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6期 ID: 421967

  

《墨经》与训诂学

◇ 张丽萍 余军成

  《墨经》有丰富的训诂学材料,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利用词义的训释来表达墨家的政治观点,利用词义的训释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经说》用义界方式训释《经》文时不同于常规。
  《墨经》解说词义的方式有直训和义界两种。所谓直训,就是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的训释方式;所谓义界,就是用一句或多句话解释一个词的训释方式。我们对《经上》做穷尽性统计,直训10例,义界69例。
  直训如:(1)知,材也。(2)虑,求也。(3)知,接也。(4),明也。(5)义,利也。(6)礼,敬也。(7)行,为也。(8)实,荣也。(9)益,大也。(10)库,易也。
  义界如:(1)故,所得而后成也。(2)体,分于兼也。(3)仁,体爱也。(4)忠,以为利而强低也。(5)孝,利亲也。(6)信,言合于意也。(7)佴,自作也。(8),作嗛也。(9)廉,作非也。(10)令,不为所作也。(11)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12)勇,志之所以敢也。(13)力,刑之所以奋也。(14)生,刑与知处也。(15)卧,知无知也。(16)梦,卧而以为然也。(17)平,知无欲恶也。(18)利,所得而喜也。(19)害,所得而恶也。(20)治,求得也。(21)誉,明美也。(22)诽,明恶也。(23)举,拟实也。(24)言,出举也。(25)且,言然也。(26)君,臣萌通约也。(27)功,利民也。(28)赏,上报下之功也。(29)罪,犯禁也。(30)罚,上报下之罪也。(31)久,弥异时也。(32)宇,弥异所也。(33)穷,或有前不容尺也。(34)尽,莫不然也。(35)始,当时也。(36)化,征易也。(37)损,偏去也。(38)儇,秪。(39)动,或从也。(40)止,以久也。(41)必,不已也。(42)平,同高也。(43)体,分于兼也。(44)同长,以缶相尽也。(45)中,同长也。(46)厚,有所大也。(47)日中,缶南也。(48)直,参也。(49)圜,一中同长也。(50)方,柱隅四讙也。(51)倍,为二也。(52)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53)有闲,中也。(54)闲,不及旁也。(55)纑,闲虚也。(56)盈,莫不有也。(57)坚白,不相外也。(58)撄,相得也。(59)似,有以相撄有不相撄也。(60)次,无间而不撄撄也。(61)法,所若
  训诂中用来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用语称为训诂术语,《墨经》中训诂术语不多见,只有“言”、“曰”、“之谓”三个。“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的是”,说明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含义。“曰”、“之谓”的作用相同,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叫作”。例如:
  (1)《经上》:“且,言然也。”《经说上》“且,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
  (2)《大取》:“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
  (3)《大取》:“于事为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求。”
  被释词分别是“且”、“已”、“权”、“求”。“言然也”即“且”说的是事物将会怎么样或者正在怎么样的情形。“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即事情还未发生叫作且,已经发生叫作已,正在发生也叫作且。“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即“在所亲身经历的事情中,而权衡利害的轻重大小叫作‘权’。[1]”“于事为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求”即“在事情和行为中,权衡与求取利害的轻重大小叫作‘求’。[1]”
  《说文》:“说,释也。”《墨经》有《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经说上》、《经说下》分别说解《经上》、《经下》,训释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以例释经
  从正面或反面的角度举例说解《经》文,例如:
  (1)《经上》:“体,分于兼也。”《经说》:“体。若二之一,尺之端也。”
  (2)《经上》:“行,为也。”《经说》:“行。所为不善名,行也;所为善名,巧也。若为盗。”
  (3)《经上》:“仁,体爱也。”《经说》:“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
  (4)《经上》:“忠,以为利而强君也。”《经说》:“忠。不利,弱孩足將入井之容。”
  例(1)(2)从正面举例释经。体是从整体中分出来的部分,包括集合与个体、整体和部分两种情况,分别举“二与一”来说明集合和个体的关系,举线与点说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举“为盗”来说明什么是“巧”,“盗”即“盗名”,窃取好的名声。例(3)(4)从反面举例释经。儒家之爱为仁,仁为体爱,与墨家兼爱相对。兼爱指爱所有的人,爱无差别等级,而体爱是有差别等级的。《经说下》:“仁,爱人也。”《大取》:“爱己,爱人也。”爱己也是爱人,爱己的目的不是用己,不同于爱马,爱马的目的是用马。体爱包括爱己,但不包括爱马。“弱”当为“若”,“忠,以为利而强君也”即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使君主去做。《经说》补出相反的情况,即对国家不利的事情,犹如幼儿足将入井的状态,就要制止。
  2援补充说明
  从正面或反面的角度补出《经》文没有的内容,让人对词义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例如:
  (5)《经上》:“知,接也。”《经说》:“知。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
  (6)《经上》:“信,言合于意也。”《经说》:“信。不以其言之当也,使人视城得金。”
  (7)《经上》:“知,材也。”《经说》:“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若明。
  (8)《经上》:“虑,求也。”《经说》:“虑。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
  例(5)(6)从正面补充《经》文内容。“以其知过物”用“过”释“接”。知即认知行为,就是用人的感官去接触事物。“而能貌之”是《经说》所补充的内容,用人的感官去接触事物之后,人可以将事物的形象形容出来。言合于意为信,这是《经》文的内容,《经说》补充出言合于实为当,将两者放在一起加以区别。例(7)(8)从反面补充《经》文的内容。“所以知”释“材”,“知”是用来知道某物的感官能力。“不必知”是《经说》所补充的内容,“知”是人的感官能力,如果不用这一能力去感知事物,就不能够知道或了解事物。具有感官能力并不意味着必定知道某物。“以其知有求也”释“虑”,思虑是人用认知能力来探求某物。“而不必得之”是《经说》补充的内容,用人的认知能力来探求而不一定能够得到知识。
  3援解释词义句义
  (9)《经上》:“纑,间虚也。”《经说》:“纑。虚也者,两木之间,谓其无木者也。”
  (10)《经上》:“佴,所然也。”《经说》:“佴。然也者,民若法也。”
  (11)《经上》:“令,不为所作也。”《经说》:“令。所非身弗行。”
  臣萌通约也。”“萌”与“氓”通用,“臣氓”同义复词,指国君所统治的民众。墨家主张由民众选择推举“天下贤良”作为君主,对“君”的解释,正体现了墨家的这种政治观点。第二,利用词义的训释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如《经上》“信,言合于意也。”言语的是否可信,取决于言语是否与思想相符合。言语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的。墨家对“信”的解释,正体现了他们对言语功能的认识。第三,《经说》用义界方式训释《经》文的时候,有时不同于常规。用义界的方式释词,一般情况下被释词在前,训释的部分在后,如《说文?眉部》“眉,目上毛也。”“眉”为被释词,“目上毛也”是训释部分,给“眉”所下的定义。《经说》用义界的方式训释《经》文的词义时,被释词在后,训释的部分在前,如《经上》“知,闻、说、亲、名、实、合、为”《经说上》:“知。传受之,闻也;方不,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被释词分别是“闻”、“说”、“亲”、“名”、“实”、“合”、“为”,在训释部分的后面;而“传受之”、“方不”、“身观焉”、“所以谓”、“所谓”、“名实耦”、“志行”训释部分,分别是给被释词所下的定义,在被释词的前面。

《墨经》与训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