于自己身为国君却不善治国的处境有着满腹的无奈之情。而这些华丽、奢靡的“象”之后蕴含的,是一种逃避、不敢面对现实的深层之“意”。作为君主,李煜自知不谙政治,当政后也不学治国之策。他宁可赏“佳人”,嗅“花蕊”,也不愿关心朝政。他每日沉浸在词所描写的场景中,其实是对现实的担心与逃避,怀有一种不敢面对现实的意志。
  又如另一首作品《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 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首词的节奏不那么奢靡慵懒,多了一些明快的节奏感。再看其中的一些“象”——“晚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凤箫”、“霓裳”、“阑干”、“烛花红”、“清夜月”。这些“象”营造的是一种优美、奢华的场面,是一种贪欢、自得之“境”。而这些“象”外的“意”又是如何?只是一种怡然自得的愉快之情?其实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首《玉楼春》和前面那首《浣溪沙》都有一个特点,即醉酒。《浣溪沙》中的“酒恶”与《玉楼春》中的“醉拍阑干”都直接表现出了李煜的醉酒。这一表现只是为了描写一个事实或者表达欣悦之情吗?显然不是的。在这些“境”和“象”的深层,还是李煜逃避的思想意志,即所谓的象外之意。表面上看,唐后主在借酒取乐,实际上,是借酒自我麻痹。这些美好的“象”,是对逃避现实之“意”的矛盾的隐藏和表达。
  又如《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这首词与前两首相比,虽无醉酒,但却还是有一个共同特点——美色。李煜日日沉浸于这样荒淫的生活中,创作出的“境”和“象”都是奢靡的,都是一种对现实逃避的自欺欺人。这一切深层的,还是那种对残酷现实的逃避之“意”。   实际上,李煜早期的词主要都是描写皇帝、宫廷的生活,风格奢华、柔靡。这些作品往往不如他后期作品知名,传诵也不太广泛。因为很多人认为这些词作中缺少思想内涵。如果读者从其词作中只能获取字面描绘的场景信息,便无法理解李煜想表达的深层意志,进而将其词作片面定义为“亡国之音”。然而,但凡有了“境”、有了“象”,就暗含了形与神的融合,就会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即“意”。这些李煜早期的作品,写在相对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下,实则隐喻了李煜日后不战而降的结果,因为他逃避、不敢面对的意志,早在前期作品中体现了出来。这便是其中的象外之意。
  三、李煜后期词的象外之意
  李煜后期的词作品的传播要比其前期作品更为广泛。在亡国降宋后,他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至今广为传颂。究其深层原因,笔者认为,与其词作中所包含的深层之“意”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如这首《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家国”、“山河”、“霄汉”、“烟萝”、“臣虏”、“潘鬓”、“离别歌”等“象”,营造出一种消沉、无奈、苦痛之“境”。昔日的夜夜笙歌,化为今日的为人臣虏;曾经的奢华自在,变成了如今的窘迫无奈。这种伤感的情感深处,蕴含的是一种悔恨、无奈之“意”。而这种“意”,又与苦痛之“境”进一步融合,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这首词的象外之意。
  再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几乎是李煜词中被传诵最为广泛的一首。“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愁”、“春水”,这些“象”,都被蒙上了一层忧伤的色彩。这些“象”,自然创造出了忧伤之“境”——东风吹拂的夜晚,回想曾经美好安逸的宫廷生活,看到如今自己悲惨的结局,难免伤感回忆。自然,这首词表达出的是一种忧伤的情感。但再理性思考,这种情感深处,是李煜想要表达的那种悔恨、无奈的意志。这其中含有李煜对自己和国家悲惨结局的理性思考,作者将自己的意志融入词作中的“象”,所以我们才能从词表面的意象之中,体会到蕴含于深处的象外之意。如果读者只获取字面的含义,不去领会其中的深层意蕴,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无病呻吟。但实际上,这其中悔恨和力不从心的思想意志,才是李煜真正想表达的。
  如这首《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上阕的凄冷之“象”所造的“境”只是淡淡伤感,而下阕的“江山”和“流水”、“落花”这些“象”,却营造出一种令人突然极度伤感的“境”。李煜在表达这种伤感之情的同时,实际是想表达一种对过往怀念、对自己悔恨、对个人人生和国家命运无奈的“意”。这种思想意志隐含在忧伤之下,实际上是忧伤真正的根源。所以,在伤感的“象”外,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思想意志,这种象外之意是作者真正希望读者体会和理解的。
  参考文献
  [1]李煜.李煜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于德馨.李煜词的分期问题及其抒情特色[J].文史哲,1984(6):64—68
  [6]王建平.李煜词创作的个性心理阐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77—181

论李煜词的象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