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坚持以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在着力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上下工夫,为其终生发展储备能量,夯实根基。
一、把握《课标》,让语言训练清楚前行方向
语文教学要自觉地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明确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把准阶段目标,达到既不越位也不滞后。如识字,低年级要落实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打牢基础,教授方法,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中年级继续培养识字写字能力,由扶到放,重视词语的理解、辨析、积累和运用;高年级培养独立识字、学词的能力,能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表达效果。阅读,低年级侧重理解与运用字词句,读好课文,积累语言;中年级侧重理解与运用句段,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写作方法;高年级侧重理解与运用段篇,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领悟文章和阅读不同文体作品的基本方法。写作,《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概念:第一学段是“写话”,低年级重点抓好词语、好句子,学习迁移、运用;第二、三学段是“习作”,中年级重点体会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学习表达方法,力求准确、生动、有序;高年级学习有序地表达,有重点、有特点地表达。第四学段是“写作”。这些概念从语义上是不难理解的,其用意主要是进行教学梯度的区分,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写话和习作的目标,降低了写作的要求:1~2年级重在培养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3~4年级重在减少束缚,使学生自由表达;5~6年级重在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个性表达。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清楚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年段目标,更要把握好每一篇教材和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这是真正落实语用训练的关键。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一文中说,“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和语文技能。”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确定整体教学内容时,就要突显语文教学的首要地位,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除了落实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朗读等这些基本的要求外,还必须在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方面落实,让理解、积累、运用整体推进,只有真正把握《课标》,才能让语言训练明确前行的方向,而不至于将语文课上成科学、品德与社会课等等。
二、立足文本,让语言训练找到扎根的感觉
古谚云:“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我们要继承这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重视识记背诵,引导学生背诵、积累,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祖国的语言十分丰富,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这是学生积累知识、提升素养很重要的途径。教材中也体现了对学生积累的重视,除了有的篇目后面有指定背诵内容外,还专门在练习中开设了“诵读与欣赏”,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落实这些具体要求外,我们还要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段熟读背诵。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意挖掘言语训练的生发点,有意训练帮助习得,丰富积累。如教学《东方明珠》这一课,当学到“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把“举世闻名”换个词说说,学生就会说到“驰名中外”、世界闻名”、“中外闻名”等词语,同样当学到“琳琅满目”“人流如潮”这些词语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归类。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归类拓展:如学习《海底世界》时,可以有意安排积累拟声词;在归类拓展时,有的可以按词语意思分,有的可以按构词结构分,有的可以按词语的性质分,有的可以按描写对象分。如描写春天景色的,描写人物神态的等等。不要小看平时的点滴积累,只要坚持不懈,语文素养就会越积越丰厚,最终发生质的变化。
丰富的积累就像肥沃的土壤,掌握方法更是学习的根本。识字是低年级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识记字形,理解字义,两者相辅相成。为了落实“阅读中识字学词的阶段目标”,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赋予生字具体的环境,因时制宜地把生字分散在句子里、儿歌中,朗读时把“迫不及待”“大口大口”两个词语的训练放在重点句子中,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学习、理解、运用词语。在对“串、告、诉、颗”的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如学习“串”这个象形字时,引导想象“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联想到了羊肉串、冰糖葫芦等等,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用一根棒在中间穿着;学到“颗”这个形声字时,又引导学生还可以说“一颗( )”。学生说了很多后,继续追问:“这些东西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由此得出:这些东西都是颗粒状的。从而让学生掌握“颗”字的运用规律。再如“告诉”一词的教学,结合字的意思,让学生发现规律,这两个字和说话有关系,一个是口字底,一个言字旁,同时让学生想办法记住它们的字形,教师加以点评:利用已学熟字记,想想字的意思记,编儿歌记……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识字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激发了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初步形成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小学阶段,必须注重语文基本素质的训练与养成。课上可抓住关键的词句,启发学生反复揣摩、深刻理解,通过感情朗读、比较词句、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词语,积累感悟语言。识生字、学语言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这样的训练来自文本,回归文本,真正体现用教材教学生学语文,让语言训练找到扎根的感觉。
三、着眼运用,让语言训练具有生长的力量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为方法的知识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具有积淀终生发展能量的意义。语文教学应从“语文知识的教学”走向“语文功能的教学”,从“内容分析的教学”走向“策略指导的教学”,在言意兼得的基础上还要“得法、得用”,即掌握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方法,从而实现叶老所说的“自能阅读”、“自能作文”。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习惯的培养、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实践。
模仿是任何学生任何学科不可逾越的学习路径,是儿童获取知识、习得技能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学在对文本内容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要关注语言的形式,把握语言的规律,即站在写作运用的角度上解读文本,在阅读中学习精准的字词、精美的语言、精巧的段落、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精彩的笔法等等,既得意更得言。读与写紧密结合,读为基础,以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一课一得,得关联;多读多写,学以致用,发展能力。强化学法指导,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种服务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富有成效的学习指导。
低年级是练习说话写话的关键年段,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句式是培养学生说话、写话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掌握在表达好几种事物的时候,可以用上哪些句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循序渐进的句式训练,从课文中来,回到课文中去,更走到生活中去,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对词语的理解,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空洞生硬的说教,把揭示文本寓意与学生想象、说话训练结合起来,借小朋友之嘴,说出学习的收获、体会,显得亲切自然,孩子们乐在其中。
“训练”是语文实践的基本形式,“多读多写多说”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法则。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给学生播下“语言”的种子,通过具体的练习得法、得言、得意,让语言文字的运用具有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