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遂称韩昌黎。韩愈一生为官,曾三上两下,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他提倡儒学,开理学之先声。在文学上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章气势雄健,流畅明快,说理透彻。宋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又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马说》《师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送董邵南序》是中学课本名篇,广为传诵的诗文名句有“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等。
进士登第,锋芒初露
韩愈生于唐大历三年(768),自幼父母双亡,与嫂嫂及侄子在宣城(今安徽宣州市)相依为命。
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离开宣城,来到长安应考。到长安期间,兄长死于唐王朝与吐蕃订盟之变,只得投靠兄长生前好友马燧,幸得马燧收留,韩愈安心在马家苦读,一年后参加考试,可惜名落孙山。
贞元八年(792),韩愈第三次参加进士科考试,终于登第,时年25岁。主考官陆贽对韩愈的古文功底很是欣赏。当时一共录取进士33名,韩愈名列14。同年六月,陆贽被拜为宰相,韩愈与友人游其门下,学业日进。当时的名臣阳城由于李泌的推荐做了谏官。阳城曾隐居于中条山,性情恬淡,为人正直;入朝为官,众人以为他定能直言进谏。然而,让众人失望的是,阳城并没有针砭时弊以尽一个谏官的职责。相反,他日夜痛饮,对改革毫不关心。韩愈看到自己敬仰的高士行径如此,愤而作《争臣论》批评阳城,希望他“能受尽言,闻而能改”。三年后,裴延龄诬陷陆贽,阳城上书痛斥裴延龄的罪过,为陆贽申辩,置生死于不顾,结果因此被降为国子司业。时人认为阳城能有如此胆识是为韩愈的文章所激励。
韩愈中进士后,并未立即入朝为官,因为按照唐朝的选官制度,进士要想在京师任职,必须通过吏部考试或制举,否则只能到藩镇做幕僚。
贞元九年(793),韩愈参加吏部举行的博学宏辞科考试,没有通过。再次参加吏部考试,又落选了。
贞元十年(794)二月,27岁的韩愈回河阳扫墓,回家才知养育他的嫂子在一年前去世。韩愈十分悲伤,在家为嫂子服丧一年。
贞元十一年(795年)正月,韩愈再一次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依然未成。从正月二十七到三月二十九,他三次上书宰相,均未引起任何反应。这几篇上宰相书收在《古文观止》中,其间充满无限热情、无限辛酸,可谓中国古代文人干谒权贵的范本。在长安求仕无门,韩愈的日子过得极其困窘,“日求于人,以度时日,遑遑乎四海无所依,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五月,韩愈离开长安东归故里河阳。
贞元十二年(796)七月,韩愈29岁,受兵部尚书董晋举荐,出任汴州观察推官,掌管刑狱。韩愈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从此,韩愈协助董晋处理军务、治理汴州。此间,他将在宣城的妻子卢氏、侄儿老成等一家人接至汴州。生活安定之后,他集中心思致力于文学事业。孟郊是他的诗友,李翱、张籍分别从徐州(今江苏)、和州(今安徽)赶来跟随韩愈读书学文。韩愈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五年(799)正月,董晋患病,卧床不起。二月,董晋病逝。为答谢知遇之恩,韩愈告别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护丧西行,前往洛阳。不料此时汴州发生兵变,幸好家人很快从乱军中逃出,赶到徐州符离(今安徽)。为了安顿家人,韩愈去找徐州刺史、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张建封与马燧交谊笃厚。当年在马燧家,两人有过交往。在这“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之时,韩愈求助张建封。同年秋,受张建封的推举,韩愈出任徐州节度推官,一家人的生活来源有了保障。
韩愈与张建封二人虽以文章相赏,但性格各异。韩愈年轻气盛,上任不久,就向张建封上书要求调整上班时间的陋规,张建封并未作任何应答。唐代盛行驰马击球运动,张建封甚好此道,并以技术高超引以为荣。但韩愈却以为击球会使马疲劳,又会损伤身体,对此很不赞同。韩愈认定自己所言甚为有理,因此再次上书对张建封规劝,张建封对韩愈的善意劝告并没有接受,而且颇怪韩愈事多,渐渐对他冷落。
这年冬天,各地方节度使都忙着采办给皇上的贺礼。张建封派韩愈带着贺礼去长安,韩愈借此机会拜访当年故友。长安城同辈人仕途得意,深深地刺激了他,长安归来,韩愈情绪低落,常骑马出城,纵马狂奔,大醉而回。在《归彭城》一诗中他写道:“乘间辄骑马,茫茫诣空陂。遇酒即酩酊,君知我为谁?”此诗写成后不久传到了张建封的耳中,张建封觉得韩愈冲自己发牢骚,大为不满。
贞元十六年(800)春,张建封免去韩愈的职位。
贞元十七年(801),34岁的韩愈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终于通过。这时期韩愈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古文运动的代表作。秋天,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的开端。其间,韩愈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收门徒。韩愈在儒学宣传和学术运动方面的活动,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韩愈追求的是直接参与政治,实现政治抱负。在《杂诗》里,他写道:“古史散左右,诗书置后前。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就在韩愈潜心教书、传播儒家学说时,远在宣城的侄儿老成因病而死,时年三十。听得噩耗,韩愈十分悲痛,含泪写了《祭十二郎文》,以寄哀思。
在国子监和地方官之间徘徊
贞元十九年(803),36岁的韩愈写下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理论。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为了体恤民情,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任职阳山令三年,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渔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韩愈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
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韩愈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韩愈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途一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韩愈的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等。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驾崩,顺宗继位。王叔文任起居舍人兼翰林学士,柳宗元、刘禹锡也先后擢任显官;贬斥了民愤极大的京兆尹李实,招回被放逐的先朝忠臣阳城、陆贽等。由于王叔文革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削弱宦官权力,但王没有政治背景,在宦官藩镇的内外夹攻下,革新失败。同年八月,顺宗退位,宪宗继位,宦官强藩势力重新得胜。
远在边陲的韩愈并没有被召回京,而是北上郴州,在郴州刺史李伯康处等待新命。这一待命就是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韩愈静下心来,专心著书,完成了《原道》《原人》《原毁》《原性》《原鬼》五篇重要的作品。
这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掌管刑狱。这是个动辄得咎的职位,抱负远大的人如何能安于此职?
次年(806)正月,宪宗改元元和,这一年韩愈已经39岁了。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授权知国子博士。当时,他的朋友孟郊、张籍等人都在长安,国子博士生涯冷淡,事务不多,韩愈得闲常常与这班朋友谈诗论文。秋天,韩愈常常与孟郊同游赋诗,作有长篇《秋雨》《城南》《斗鸡》等,然而每每尽兴之余,孟郊常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年过半百却无建树,颇多感伤。作为孟郊的朋友,韩愈了解他的才华与忠信,对孟郊的郁郁不得志深为同情。
号称中兴英主的宪宗皇帝,为重振朝威,选用贤臣良将,对几个藩镇用兵,表现出励精图治的蓬勃景象。韩愈一向是憎恶藩镇拥兵割据的,他写下了长达千余言的四言诗《元和圣德诗》,歌颂贤明的英主宪宗皇帝和他清明威武的政治措施。
这时,韩愈的家庭更庞大了,生下一子两女,而且两位堂兄先后去世,身后分别遗下二子二女、三子三女,因生活没有着落,都来投奔韩愈,由韩愈教养。人口的增多,使韩愈家庭负累加重。
元和二年(807)夏末,韩愈以国子博士分司洛阳,孟郊也在洛阳任职,两位老友得以重逢。韩愈在东都洛阳任国子博士,事务清闲,常常是“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茫茫出门路,欲去聊自劝。归还阅书史,文字浩千万”。
元和四年(809)六月,韩愈改任,主管祠庙祭祀及道观佛寺。唐代皇帝多信佛,道教老子又是李唐皇室正式攀认的祖宗,因此佛道大炽。韩愈一向以儒家捍卫者自居,对佛道深恶痛绝。任职期间,韩愈查办了一些不法僧尼道士,此举得罪了宦官,不久,称病告休。
柳宗元认为佛与孔子同道,将佛理与儒道融而为一,韩愈大为不满,指责柳宗元不斥浮屠,爱与佛徒来往。冬天,韩愈调任河南县令,上任伊始,断然禁止各藩镇在东都设置留邸,以壮朝威。宪宗大悦,道:“韩愈助我!”
元和六年(811)正月,韩愈作《送穷文》。所谓穷者有五:一指智穷,即性格耿直,不会变通;二指学穷,即不顾命数,只知“在学海里游泳”;三指文穷,即无一技之长,专写怪奇文章;四指命穷,即面丑心善,利居人后,责在人先;五指交穷,即对人吐心肝,而人待我如雠冤。韩愈认为这些是使自己“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以及仕途不顺的原因。这年夏,韩愈再次被召回朝。
元和七年(812)二月,韩愈复任国子博士,任后觉得工作清闲,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作《进学解》聊以自慰。当时宰相李吉甫等读了他的文章后,对于他的怀才不遇深表同情,调其任史馆修撰。对于这个职务,韩愈不愿接受,他说:“孔子圣人,作《春秋》,辱于鲁、卫、陈、宋、齐、楚,卒不遇而死;齐太史氏兄弟几近;左丘明记春秋时事以失明;司马迁作《史记》,刑诛;班固瘐死……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远在永州的柳宗元听完后,颇感不满,因为当年二人希望借修史“诛奸宄于既往,发潜德之幽光”。柳宗元写信指责韩愈畏缩不敢有为。读罢柳宗元的信,韩愈回心转意,潜心著史。三年后,韩愈修成《顺宗实录》五卷,直笔陈言,无所顾忌。
元和九年(814),韩愈多年的好友孟郊因病而死,韩愈悲痛难收,写下《贞曜先生墓志铭》。
白居易曾作《与元九书》,陈述其诗歌主张,对杜甫大加赞誉而贬低李白。韩愈批评了白居易,他一向尊尚李杜二人,遂作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元和十年(815),韩愈调任长安,负责起草诏书,对朝中的大事有权参与,韩愈的才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心情愉快,写了一些咏物寄情的小诗。
元和十年至十二年(817),宪宗兴兵讨伐淮西吴元济的叛乱。这次兴兵,是唐室历来讨伐藩镇最艰苦的一次战役。韩愈作为行军司马,参赞军机,立下赫赫战功。韩愈一向对藩镇拥兵叛乱深恶痛绝,在是战是和的论辩中,韩愈成了一名积极的主战分子。
宪宗将用兵大权交给主战宰相武元衡。与吴元济交好的李师道派门客刺死了武元衡,但宪宗伐吴决心不改,继续启用主战派裴度为宰相,任命韩愈为中书舍人,后任行军司马。受命后,韩愈立即前往汴州,劝说宣武军节度使韩弘出兵,协力讨伐淮西。后据情报得知吴元济的精兵屯守在洄曲及蔡州的四境,驻守蔡州的是一些老弱残兵,李愬带领数千兵马,趁着大风雪,行军百余里,于当夜到达蔡州,趁虚而入,擒获吴元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
扰攘多年的淮西叛乱终于得以平定。淮西出征,实现了韩愈“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的宏愿。壮志得酬,韩愈在《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一诗里这样说道:“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元和十二年(817),韩愈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过了一年平静的日子。
儒家道统孤独的捍卫者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文章还认为:佛教乃夷狄的宗教。中国上古不曾有过这种宗教,其时天下太平,百姓长寿。后汉明帝时始有佛教,明帝在位仅18年而已。宋、齐、梁、陈、元魏以后事佛越勤,年代尤其短促,虽然梁武帝在位48年,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后竟为叛将侯景所逼,饿死台城,不久国亡。乞请将佛骨交给主管官吏,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身为人臣,韩愈说人主事佛,皆年寿短促,这一点惹恼了宪宗,宪宗要对韩愈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韩愈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
正月十四,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即日乘车上路。车至蓝关,天降大雪。韩老成的儿子韩湘,韩愈的侄孙前来送行。韩愈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概括说来有这样几件大事: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潮州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也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宪宗驾崩。穆宗即位,二月初八,韩愈到达袁州,出任刺史。袁州,地处今江西宜春县,水旱灾害不断,百姓生活困苦,甚至借钱度日以子女作抵,沦为奴婢者甚多。韩愈到任后,严厉禁止此举,并设法放出典押过期的奴婢731人,深受百姓称颂。这一年九月二十二,韩愈调回长安,任国子祭酒。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长庆二年(822年),韩愈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掌管天下官吏铨选等事。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由于宰相李逢吉的大力推荐,韩愈提任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官阶从三品。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后韩愈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唐代执掌御史台实权的是御史中丞而非御史大夫。当时,就任御史中丞的是翰林学士李绅(《悯农》作者)。李绅性格褊急,韩愈为人耿直,两人很快发生矛盾。李绅乃韩愈晚辈,德宗贞元十八年,韩愈为国子博士时推荐过李绅,可是李绅现在位居自己之上,韩愈要向自己的学生参拜,颇觉受辱,于是向皇上请求免除,皇上答应了。李绅见韩愈违反旧规不来参拜自己,觉得颇受轻视,心中很是不满。一次,两人在朝堂之上,不顾仪礼发生争吵,皇上十分生气,免去二人官职。
长庆四年(824年)正月,穆宗驾崩,敬宗继位。韩愈一直断断续续地吃着丹药,服食多了,非但没安身延命,反而一病不起。八月以后,天气转凉,韩愈搬回长安,病情越发严重。令他欣喜的是,长子韩昶于正月登进士科。十二月初,韩愈去世,时年57岁,被追封为礼部尚书,谥“文”,世称韩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