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郁达夫的美文《江南的冬景》,不能囿于知人论世的套路,也不能满足于“从文中找一找有几个画面,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或者“文中用了哪些对比和引用”等从文字浅表层面的筛选,而是要透过文字进入其美感及产生缘由的核心,探究其复杂的情感内涵。
一、从“反刍”到“心造”:被情感照亮的美景
大凡作家笔下的风景,往往只是“一个人的风景”,有着作家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心性体现。读完《江南的冬景》不难发现,文中的风景,是郁达夫坐在“房间里”,凭自己的记忆、感受和想象写下来的。这篇散文不是具体地记一次或几次实在的游历,文章自然没有也不必交代游踪,所写的画面无非是一些关于江南冬天风景的“断片”,结构上也有点蒙太奇的味道,一幅一幅交替着浮现在眼前;即使是写北国和闽粤的风景,也不是刻意地用来对比而抑彼扬此,只是思维的游移。一句话,这些画面及其感受,更多的是作者在心中的“反刍”,是一种回味与咀嚼。
开头四小节,一会儿是北国冬天的“蛰居异境”,一会儿是江南冬阳下“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一会儿是闽粤的“气候异状”,中间还不忘插入“江南冬景”与“北方夏夜”的“特殊情调”之感受。这样的“七想八想”,这样的“东拉西扯”,不是要通过对比来突出唯江南的冬景最美,只是一种品味,只是对以往某些生活体验的回味与咀嚼。从内容上说,想的都是“悠闲”的有“情调”的情境;从行文结构看,插入北国与闽粤的“蛰居异境”和“气候异状”,实际上放慢了行文的节奏,使外在的形式及其内在的“悠闲”与“情调”相适应。
有人说,接下来写冬郊景象及其饱含的生气,是一种实写。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细细品读,我们还是会感觉这是一种回忆,是对以往生活在江南的某些经验的“反刍”,而且这种“反刍”明显带有“当下”即现在写作此文时的感受:“桕子着在枝头”,“可以乱梅花之真”;小草“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青天碧落之下”,“最容易体会得到”“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会马上会来”的“生气”。
在这样的“反刍”里,江南冬景的特点显现出来了;在这样的品味中,作者没了现实生活的奔波,而有了一种从容与淡定;在这样的咀嚼中,作者有了对人生、对生命的真切感悟。正因为这样,作者想象中之“寒郊的散步”,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灵漫步,他才认为这是江南冬景给予的“一种特异的恩惠”。
虽然郁达夫对江南的乡村或山村生活有过真实的经历和体验,但读到“寒村微雨里的冬霖景象”一节,我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在回忆、反刍曾经观察体验的真实美景,更是在“心造”美景,即用自己的心性、艺术素养、文化底蕴,营造出亦真亦幻、幻中有真的理想境界。
至于写江南的雪景,干脆就直接引用他人的诗句来“营造”;不过,引用谁的诗句,引用怎样的诗句,不尽是“江南人”所写、不尽是“在江南所写”的诗句,完全是郁达夫的“随心所欲”。郁达夫引用、细吟这些诗句本身,便让我们看到了郁达夫这位诗人的悠闲与儒雅;而细察其所引诗句,让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本真与情趣、生活的牵挂与惊喜……
从小生活在江南的人,对江南的冬景,往往除了“下雪好玩”之外,似乎也找不出特别的感觉;而从北方到江南来的人,往往对江南冬天的湿冷难以忍受。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冬景,从回忆反刍到想象心造,虚实结合,却给人一种悠闲、明朗、有活力、有诗意的美感。
这样的冬景,是被他的情感照亮的。这种情感似乎是简单的,无非就是对江南冬景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问题是,只要我们稍微了解一下他写作此文的背景就不难发现,照亮这样的冬景的情感,或许更深沉、更复杂。
二、从“意思”到“意味”:由梦想建构的诗意存在
一般以为,一个词,一个或几个句子,乃至一篇文章,其意义可以切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可以用相对理性的语言解释的“意思”,二是需要调动主观感受且因难以把握而更具丰富魅力的“意味”。
一路读下来,我们对《江南的冬景》的“意思”,似乎没有较大的理解困难,这也正是我们找不到感受其以“意味”为特征的美感欣赏之抓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过,我们若也以“悠闲”的心态,来细细咀嚼、反刍本文乃至“再造”文本的话,还是可以从其“意思”背后获得一些“意味”的。
比如,描写寒村微雨一节,从“意思”的角度看,无非就是这样:
一个小村,只有三五户人家,前面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河边停着一只乌篷船。人家的茅屋边长满了杂树,细雨中能够望见远处隐约的山。晚上,茅屋里映出昏黄的灯光,里面有一些酒客。
郁达夫描写的意味更值得我们咀嚼品味。我们来看原文:
①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②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③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④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⑤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从结构上看,原文这一段深得起承转合之美。第①句是“起”,点明“悠闲境界”;第②③句是“承”,通过画面的细节来具体描绘“悠闲境界”的意味;第④句是“转”,即转到对“这一境界”给人的感受与联想上;第⑤句是“合”,以“迷人”扣合“悠闲境界”,妙在当人们以为到了类似桃花源的境地,“得失俱亡,死生不问”、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的时候,作者不忘把我们拉回到现实: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