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能力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是学生语文学科学习质量和学习结果的重要体现。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包含一个复杂的能力体系,只有对理解能力进行要素与结构的分析,才能真正明晰高中生理解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发展过程。理解能力分为获取与阐释文本内容的能力、比较与评价的能力、反思与应用的能力。
一、高中生理解能力的表现标准
理解能力表现,是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它是可观察和外显的,在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上,理解能力的表现标准是有差异的。具体而言,高中生理解能力表现标准包括指标维度、学习目标[1]和具体指标描述三个部分。
1.高中生理解能力低级表现标准
2.高中生理解能力高级表现标准
通过学习目标的提出和具体指标描述,能够既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又帮助教师判断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质量,亦是一份便于操作的评价指南。
二、基于理解能力表现标准实施理解能力评价
能力评价一直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难点问题,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对能力的评价存在较大的误区。基于理解能力表现标准实施评价,能够突破传统通过纸笔测试评价能力的误区,真正实现促进发展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目标、教学和评价应该是高度结合在一起的,目标是教学的前提,同时也是评价的依据,而评价则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因此理解能力表现标准能够为理解能力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会参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课程目标的相关说明,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2],以上表述看似完整而全面,实则非常模糊,对于教师解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评价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反观澳大利亚的语文(即英语)课程标准,对每一级学习目标都给出了具体的行为表现描述,如“理解书面文本和电子文本中图表、人像、图表等设计的简单象征意义;识别表达概念的简单的象征符号,例如家庭、老人等,并将之与个人经验进行比较”[3],这样具体的指标描述能够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高中生理解能力表现标准中的具体指标描述,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活动中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则能够帮助教师根据理解能力表现标准设计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的实施应该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任何脱离教学目标的评价都是偏离评价的正确价值导向的,必然不能使评价真正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可以说,教学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是评价实施的前提。“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力求准确、恰当、表述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4],当教学目标以可观察、可操作和可检测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教师则能够据此选择具体的评价方法,开发多样的评价工具,进而对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价。高中生理解能力表现标准用富有挑战性的动词加上详细而精确的内容,清晰明确地描述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理解能力表现应该发生的变化和达到的指标,这对教师设计“恰当、表述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对教师评价工具的开发和评价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标准的评价不仅回答了“教到何种程度”这个问题,还回答了如何评价“学生学习达到何种程度”的问题。
三、基于理解能力表现标准的评价实施策略
基于理解能力表现标准实施评价能够解决“在学生知道什么和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才能达成标准之间的缺口是什么”[5]这个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具有标准意识,基于对理解能力表现标准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据此设计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1.基于理解能力表现标准的测试题编制
纸笔测验依然是评价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而编制科学合理的测试题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对高中生理解能力进行纸笔测试,一般通过开放式的回答、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进行,测试试题必须和能力表现标准保持高度一致,这就要求教师根据高中生理解能力表现标准来编制能力测试题。在测试开始之前,教师要对根据教学目标、能力表现标准和阅读文本的内容对测试题进行分析,分析评价的能力维度和评价的目的与意图。教师对测试题的分析应该包括题目评价的是学生理解能力的何种维度,并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回答分别对应的是何种能力表现,并对每一个题目给出评价意图的解释。
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实施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在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行测试时,非常重视阅读试题与具体指标的一致性。如“PISA”的样题中,在一篇题为《涂鸦》(试题文本包含两封互联网上的关于对涂鸦不同观点的信件,原文略)的阅读文本后,编制了四道题目测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对每一题目的评价维度和意图进行了说明。
“PISA”测试将阅读素养分为检索信息、解释文本、反思和评价文本三个维度,以上四道测试题目实则测试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意图与“PISA”中阅读素养的能力等级指标维度是非常一致的。通过与标准保持一致性的测评,教师能够很容易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其各个能力维度的发展水平,“PISA”测试的样题能够帮助教师根据高中生理解能力表现标准编制测试题提供重要的借鉴。
2.对于开放性测试题的参照式等级评定
对学生理解能力的纸笔测验有多种题型,对于开放性测试题来说,对其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分数,关键在于对分数的解释。否则,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符号的分数,而不能得到任何能够让其真正认识自己理解能力发展的真实状况、能够帮助其提高能力的信息。在基于标准的参照式等级评定中,“参照式等级评定”参照的标准不是常模,也不是60分的标准,而是高中生理解能力表现标准的具体指标描述。
教师在测试结束后,应该将编制试题时分析的每一道题目的测试维度和测试意图解释告知学生,学生就能够根据评价意图,定位具体指标描述中的某一条能力要求,并根据教师的评价等级明确自身能力发展的具体状况。
例如,学生在阅读一篇文本后,文后的题目是“请你为以上的选文拟定恰当的标题”。对于这个测试题,很明显,教师的评价意图是参考获取与阐释文本内容维度中的第六条具体指标:“为没有标题的文本拟定标题,标题切合文本内容,反映文本的主题思想。”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等级评定时,一般可以将学生的回答所体现的能力表现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H:准确地达到标准,指的是除符合标准外,该学生的一些回答超出基本标准或表现出超前的知识及技巧等特色。
S:达到标准,指的是学生的表现已符合能力表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N:接近达到标准,指的是该学生的表现几乎但未全部符合能力表现标准。
B:低于标准,指的是该学生的表现明显不符合能力表现标准。
L:毫无成就,指的是该学生的表现机会或丝毫没有掌握能力表现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和技巧。
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可以利用以上等级划分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与解释,进而给出一定的等级。例如,如果学生的答案等级评定为N,则表明学生的回答比较接近“为没有标题的文本拟定标题,标题切合文本内容,反映文本的主题思想”这条标准,但是表现还不够完美,拟定的标题可能与文本主题思想的切合度还不太高。较之单纯的分数评价,基于理解能力表现标准的等级评定意义更加丰富,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同时,这样的等级评定也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进而帮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其能力,使评价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能力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特征,作为一种心理特征,对它的评价必须通过一些具体的外在表现来进行,即通过制定能力表现标准来进行评价。基于高中生理解能力表现标准的能力评价,能够真正实现评价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帮助改进教学的作用,这是高中生理解能力表现标准制定的出发点,也是其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此处的学习目标来源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部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模块中关于理解能力发展的目标表述。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3]丛立新,章燕主编.澳大利亚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1.
[4]王际海,潘国英.当堂达标教学:从理念到行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17.
[5]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0.
[6]何瑞珠,卢乃桂.从国际视域论析教育素质与平等——PISA的启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0.
说明:本文表1表2标准的制定,参考了国外部分课程标准资料,访谈了部分一线教师,在此不一一注明,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