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学说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诸多译文则更好地将其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本文对倪清和版《老子》译本加以解读和评价,为进一步提升《老子》的英译水平略尽绵力。
关键词:《老子》 译文 解读
一、《老子》及其译本概述
我国春秋末年的哲学家,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徳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徳的“体”,徳是道的“用”。《老子》学说在启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方面起到了迄今不绝的伟大作用,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而注释老子的人不计其数,更是被译成外国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其中,《老子》英译版本最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老子》的英译本就有200种左右。本文择取并解读其中的倪清和版译本,为进一步提升《老子》的英译水平略尽绵力。
倪清和出生于一个具有修道传统的家庭之中,从小就在道士的指导下学习太极拳,功夫,道家禅坐、炼制内丹以及针灸和中医等道术,后被高道选中,到中国大陆的深山之中修习达31年之久,全面而系统地研习了道教义理和道术。1976年他到美国传习道术,并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洛杉矶创办了道教院,著有几十本道学汉语书籍以及50多本道学英文书籍,并在世界各地进行传习道术。1978年倪老师将《老子》翻译成英文,以他特有的对道学的理解和视角解读《老子》,该译本从用词、句法、文体特征上都体现出了其独有的特点,对老子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二、解读倪清和版《老子》译本
(一)对其基本概念翻译的解读。由于《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其间必然会涉及哲学的基本概念,对这些哲学概念的翻译是《老子》翻译的一个核心的问题。由于《老子》最初文本中不含标点,因此在对《老子》的理解中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版本的标点注法。但无论是何种《老子》原文的解读,“道”、“名”“有”、“无”、“玄”被公认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
由于《老子》中包含了英语中不存在的文化词语,如“道”、“玄”、“名”、“有”、“无”,因此必须在英语中创造出新形式。倪清和直接将“道”进行了音译“Tao”,但倪在其后,用同位语的形式,对“道”的含义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名”也被认为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指对“道”的具体称呼,含有概念的意思,但比概念更高,具有名称和内容相统一的意义。但在倪的翻译中,并没有以专有名字的形式来翻译“名”,只用了一个“that”来进行指代。“无”和“有”是《老子》中辨证统一的两个概念。倪分别翻译成为“Nothingness”和“Beingness”。由此可见,倪所理解的原文,并不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标点注法。“有”和“无”在接下面一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翻译中也是一致的。“玄”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表示神秘幽昧、深不可测。老子认为玄的含义最为深远,既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无,即“非有非无”;但还不能执着于玄,还必须否定玄,即“非非又非无”,才能彰明重玄之道。在倪的翻译中,把“玄”翻译为“the Way”。
(二)对其句子翻译的解读。以《老子》第一章为例,其中共有五句话,倪清和的译文则分为四个小节,前三节分别对应原文的前三句,最后一节对应原文的第四和第五句。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倪用了3个独立的句子来进行翻译。其汉语意思分别为:“道是不可能被描述的”;“可以用文字描述的只是人思维中的概念”;“虽然我们运用了名字和描述,道还是远远不能被描述的”。在第二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翻译中,倪用了一个含有but转折关系的并列句。But前面的分句与原文的两个分句结构基本类似,但作者在这个but的后边自己加上了一个转折性的句子,相当于是对这句话意义的一个引申,其结构与原文大不相同。倪用三句话来翻译《老子》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前两句分别与原文中的两分句相对应,而最后一句“Both are for the conceptual convenience of the mind”则是译者自己加上去的。后面的译文也有诸多与原文不对应及译者的增添和补充。可见倪老师在翻译中并没有实行句子结构之间的对应,译文的句子数量明显多于原文,句子结构比原文复杂,多了许多对句子的增添补充。
(三)解读其文体特色。《老子》虽为语录体却无对话与场面描写,也无教授学的痕迹,是更为纯粹的“立意”、“见志”之作。今本《老子》结构完整,文辞精炼,大体有韵,体近诗歌,加之“玄之又玄”的哲学思想,使《老子》的文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汤漳平《论<老子>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文认为,《老子》是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哲理诗”,不仅是“继《诗经》之后,《楚辞》之前的一部重要诗作”,而且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鸿篇巨制。”章沧授认为《老子》散文的“显著特征是诗歌化”,表现为“押韵独密,音韵悠扬”,“长短变化,错落有致”,“词约义丰,生动形象”,“多用复叠,尽理穷义”。至于《老子》究竟是诗歌还是散文,很难经行定位,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的写作风格有别于一般的文章,它既有散文的特征,又带有诗歌的特征。而《老子》的写作风格对于其意义的表达有着特别的意义。《老子》在哲学概念与语言选择的困难中与“文学”不期而遇,诗情、哲理、文思、玄言,熔铸为一,从而把它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大道之精微,用“可道”的方式会意它的“不可道”。
关于语言修辞技巧,研究者普遍认为《老子》在比喻和排比的运用上独具特色。章沧授对《老子》的语言修辞手法作了更为全面具体的研究,认为《老子》在句式的运用上独具匠心,“他善于使用排比、对偶、连锁、递进等各种句式,表情达意,形式新颖,变化灵活。”《老子》句式整齐,不仅用排比而且多用韵语以齐其句、密其意,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十分突出的特征。倪的译文从用词来看,都选用了一些比较常用的词汇如“describe”、“come from”、“see”、“difficult”等。相比而言,倪的译文也采用了英文诗体的形式,但其表达却并没有原文那么简洁、紧凑。在其意义的表达上,原文的意义是隐含的,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去理解,而译文意义的表达比较直白,不需要读者自己进行解读。总的来说,倪的译文直白、简单、冗长,更像是对原文的一种解释性翻译。
三、对倪清和版《老子》译本的综合评价
倪清和版《老子》译本主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属于“归化翻译”,基于其译文的主要读者是对道术感兴趣的外国人,因此他在译文中多有增添补充,是对原文的解释性翻译,能有效地向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传达《老子》所表达的涵义。倪清和是中国人,在中国长大,其潜在的意识形态应为东方的,但由于其后来移居美国,并在美国传习道术,因此在其翻译中必然会有意识地体现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在其译文中,他只能够以西方国家熟悉的文学模式来翻译《老子》,更注重对原文基本涵义的传达,而没有将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放在第一位,在译文的“充分性”上有所欠缺。解构主义认为原文的意义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语言成分的相互作用中才得以体现,认为译文是原文获得生命力的一种方式。我们知道,《老子》原文的涵义只是在那个特定环境下的涵义,而那个涵义与其后对《老子》的各种注释和译文一起,都只是《老子》得以存活的一种形式。所以,倪英译本的《老子》也只是译者本人在其特有的背景之下对《老子》的一种解读,我们不能单纯地去评判其翻译的优劣,因为其实并无固定的原文意义可以进行对比。
参考文献:
[1]老子. 老子[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2]李尔重. 《老子》研究新编[M]. 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3]刘云虹. 论翻译批评空间的构建[J]. 中国翻译, 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