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倾心致力于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辑工作。他编撰或主编的中小学教科书主要有:《小学语文课本》《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文讲义》《开明文言读本》等。1950年至1956年,叶圣陶主持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期间,编辑出版了四套约五百种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教科书、教育参考书等,其中许多书稿是经他逐句逐段修改推敲后定稿的。
叶圣陶关于语文建设的闪光思想,择其要者似主要包括如下若干精要。
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亏的不只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
语言文字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言、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文字乃是语言的书面形式。笔者以为,上述语录实为论语言文字极端重要性的真知灼见。现代人若无运用语言文字之能力,不仅自己吃亏亦会影响社会进步发展。
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上述话语中有个关键词——“学以致用”,即学到的知识得以用于实际。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须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否则会陷于“客里空”的。
我们反对文字教育与记诵教育。反对文字教育并不是反对识字与读书,是反对功夫只做到识字读书而止。必须通过了文字与事物的实际打交道,才可以获得真知识、真经验,养成真能力、真才干。反对记诵教育并不是主张学了什么不须记住,要赶快把它忘掉,是反对死记死读,反对食而不化。
夏丏尊先生有言,“受教材”并不等于“受教育”,学校教育如果只能使学生“受教材”,那是欠缺。叶圣陶先生认为,必须使教材像食物一样,在学生的身体里消化了,转化为血肉;学生就在“受教材”的当时得到补益受用,那才是“受教育”。要知道记住只是初步,跟在后头的事情还有很多,必须把记住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习惯,即知即行,才算做到了家。
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在于感染,不应该采取教训甚至恫吓的手段。
所谓感染,就是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对于儿童文学之教育作用,应注重感染力。围绕此核心观点,叶圣陶作诗云:“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利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叶圣陶撰文回忆道:“在儿童文学方面,我还做过一件比较大的工作,在1932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初小8册,高小4册,一共12册,四百来篇课文。这四百来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顺自然之趋势,而适应学生之地位”,乃是叶圣陶一以贯之的教材编写观。
国文科是一门科学,必须把它当科学对待。
叶圣陶说,在学校教育上,国文科一向和其他科对列,不被认为一种科学。我们要给予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语文科教学之目的有二: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索着手不可。
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语文教学不是文学教学。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本只是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说,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
叶圣陶提出:“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中学生要应付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就不能不在文学之外,同时以这种普通文为对象。”叶圣陶说。
凡是通过文章和读者见面的,得在语言方面多下功夫。
1954年11月,叶圣陶出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学习语法修辞,主持或参与了标点符号的统一、汉字简化、异体字的淘汰、印刷通用汉字字型的整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普通话的推广、异读字的审音等工作。
叶圣陶认为,“编辑编书、写文章和写家信大有不同,家信写不好,有错误,受影响的仅是个别人;而文章写不好,有了错误,印刷出来,受害的是千百万的读者”,提出要“为提高出版物的质量而奋斗”。在要求教科书思想性、科学性力争完善的同时,叶圣陶严格要求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以语文课本为例,选进的作品,一些出自当代名作家之手,在社会上产生过广泛影响,但如果从语文教学的要求看,个别字句值得商榷,编辑部一定会提请作者修正。
写文章难不难,决定在动笔之前的准备工夫做得怎么样。
叶圣陶坦言,写文章可以说难,也可以说不难。准备工夫充分,要写就写,无所谓难。准备工夫没有做到家,拿起笔来样样都得从头做起,那当然是很难的。
那么何谓“准备工夫”呢?叶圣陶的解释是:指在实际生活里要养成精密观察和认识事物本质的习惯。概言之,观察好认识好才能写得好,否则是无从下笔的。“所有社会实践都是写文章的准备工夫,没有社会实践,还有什么可以写的呢?此外,正确的观点和正确的语言习惯,是写文章的重要条件。”
改进文风,为读者着想,大家有份,我们都来做促进派。
所谓文风,指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对于“套语笼统语”之类的不良文风,叶圣陶一向深恶痛绝,“有时候几乎要说出‘玷污’这个词儿来”。文风这个词虽是中性的,但通常只要单独提出,多半是出了问题。
叶圣陶关于文风的论述为:“凡是套语笼统语坚决不说,只要随时留心,是容易办到的。语言是似文似白,非文非白,基本上是文言底子,便是套语笼统语的表现之一。至于语言形式,当然要用明确的干净的现代汉语。文字虽然写在纸上或者印在印上,要顾到口头念起来顺当,耳朵听起来清楚。”重温叶圣陶论文风之教诲,能让我们讲出的话语、写出的文章,人们愿意听,愿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