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5年第1期 ID: 359024

[ 冯渊 文选 ]   

文学作品赏析题的两难处境

◇ 冯渊

  鉴赏评价属于较高层级的语文能力,文学赏析题是语文试卷中常见题型之一,这类试题一般要求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给出准确而清晰的评价,而文学作品的含义本就是丰富而模糊的,因此,在试题命制和答案设置过程中,容易陷入两难处境,即:在赏析的细微精妙和答案的精确清晰之间难以达成平衡。
  一、试题命制之难
  1.文学批评溯源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想,作家风格千姿百态,文章旨趣更是千差万别,说到趣味无争辩,要想在外延如此广阔的背景下制作具有测量目标意义的试题,确非易事。
  另外,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更是注重和文学旨趣一致的感性批评,诗话词话,笔记批注式的文学批评传统也影响了国人的鉴赏思维。我们看看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记载孙器之对唐代著名诗人风格的评价,可见一斑。
  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杜牧之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李太白如刘安鸡犬,遗响白云,覈其归存,恍无定处。韩退之如囊沙背水,惟韩信独能。李长吉如武帝食露盘,无补多欲。孟东野如埋泉断剑,卧壑寒松……柳子厚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环妍,要非适用。
  这些对于诗人风格的评价,本身也像诗歌一样具有丰富的意象,在熟读了诗人作品之后看这些评价应该是颔首会心,但对于陌生的阅读者来说,则如堕五里雾中。在鉴赏类试题的设计中,我们无法要求考生达到这种水准,同时,这种个性化的解读,也不利于建立一个准确的评价框架。
  2.命题现状
  文学赏析题主要出现在文学类作品阅读和古诗鉴赏两类试题中,提问方式较单一,以2014年语文高考全国卷为例,我们看看这类试题的命制方式。
  例1.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见2014年新课标卷Ⅰ,文本为叶紫的散文《古渡头》。)
  例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见2014年大纲卷,文本为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例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见2014年新课标卷Ⅱ,文本为刘庆邦的小说《鞋》。)
  从以上试题可以看出,赏析题的命制方式大概有这样几种:
  (1)赏析文章中某一个词(诗眼、文眼)、某一句话或某一文段的语言运用之妙、表现手法之巧(如上述例1、例2);
  (2)赏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营造的意境(如上述例3,但题干中的“简要分析”应为“赏析”,“鉴赏”和“分析”是两个不同能力层级的动词,不应随意使用)。
  常见的提问方式还有:说说这个词(这句话)的表达效果(好处/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等等。
  文学作品语言的包蕴、表达形式的精妙、塑造形象的丰富、意境的优美等,最需要的是读者涵泳体味的功夫,需要沉潜到语言的细微区间,仔细品咂,反复揣摩玩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最为讲究的地方:重感受,重体悟,重读书得间,重在反复诵读吟咏中窥其堂奥。
  反观目前的试题,设问方式粗略、简单、直接,难以引领阅读者进入文本情境,进行深入的体会和思考。如何巧妙设问,引发考生真正参与阅读的兴趣,值得命题者和教学者思考。
  二、答案拟定之难
  1.答案现状
  任何检测都要有可操作性,再高妙的文学语言、技巧、意境、形象,都要用简明的语言来阐释,回答阅读题不可能运用文学批评的写法,也不能运用古诗文“鉴赏辞典”的笔法,实际阅卷过程一般采取采点赋分的方法,将分值分为若干点,答对一点得若干分;那些饱满的想象、精美的语言、令人叹为观止的手法,最后都要稳稳落入固定的答题格式和套路,否则,阅卷很难操作。
  请看上面例1的答案:
  (l)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2)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
  (3)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
  (4)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叶紫(1912—1939)是深受鲁迅赏识的左翼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丰收》等。散文《古渡头》描写了“我”从军队里回乡探望母亲,途中与渡口船夫相遇的片段,渡夫的儿子被军队拉走,儿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他人,剩下孤苦无依的老人在古渡口艰难度日。以一般的阅读经验,读者会对这悲苦无告的渡夫产生无限的同情,结尾的任情高歌,实则是老人对命运的另一种抗争。他正直为人、勤恳劳作,最后还是家庭破碎老来无靠;命运加诸他的全是苦楚,在悲苦面前,他不改良善本质,知命而不认命,任情高歌是痛苦的宣泄。——以上的理解应该基本无误,但这样的答案是不行的。因为8分在语文试卷中是除作文题外的最高分,占写作之外试卷总分值近一成。为了让阅卷者好批阅,参考答案必须分成四点,分别从结构、情感、形象、主旨四个角度赏析结尾段的妙处,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5分,能从四点中任意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2.批评与质疑
  不少非语文专业出身的专家可能会对以上答案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种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对鲜活文本的僵化解读,主旨解读也未必正确。笔者赞同行业外部专家的异质性思维,他们的批评意见可能会对语文教学带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但是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以上所拟答案的确也无可厚非。因为在比较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来看,回答这类问题,必须从结构、内容(情感、主旨)以及人物形象等角度考虑,这对于高三复习教学来说,已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