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络的广泛普及,汉语词汇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在网络聊天和传播媒介上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新词汇,这些词汇被人们在网上广泛应用和传播。本文对现代汉语新词汇的来源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词汇社会发展网络来源现代汉语
所谓新词汇是指,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从本民族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语中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新用法的固定短语。新词汇的产生不仅直观迅速地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状态,也为人们的生活添加了丰富的色彩。新词汇的来源广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事物的产生
词汇是发展变化最快的,也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所以通过新词汇能够看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新词汇也能折射出一定阶段的社会生活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学意义。比如炒股,放心肉,手机,网民,扶贫,融资,年薪,媒体,黑客,下岗,毒奶粉,宽带,期房,楼盘,买单等,它们多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所占的比重最大。
二、方言语的引用吸收
汉语新词汇来自广东方言、港台的流行词汇居多,与这些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的主导作用有关。经济上的优势使粤方言对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产生了很大影响。“炒鱿鱼”就是被普通话吸收的方言词。还有来自香港的“爽”是目前大陆青少年的常用口语,有带劲、好极了、感觉不错等种种含义,很多场合下都很乐意用它,像“太爽了”、“友情送爽”。同样也来自香港的“酷”,是英文cool的发音,表示好、非常舒适之意。调查显示“酷毙了”位列当今大学校园流行语排行榜榜首。由它派生的词还有许多,如酷评(有力度)、酷装(新潮)、长得酷(很帅、很棒)。来自粤语的词汇也不少,像“搞掂”、“埋单”等。第五版《现汉》收录了很多广东话,据不完全统
计,第五版《现汉》收录的粤语词有近百个,仅房地产方面就有“按揭、楼宇、楼盘、楼花、置业、物业、写字楼、烂尾(楼)”等。“派对、套牢、动迁”等词主要从上海话中引进。
而“关爱、锁定、瘦身”等则来自台湾,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三、简略词汇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简略词汇能产性加强,其是汉语多音节成词与人们利用语言经济性要求双因趋动的必然产物,又以鲜明的时代特征、简洁的表达区别于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其他组成部分。比如,清华,三农,两会,四书,七窍,电大,成教,城建,建行,农行,中纪委,纪检委,超女等。这种方法在新词语的造词过程中十分常见,其原因主要是汉语构词的双音节化趋势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起作用。
四、网络新词汇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同样,与人们日常交流关系紧密的网络语言的出现也是一种网络虚拟化了的社会现象,是现代化网络生活的产物。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聊天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发生着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词汇的丰富和发展。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
网络新词汇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通过非传统媒介所传播的语言形式,其以简洁生动的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推崇,甚至在约定俗成后被广大人民所接受。比如,有木有,给力,囧,你懂的,虾米,肿么了,神马,浮云,鸭梨(压力)。我不叫我,叫———偶,看不懂不叫看不懂,叫———晕,见面不叫见面,叫———聚会,大哥不叫大哥,叫———兄台,看法不叫看法,叫———愚见,有钱人不叫有钱人,叫———VIP,提意见不叫提意见,叫———拍砖,支持不叫支持,叫———顶,吃不叫吃,叫———撮,姐姐不叫姐姐,叫———JJ。
以上可见,部分网络新词汇走的是谐音路线。
五、西方外来语
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沟通,外来事物接踵而来,汉语也源源不断地从外界吸收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丰富汉语的词汇系统。如:俱乐部,脱口秀,保龄球,迪斯尼,奥林匹克,色拉,巧克力,咖啡,霓虹灯等。近年来与英语国家接触频繁,大部分外来词都是从英语中吸收的。这些西方外来语好多事源于外语的谐音。随着人们英语水平的提高,还有一种字母词,是指直接由西文字母或者由西文字母加上汉字构成的词语。如:MTV、CEO、MP3、PK、SIM卡、T恤等。这些词经常被原形移植到汉语中使用。
外来词通过不译、直译、音译等各种方式进入学生语言。如“新鲜人”(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自英语freshman,是美国大学内对新生的称呼,现在我国的一些大学内也对它直接运用。“秀”是英语show的音译,意思为演出、表演。而现在由它产生出一大批新词在青年中流行,做秀、秀服、脱口秀、生活秀等。英语单词与汉语表达混用也比较常见。如“哦,my倮od!”,“Hi,大家好!”半英半中本是一种网络时尚,而现在又扩展到日常交流与交往中。不少新词由中英文混合生成,如“AA制”、“T恤”、“T人才”、“e时代先锋”。一首校园打油诗可以真实反映英汉混用的情形:“人生本该hap原py,何必整天study,只要考试pass,拿到文凭倮oaway。”
六、旧词新义
旧词新义的出现并非音义任意结合的结果,而是以意义的相关性或读音的相似性作为依据产生的。在新时期,只有那些规范的旧词新义才能及时地进入静态的、规范的词汇系统,与已有的一般词或基本词结合成新同音同形词或成为已有的一般词或基本词的新义项。
旧词产生新义主要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途径,多表现为由某一专业的专用词进入其他的社会生活领域,成为全民词汇:比如,“下课”,新义指被解职;“内功”,新义指自身的素质、实力;“变脸”,新义比喻事物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黑马”,新义指在体育比赛或其他竞争中出人意料的优胜者。“漫游”旧原义是指随意游玩,新义是指移动电话或寻呼机的一种功能,当用户离开自己注册登记的服务区域而到另一个服务区域后,联网的移动通信系统或寻呼系统仍能为其提供服务。
也有的是旧词新用,即旧词所指意义曾经有,后来所指消失了,再后来又沉渣泛起,旧词也再度复活,如暗娼、嫖客、卖笑、梅毒等。
还有一部分旧词新用是来源于古文中,比如:留意———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传》)考虑;老子———遥见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老人;丈人———愿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老人;牺牲———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祭祀的牛羊等。
七、校园流行语
校园作为科技文化的前沿,年轻人又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在目前知识创新的年代,学生口中来自高科技高技术的词语令人目不暇接。如“入世”、“IC卡”、“生态”、“U盘”、“克隆”、“意识流”等。
校园流行语已成为中小学生所追求的各种时尚中最有活力的。如果谁不懂得几句流行语,他在同学中间就显得不合潮流,就会受到嘲笑和冷淡。语气词和感叹词在校本位的失误分析,着眼于“破”;二是“语文人文性的研究”,即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研究;三是“语感”的研究。后两方面着眼于“立”。特别是“语感论”的研究,标志着王尚文语文教育思想的成熟。他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言语形式来培养语感,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感的创造只有在言语主体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中才有可能。”首先必须创造言语实践的机会,教师不能越俎代庖。[3]随后又提出语文教学“对话”理念,听读是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的对话,与作品背后的作者的对话;说写是通过言语与读者或听众或自己的对话,而对话就是言语实践。总之,王尚文的思想观点处处是以言语实践为根基的,这些观点见于他的专著《语文教育学导论》(1994年)、《语感论》(2000年)和《语文教学对话论》(2004年)以及众多的论文中。这可以看作是他作为“言语实践派”的标志。
妙笔生花,颇有才气的李维鼎这几年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异军突起,成果颇丰,著述甚多。他认为,“语文”不是“语言”,而是“言语”。[4]单看其专著《语文言意论》第二章的目录,就可知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第一节,“语文”即“言语”;第二节,“语文课”就是“言语课”,本节分四小部分,一、“言语作品”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二、“言语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三、“言语规律”是教学方法的本质;四、“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指出“言意互转”是语文课的本性,由“意”到“言”的转换是言语的表达,由“言”到“意”的转换是言语的吸收。要达到理想的状态,表达者和理解者都要付出精力的,是要亲历的。在亲历中言语主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地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沟通由言到意的吸收和由意到言的表达,并在反复中求得沉淀和积累,使语感不断丰富和敏锐化。这个过程显然是言语实践的过程。李维鼎的理论成果集中在《语文言意论》(2001年)、《语文教材别论》(2004年)和《语文课程初论》(2004年)中。这几部著作显然可成为李维鼎是“言语实践派”的标志。
目光敏锐、思辨深邃、笔触冷峻且推证严谨的李海林以一部颇有分量的《言语教学论》奠定了他在语文教育界不可小觑的地位。他的观点浓缩成一个公式就是“语文越言语”,该书是对统治我国近百年的“语文越语言”的历史性的突破,引起了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是把“言语”概念全面、完整、系统地引入语文教学的里程碑标志。它有可能从根本上厘清语文教育领域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文道之争,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它彻底动摇了工具论的理论基础,在理论上说清了为什么语文教学几十年来高能耗低效率的原因,并引导人们对症下药。李海林又指出言语实践是针对工具实践和精神实践局限性的弥补的第三种实践,他称之为“符号实践”。[5]这种“符号性实践”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言语实践。它又别开生面地提出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要跳出“伊伊性”的思维定势,“伊伊性”的表述方式是把语文课程的外部特征当作了语文课程的内部性质,他认为语文课程的本质是一种“言语智慧”,即运用语言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在生活和生活化的环境中,通过言语实践来获得的。
综上所述,各个代表人物的语文教育思想,都有一个“共轭点”,那就是“言语实践”,都主张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方法是言语实践。所以我把他们归为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言语实践派”。
以“言语实践派”冠名的缘由
“言语”就是语言的运用,包括听说读写的行为及其结果。照此定义来看,“言语”定义中已内在地包括了“实践”之意。这里之所以再加上“实践”二字,原因有三:其一是为了突出和强调语言习得的手段和过程;其二是言语实践是符号实践,其价值意义在于,人通过对言语作品的活动实现人的现实的生成,即人性的生成,当然也就内在地包含了语文能力的生成和提高。它既区别于为取得认知智慧(智商)为目的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工具实践,又区别于为取得情意智慧(情商)为目的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实践,它的目的是获得“言语智慧”;其三是受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一书的启发。在该书中,作者把当代的语文教育思想划分为九大流派。从上述四个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观点来看,有很多相同和相近的地方,因此,忽发奇想,他们何尝不是一个流派呢?且他们是在以前流派的思想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张正君先生把言语实践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洪镇涛归为“语感派”,言语实践派也的确非常重视语感,那么为什么不用“语感派”来命名呢?这并非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考虑到“语感”多多少少有一点神秘的色彩,操作感似乎不强,稍微有点“玄”,而“言语实践”是一个操作感很强的术语,故名之。园中被大量运用。校园口语中充斥着大量的语气词和感叹词,走进学生当中,“吔”、“哇噻”、“我靠”、“郁闷啊”等感叹词此起彼伏,“呵呵”、“嘻嘻”、“嘛”、“吧”等语气词在网络里更是广泛使用的。
而负面词在新词汇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大学生的流行语中,带有讽刺挖苦的词不少,据有关专家的一项调查显示,“去死吧”、“恶心”等词语位列大学生流行语的前列,这类词语的流行是大学生烦躁心情的表现,从某个角度也折射出当代学生的无奈和自嘲心理。
总结: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一些合理和看似不合理的新词语,随着运用它的人的增多,逐渐会被普遍接受,并成为主流词汇,也有相当一部分词汇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相继被淘汰。无论如何,我们相信新现象会给我们的语言生活增添活力,也相信在实践中这些词语会逐步沿着健康而有生命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民《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原《新词语》,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3]刘娅莉《十年来流行的汉语新词新语》,《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