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6期 ID: 421971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教育理念研究

◇ 张青瑞

  摘要:中国古老而灿烂的文明发源于先秦,教育的根也在先秦,这时期百家争鸣,共同构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其中最为著名的,除却儒家外,要数道家了道家思想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从许多方面弥补了儒家教育的不足,与儒家共同滋养着中国人的品性。
  关键词:道家教育理念教育原则
  前言
  当今社会人人都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教育体系正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和冲击,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这一需要,怎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是众多教育者共同面临的迫切难题。本文对道家教育思想做了浅要解读,分离出具有现代价值的思想元素,望给广大教育者一些启示。
  一、老庄学派
  (一)老子及其《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影响深远的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向他问过礼,老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道法自然,崇尚无为。其哲学体系气势恢宏,涉及宇宙、自然万物、社会生活等各各方面,给后人以无尽的影响与滋养。
  老子代表作《道德经》,又名《五千言》,先秦著作,为道家信奉的经典之一,其内涵思想对中国早期社会稳定起到一定作用,甚至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早在唐朝,玄奘法师译本的《道德经》就远传印度,从16世纪开始陆续被翻译成各国文字,译本一千多册,国际影响广泛。内有“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等可以直接用诸教育事业的名言。
  (二)庄子及其《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著名思想家与文学家,其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之说,提倡“无以人灭天”,即否定人力干涉改变自然的做法,运用到教育上,则谓要遵从教育规律。庄子同时也是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家,一生追求自由,观点独特鲜明,充满辩证思想。
  庄子代表作《庄子》,分内、外、杂篇,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内所收文章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极富独创性,“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标志着先秦散文语言已达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其文学上的成就甚至大大超越了本身所要表达的哲学思想。然事情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的观点仍被人们琅琅于口,而“无用之用,乃是大用”的观点居然巧妙地迎合了现今提倡的“素质教育”思想。
  老庄学派的“大道废,有仁义。智能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古之善被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等一些说法因具有明显的反道德、反理智、反文明的思想,长期以来被统治者和所谓的卫道士漠视摒弃。
  二、道家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道家以道法自然为最高理念。所谓道,即为无,先天地生,不做任何干预,顺从它的自然发展。“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文献中处处可见“道”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简而言之就是人应遵从地,地应遵从天,天应遵从道,而道应遵从自然,不应有任何人为的规定性,可见“自然”的至高级别和重要性。在教育领域内,道法自然就是要遵从教育规律,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一方面教育者教育过程中要遵从教育规律,不能脱离或改变,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知根知底知特性,充分考虑每个受教者的受教方式与特性,个别人个别对待,因材施教,辅其自然。儒家教育仅是教育的一个方面与方式,中国的教育史上对儒家理想化的人格向往及推崇至极,却忽略了哲学上一个重要的规律,那就是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圣人;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却因方法不当导致弄巧成拙,招人唾骂,其“个性化”的表现往往匪夷所思,让人哭笑不得,可以说这是道家教育思想长时间在人们心中空缺的结果。儒家教育应与道家教育相辅相成,既追求以培养“礼义廉耻忠孝悌”的道德“君子”为最高目标,又重视个人的个性发展,两者缺一不可,不然就是“五十年不变的呆子”,或网络上常出现的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行为。无论是学校教育,环境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两手抓”,两手准备,而现今社会流传的教育理论往往只表现出了儒家教育的一方面,这并不因为人们只注重儒家教育,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发掘感悟出的一些心得与理论恰好与千百年前的理论相同,因有“前车之鉴”,更加重了对这些理论的信服度,在其它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干脆直接照搬,这一过程中往往会使儒家教育模式化,对它有盲目的模仿;事实上,道家教育的理论在一些教育场合,特别是家庭中,教育者也有着相当程度的体会,只是因为对道家缺乏浅泛的了解,并没有引出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罢了。而重视两者的重要性,使其相辅相成,恰恰就是道家辩证思想的体现。
  三、理性思辩的教育原则
  (一)行不言之教与得意忘言
  最好的教育应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不言”即不说话或少说话,“不言之教”则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尽量少言语,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仅以自己的行为树立典范,表达教育内容。通过身教使受教者有所启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的实际行动受教者观之、认之,具有不可替代和比拟的亲切性,能更好地呼唤起受教者的道德情感,从而学之。因此不应对教育进行规范约束,更不应进行强力抑制和干涉。而是要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尊重其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受教者的主观性。“非言无以明道”,不言之教并非一概反对言教,但要“言有宗,事有君”,“贵言”,给受教者啰啰嗦嗦婆婆妈妈的印象反而不好。先言传,而后身教,先要让受教者明白学的是什么,明白后则是身教之时;同时教育过程中适可简要而言,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领悟,运用受教者的自觉性,让他们按本性去发展。言语只是教育的一个工具和方法,通过指点让受教者能更快速地领悟掌握学习内容,而受教者一旦明白,就完全可以抛却、忘却、超越言语这一工具,这就是“得意忘言”。教育者不能只注重工具的使用,而要注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者得到什么,要透过表面看本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以不救救人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即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是自然界自然而然的状态,不应加以修剪以达到标准化。“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对自然界合理存在的差异进行修正补漏,既是对个体的不尊重,也是对整个生命的否定。顺应自然的教育方法不仅要明白个体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而更应当保持和发展个体的差异性,充分显现每个人的闪光点与独特之处,以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物,更好地实现差异个体的社会价值。以不救救人,正是道家相对于儒家基于中庸之道的深刻之处。
  (三)无用之用
  “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从字面来看,意思是知道“无用”的人,才有与其谈论“有用”的价值,事实上,这句话更应该理解为:让人知道了某样东西“无用”,不正是它的“有用么”?正如绿叶之于鲜花,丑之于美,恶之于善,假之于真。其实它们并不仅仅是起到一个衬托或反衬的作用,只有广泛地涉猎了各种事物的各个方面,加深自己亲身了解与体会,才能更好地理解真善美的重要性,而不会成为纸上空洞的话,言语中的夸夸其谈。现在的老人常说子女“身在福中不知福”,动辙“我们那个时候……”,在生活条件如此优越的今天,从未遭受过贫穷的苦难的子女,如何会理解老人口中的“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呢?即便如此,在一些发达国家看来,我们中国人也是很可怜的。而放诸于教育上,注重对外围知识的涉猎与吸收,不仅会拓宽人们的视野与思想,使人具有“专攻”之外的多种能力,全面横向纵向发展,使得人们研究和做学问有广度深度创新性的发展,更能了解自己在学术上的缺陷和前人在学术上的缺陷,以达到超越性的进步;而即使在自己的学术方向没有确立以前,广泛地吸取社会经验,了解市场走向与需求,更能在与自己的兴趣喜好或天赋技能相结合的前提下确立学术方向,谋得生存之道,而不致使自己的学术真正成为“无用”之术。
  (四)正言若反
  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总伴随着“矛”与“盾”相互搏斗相互并存的局面,即事物总有正反两面,哪怕出发点是普渡众生,到最后也会出现坑蒙拐骗的事件。当一个教育者教人们知道了什么是善以及如何为善的时候,他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告诉了人们什么是恶以及如何为恶。正如普及法律教育电影电视短片在展现整个案件时,不仅对作案人的手法全面公开,还往往要加入“犯罪嫌疑人很聪明”等类似话语,表明哪些手法“给本案的调查取证带来很大难度”,往往使一些不良用心的人吸收了经验手法,加上自己的创新,具备了反侦察能力,物极必反,即使“文明”也是如此。当一个社会刻意提倡文明,处处都是教条,明令,外表没有一丝丑陋,但人们会变得机械与虚伪,“智能出,有大伪”,这是极大扭曲了人们自然朴素的本真状态的恶果。所以教育者不仅要注意对受教者关于真善美方面培养的指引,更要向他们指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不能以偏盖全,只说一个方面而对另一方面只字不提,要符合自然状态,正反并存。
  (五)谋于未发与图难于易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谋于未发”,提早预防,当受教者出现向不良状态发展的苗头时要即时禁止,防范于未然。凡事物“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在受教者的不良倾向还未定形时,只出些微的力,即能达到纠正的效果,事半功倍。“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凡事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在教育过程中万不可急于求成,一口吃出个胖子,而要循序渐进,顺应自然。
  结语
  道学是我国古老而灿烂的文明当中的一枝奇葩,仅就教育方面而言,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孔孟,而且与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传统的教育体系正遭受着重重诘难与困惑,而人们从道家教育思想中寻求了一丝安慰。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是因为道家长期不在人们心中占据地位,二是因为由古至今,人始终为人,早期人们面临的难题,也是现今人所面临的难题,从这一点来看,道家教育思想具有永恒价值。
  参考文献:
  [1]唐德俊阳德华老子教育思想要义解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2]邵秀玲刘国强道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泰山学院学报,2005,09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教育理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