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语文教育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即使只从新学制颁行、语文学科独立设科的1904年算起,也有110多年;如果从有中华民族的母语教育算起,那就可以说有几千年历史。古老中国在自然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教育方面或许逊色于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古国,然而作为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在语文教育方面却独树一帜,无与伦比。这种母语教育代代相传,哺育、延续、发展与壮大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并由此形成了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语文教育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却被指“效率低下”,有人说“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中学语文教育该何去何从?我认为,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唯一出路就是返璞归真。那么,怎样才能返璞归真呢?
一、返璞归真的基础:真教真学
什么叫返璞归真?返璞归真就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现代汉语词典》2008年版);也说归真返璞,“谓去其外饰,还其本真”(《辞海》1979年版)。这个问题,在业界几成共识。近几年来,不少明智之士早已付诸教改实践,或是倡导本真教学,或是试验本色作文,或是发表集体宣言,力倡真语文。
为什么要提倡真语文?因为有一种假语文存在。这种假语文的表现历时已久、积弊极深。
一是教师“假教”。有的人并非出自真心,而是违心教语文,奉命教语文。所谓违心,就是自己本不乐意或不热心从事中学语文教育这个职业,只是阴差阳错、养家糊口而勉强为之,因此疲于应付,敷衍塞责。所谓奉命,就是奉长官之命,遵威权之言,上面怎么讲,我就怎么教,书上哪样写,我就照着干,不管教情学情,唯上唯书,照抄照转,跟风混日子。如此违心与奉命,哪是真心教语文?长此以往,厌烦之心渐生,职业倦怠感愈重,于是难免满腹牢骚。这种教师,并非真教;如此教学,乃是假教。
二是学生“假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干扰,当下中学生,至少是相当一部分,他们学语文并不是真学。首先,思想上不重视。认为语文学不学无关宏旨。甚至认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还怕不懂汉语?不屑于学语文。其次,行动上不投入。祖国语文博大精深,易学难精。语文学习需要“水磨功夫”,过程漫长,见效隐微。身处浮躁社会,出于功利考虑,涉世未深的中学生自然难于免俗脱俗,高考语文也增加不了几分,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投到其他学科上去,不愿多花功夫学语文,而且学法上不地道。时下的许多语文教学,什么“学生主体”“教师首席”等,花样翻新,教师奔波于课改,学生热衷于展示,教学不着边际。这般假学,岂能学好语文?
师生是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根本上取决于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一个是设计、组织与引导教学的主体,一个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育首先是要让师生对语文与语文教育知之、好之以至乐之。语文教育的返璞归真,首先是要真教真学。教师必须真教,热爱语文,勤学苦钻,业务精湛,用自己的辛勤与智慧,引领学生步入语文学习的佳境;学生应当真学,摒弃俗见,真心向学,下大力气,把“百科之母”的语文学好、学扎实。这是搞好中学语文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二、返璞归真的保证:实教实学
“真”是相对于“假”而言,“实”是相对于“虚”而言。中学语文教育不仅需要真教真学,而且需要实教实学。真教真学,解决教与学的态度和动机问题;实教实学,解决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问题。
在语文教育实践中,不仅有“假”,而且有“虚”。语文课程的设置存在着“虚”。现在高中阶段普遍开设语文选修课,即把语文课程分为一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高中还是基础教育阶段,高中学生还是在打语文学习基础,而且由于前面所说的一些原因,学生高中以前语文基础打得并不扎实,初中的语文基础并未过关。升入高中,既要学习语文必修课,又要开设语文选修课,学生疲于奔命,教师左右为难。语文课时有限,仅必修课就需要不少课时,留给选修课的能有多少?于是,许多地方就只好统一选开一两门,这样实际上就把选修课开成了又一个必修课,所谓选修也就徒有虚名了。20世纪90年代,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弊,我们曾经指出“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架空分析太多,大有小学教学中学化,儿童读书成人化的趋势”。当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不切实际,大有高中教学大学化,基础教育专业化的趋势。
语文教学内容充斥着“虚”。先看语文知识。知识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标,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过去人们提出“淡化语法教学”,而今天实际上已经虚化语文知识教学。中学语文知识教学当然还是应当遵照过往的“精要、好懂、有用”的要求,“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但是,一些知识的类别还是不能暂付阙如的,以免造成必要语文知识的残缺,比如文体知识、逻辑知识等。
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虚”。比如:指导思想上好大喜功;教学模式上机械教条,主张教师讲授“少少益善”,硬性规定一节课教师只准讲多少分钟;课堂组织上“唯‘生’(学生)是从”;教学方法上“满堂问”“伪对话”;教具运用上滥用媒体、照“屏”宣科;教研活动热衷于“观摩”,醉心于“展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语文教育,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学问。对于语文这样的学科,对于语文教育这样的学问,我们只能心怀敬畏。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提出:“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这是妙语,更是箴言。我国中学语文教育要想重焕生机,就必须批假弃虚、实教实学。这是中学语文教育返璞归真的根本保证。
三、返璞归真的原则:多读多写
要顺利推进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育的效率与质量,必须反思过往,汲取教益,立足母语,回归传统。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除去社会意识形态带来了一些思想糟粕外,整体上是健康、成功和优秀的,这有张志公先生《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为证,张隆华、曾仲珊、顾黄初、李杏保等一大批先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足以说明:古代语文教育是我国母语教育发展的历史源头,也是当今语文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否定这个历史源头,排斥这个逻辑起点,就是割断历史,说得严重一点,叫作“数典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