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这篇文章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中,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通过人和狗的故事向我们展现出巴金内心的高尚和伟大,也间接地批判了当时时代所造成的人性扭曲和黑暗。而学术界对于《小狗包弟》主题的多元解读也有非常多的建树,但对其精妙的写作技巧的鉴赏微乎其微,所以,本文力求通过对其情节、线索、叙述手法、语言表达、环境描写这几个方面细致的探讨、赏析,来感受巴金创作的魅力。
一、情节松弛有度
文章情节的发展是由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来引出作者与小狗包弟的故事,通过对小狗包弟的回忆再进一步引发对当时社会环境下生活的回忆。因为是对生活琐事的描写整篇文章并没有太多的波动,但是作者却写的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开头,作者先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一上来就为读者展现了当时文革时期发生的一个惨剧,而相应的所描写的内容和造成氛围也是非常紧张的,文中写到,“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接着“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开篇如此惨烈的画面,为全文笼上一层悲剧的氛围。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换做轻快的语言来描写包弟这条小狗的由来,文章在这个时候显现出一派祥和与温暖,也让我们不自觉地联想到它与前文到底有什么关系。从写包弟初到我家所带给我们的快乐,一直到文革前夕的这段日子,都是用一种轻松、真实、舒缓的语言来表现的,比如“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甚至还引用了日本客人对包弟的喜爱,这些描写和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到了后来,作者开始“靠边站”时,包弟被送走,故事情节又开始紧张起来,而且愈演愈烈。从刚开始害怕包弟的叫声,到我看到包弟作揖不禁留下眼泪,再到我不得不把包弟送走来挽回一家的平安,到最后包弟被送走后我深深的自责,这一系列的悲剧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极大的压力和悲伤,也让看似平常的事情被描写得起伏跌宕。而这种悲喜,松弛相交织的手法也让我们的情感不停地变化和跳跃。
二、明暗线索交织
《小狗包弟》这篇文章其实有两个线索,一个是我与包弟之间的故事,这是明线;另外是我和家人不断变化的遭遇,这是暗线,明暗交织,双线齐走。首先从主题来看,作者通过描写小狗包弟的遭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忏悔,而在抒发个人情感的时候也在对当时扭曲的社会进行了批判,因为无论是忏悔还是批判,这些情怀都是发生在作者受到当时环境的打击后才有的感受,所以描写自己的遭遇和波折也是散文所要表达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其次从结构来看,作者对包弟的描写经历了蜜月期,稳定期,动荡期和悲剧期,这不同时期小狗包弟所经历的过程都会在文中对应的地方看到作者家中和自己的身份,地位,情形的变动。例如,包弟刚刚开始到来时,作者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而包弟和我及家人的感情进入了稳定期时,虽然对应进入的是三年困难期,但这并没有动摇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安稳的生活环境,当文革开始时,小狗包弟也受到了家人的猜忌和不安,随着这种情绪愈演愈烈,相应作者的生活确是越来越艰难,危机四伏。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让我们看到了小狗包弟悲剧中所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三、叙述手法的多样化
《小狗包弟》在“包弟”出场之前,先叙述了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在十年浩劫中,艺术家被残酷迫害,在惨遭毒打和极度痛苦时,人们“都掉开头去”,但小狗却不顾一切“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等到艺术家获得解放,再去看望小狗的时候,“邻居告诉他,那狗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三天就死了。”这个“倒叙”小狗与艺术家的故事,是文章的引子,说明在“文革”不正常的岁月里,人性、兽性的颠倒,人性被扭曲,人没有了人性,却具有了兽性,对有贡献的人大发兽性,残酷斗争,无情折磨;而作为兽类的狗,却具有了人性,对被迫害被折磨的艺术家表示了温暖和亲情,并且至死不变。这种人性、兽性的颠倒,正是对“左倾”思潮极为深刻的鞭挞。
其次是用顺叙的手法来描写,通过不同时间点的串联来叙述整个事情的过程,但是在结尾处提到“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个手法又是一种插叙,用这样的手法作为回忆,使得文章在平叙中带有浓浓的深情。
四、环境描写的真切化
巴金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压抑和折磨,除了通过与小狗包弟的故事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更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中来突出表现,文章倒数第三段就是典型。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的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
这段文字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对那段历史无言的控诉,可以看出当时的荒凉,破败。其次,这段描写是用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的,是作者物是人非的伤感,是对亲人的思念。“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句话生动真切地表现出作者恍在梦中的心境。第三,这段环境描写放缓了叙述的节奏,也暗示了情节的转变,把读者的思绪从文革的岁月拉回到今天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技巧,只是这种技巧不露痕迹,似乎没有精心地安排和刻意地谋划。
总之,我们从《小狗包弟》这篇优秀的散文中,真切地感受到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作者那种真诚的品格,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