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的主观性决定了其必然暗含说话人的立场、观点和感情。本文通过对汉语指称词语的考察,发现指示词可以隐含言者的心理距离,人称代词的活用是言者心理视角转换的表现,描述性指称语更是言者对所指物主观评价的最直接形式。
关键词:语言的主观性指示词人称代词描述性指称语
语言是在特定语境中说话人进行的交往活动,必然体现其精神风貌,蕴含其心理情感,而这些正是语言主观性的表现。本文拟通过对汉语的几种典型的指称性词语的考察,分析特定语境下选择什么样的指称形式间接折射了说话人怎样的观察视角和情感倾向,体现出怎样的表情达意的微妙区别。
一、指示词隐含的心理距离
指示词的最直接功能是在体态语的帮助下把外部世界直接引入语言。无论是单用的“这”“那”,还是与名词组成的指示词短语如“这本书”“那棵树”,指示语直接把人的感知引向外界环境中的具体事物,其功能相当于把某个话语环境中的实体直接介绍给了听话人。
指示词这种看似中性的指别功能可以隐含说话人的某种心理距离。如:
(1)a(小军的父亲当众打了他,两个同学在旁边议论)这个老爸也太心狠了。
b(爸爸走后,小军对其他同学说)这个老爸也太心狠了。
a中的“老爸”并非言者自己的父亲,用“这个”表明所谈论的“老爸”是众多“老爸”中的一个,而且就是现场刚刚打自己孩子的那个。b中的“老爸”是言者自己的父亲,正常情况下应该直接用“老爸”,是“我的老爸”中领属词“我”的默认省略。但是用“这个”可以很好传递说话人受责后的那种委屈、不服、埋怨的心理,是说话人有意拉开了与指称对象的距离。
如果是熟悉的甚至是寄托了特别情感的东西,说话者一般不用指示词来指称。如:
(2)a(爱犬呼呼生病很久了,丈夫对妻子说)呼呼恐怕不行了。
b(隔壁的邻居看见了,议论说)这狗恐怕不行了。
同样是对一条快病死的狗,主人的指称用语和邻居的指称用语完全不一样,这与说话人对狗的情感距离不同有很大关系。虽然邻居也会知道这条狗的名字,在谈及的时候选用的多半还是指示词加类名的形式。即使用名字来指称,其前也一般要加上“这”或“那”。
指示词的这种增加心理距离的语用功能,可以使其加在专名前起到陌生化的作用。说话人运用专名一般有一个预设,即听话人和自己一样也是熟悉此专名所指的。但如果运用指示词,则这一预设自动被取消。如“这个张军听说是靠打小报告发的迹。”指示词加专名或普通名词形成的感叹独词句则表示某种贬义的主观倾向性,如“这个李老师!(又拖堂)”“这个小李!(总迟到)”。而“这个调皮蛋”之类的表达是一种反语似的明贬暗褒。
汉语指示词有近指和远指之分,空间的所指可以通过隐喻扩展到时间甚至情感上去。因此,远指指示词比近指指示词表示的心理距离更加疏远,如“那个讨厌的人又跟我打电话了。”既然是讨厌,用“那个”比“这个”更能显出说话人心理上的排斥。还可以指着身边不远处的一个举止粗鲁的人问“那个人是谁?”因为心理上的反感,即使在近处用“那”也很自然。
二、人称代词活用暗含的心理视角
人称代词是对交谈者角色的抽象。“我”可以指任何一个言者,“你”可以指任何一个听者,“他”可以指任何一个在交谈现场或不在交谈现场的除开言者和听者的第三者。但汉语在很多情况下混淆了人称代词的这种用法,必然会带来出其不意的语用效果。如:
(3)我还是个孩子呀,家人不仅不关心你,还把你送得远远的,我能不生气吗?(第二人称代词活用为一人称代词)
句中画线的“你”相当于“我”,言者以“你”代“我”,殉情于听者,主观上把自己经历的事情放在听者身上,使听者转换角色和自己站在同一视角上经历体会,以便直接引起听者的注意和共鸣。
(4)(女儿对父亲说)我一直认为爸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所以他会理解我的。(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二人称代词)
句中画线的“他”相当于“你”,这样说是为了故意拉开与听者之间的距离,使自己对听者的评价更加客观,也使女儿对父亲的期望更加客观。
(5)我就是王华,你找她干嘛?(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
句中画线的“她”相当于“我”,在听者面前指称自己不用“我”,却用“她”,表明了说者根本不愿意与听者处于同一个交流的平面,表明了对听者的冷漠。
(6)(母亲对女儿说)妈妈是最爱你的人,为了你她可以牺牲一切。(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一人称代词)
句中画线的“她”相当于“我”,这样说也是故意拉开与听者的距离,使对自己的评价尽量不带主观色彩。
由于一二人称是当面人称,更能表现亲近,三人称是背后人称,则暗含疏远或客观的态度。第三人称代词与第一二人称代词之间的转换,充分表现了说话者的心理视角。这些背离人称代词常规用法的活用现象,间接地表明了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对问题的观察视角,正是语言主观性的表现。
三、描述性指称语的评价色彩
描述性指称语指带限定修饰性成分的名词短语。很多情况下,说话者对指称对象熟悉并知晓其名,却故意不用名称来指称。
(7)值此路遥60岁生日之际,我们以路遥的一段话和一篇长文,表达我们对这位忠诚于文学创作的作家的怀念。(上海中学生报2009年12月2日)
以上文字出于报刊中的编者按,编者按是编者对新闻报道所作的说明和批注,是一种典型的评论性文字,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描述性指称语在这种文字里的频频出现正是因为短语中的描述性成分起到了主观评价的作用。又如:
(8)(院长对病人家属说)我已经派了最优秀的医生主刀,你们就放心吧。
“最优秀”无疑是充满主观性的评价话语,在这里院长如果用医生的名字反而达不到表达效果,用描述性短语能有效安抚听者,达到良好的沟通。又如:
(9)(妻子对丈夫说)老师说你女儿最近上课精神不好。
明明也是自己的女儿,妻子提起孩子时却既不用昵称也不用姓名,而是采用领属性偏正结构,正是为了突出强调听话人与孩子的关系,暗示丈夫应该多尽一点作父亲的责任。如果说话人是继母,这种暗示就更加明显了。
(10)是买橘子还是买榴莲呢?她犹豫再三还是选了便宜的。
用描述性成分“便宜的”而不用回指性表述“前者”或“橘子”,是因为暗含着“她生活拮据”等言外之意。
但并不是所有描述性成分都带有赞赏、惋惜、讽刺、批评、愤恨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类带有主观色彩的成分往往是描述语中的评价性成分。表示颜色、大小、形状等外部特征的描述就比较客观。
结语
指称词语的运用还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典型的如名称的隐用涉及到避讳语、委婉语等用法。如在提及听话者的亲人尤其是尊长时,即使明知其名,也要用领属性偏正结构、称号等来代替。如父母双方在孩子面前提及另一方时,总会说“你爸”“你妈”或“你父亲”“你母亲”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一种间接委婉的指称。这无疑也是指称性符号具有主观性的重要证据。
研究语言的主观性是把语言表达与人的交往、精神气质、文化心理等联系起来,是将语言与人的存在联系起来,探讨的是活生生的、具体的语言,显示着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而指称词语微妙的表情达意的功能正是语言主观性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一卷·中国文法要略[C]援北京:商务印书馆援1990;165-168
[2]吕叔湘援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援1980:396- 397;656- 659
[3]徐默凡“这”、“那”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 2001,5:47-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