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研究国文教学法的学者很多,但是在大学专授教学法并写成专著的不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和阮真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为代表。四十年代,则以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1941年中华书局版,后文简称《教学法》,凡不出注的均引自本书)为代表。其他专著还有一些,例如周铭三和冯顺伯的《中学国文教学法》、陈柱的《国学教学论》、袁哲的《国语读法教学原论》等,但是影响不如前面几位大。
本文想谈谈蒋伯潜在《教学法》一书里关于“课外指导”的内容,看看对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有什么启发。
一、蒋伯潜和他的国文教学研究
蒋伯潜(1892—1956),著名的文史专家、语文教育家。191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早年师承张相(字献之,著有《诗词曲语辞汇释》),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期间深受钱玄同、马叙伦影响。毕业以后在浙江嘉兴省立第二中学任教,后在杭州一中、第一师范、女子中学、杭州师范、台州省立六中任教。他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讲授基本知识,诱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对学生作文主张多批少改。抗日战争爆发后,应邀到上海大夏大学、无锡国专任教,并兼任世界书局特约编审。1948年出任杭州师范学校校长。1950年以后,应张宗祥之邀,任浙江省图书馆研究部主任。他在经学、子学、版本目录校雠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著有《十三经概论》《诸子通考》《校雠目录学》等。在任世界书局特约编审期间,为世界书局编初中国文课本十二册,总编为他题署《蒋氏国文》;后又为开明书店编选《开明活页文选》。他还为世界书局编写中学国文课外读物《中学国文自学辅导丛书》,初中原定六册,仿叶圣陶、夏丏尊《文心》体例,用讲故事形式讲解国文知识,每两册为一组,第一组是《字和词》,第二组是《章和句》,第三组是《体裁和风格》;高中分六册,《骈文和散文》《小说和戏剧》《诗》《词曲》《子》《经》。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只出版了初中前四册,高中六册是他和其子蒋祖怡一起编写的,在1997年由上海书店出版。
蒋伯潜热心于国文教学,一是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青年学生的关心,一是他乃中学国文教师出身,当时又在上海大夏大学担任国文教学法科的教师,是一个真正的内行,用阮真的话说是“百战老卒,行伍出身”。后一点非常重要,现在经常有些谈语文教学的专家往往从来没有到中小学教过语文,说的一些话常常是“隔”的。蒋伯潜在《教学法》一书的“自序”里这样说:
我自民国八年五四以后,在旧制新制的中学师范教授国文,已二三十年。前年避地来沪,今年上半年执教于大夏大学,所任之课,有中学国文教学法这一学程。参阅时贤所著国文教学法,大抵偏重于教学原理,陈义甚高。乃就二十年经验所得,草成此编,虽卑之无甚高论,但力求切合于实际情形,冀稍有助于同学诸君将来之应用。
大学教授讲教学法“切合于实际情形”最为要紧,陈义过高也许适用做论文写著作,却不一定能在课堂里有用。20世纪初,美国一些教育心理学家热衷于把一些实验室里的东西拿到课堂里用,想推行科学化。对此,心理学家詹姆斯批评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教学则是一门艺术,科学本身决不会直接产生艺术,必须使用居间的富有创造力之头脑的独创力,来使科学付诸应用。”当代加拿大教育家维奥拉托在引了詹姆斯这句话后,进一步批评说:“科学化的冲动,更多的是造成混乱而不是秩序。”[1]读蒋氏著作,再回头想想现在语文的教学和研究之乱象,不禁觉得:“居间的富有创造力之头脑”者真是太少了,倒是像钱锺书引意大利诗人语批评的“咖啡馆战略家”[2](此处指“纸上谈兵”的空谈高论者。——引者注)之类人不少。蒋伯潜的《教学法》一书胜义纷披,如论中学国文教学须有“正副目的”、讲读与写作“要以学生为中心”等观点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至于书中附录的批阅文章的手迹更是显现出真正内行专家的水平。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他关于“课外指导”部分略做介绍。
二、《中学国文教学法》一书中讨论的“课外活动”
《教学法》一书二十余万字,有三方面“本论”十二章,其中课外指导占三分之一,共四章,可见蒋氏对此的重视。他说:“我以为要达国文教学底目的,单靠课内的教学是不够的,非把课外教学看得和课内教学一样重要不可……学生阅读书报杂志,习大小楷行书,及其他课外作业、课外活动,都可由国文教师负责去指导、督促。此类课外的教学,不仅限于文字,而且兼及言语、举动、态度、品性;不但教导个人,而且兼及团体活动;其影响之大,实远过于教室里的正课。”他把课外指导分成四个方面:一是课外阅读,二是课外作业,三是课外习字,四是课外活动。
1.课外阅读
新教育实施的三十多年里,语文课程标准几经修订,都有强调课外阅读的要求,梁启超、吕思勉、胡适、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王森然、阮真等都有论述。蒋伯潜也不例外。他说:“要中学生国文有进步,单靠课内讲读绝对不够;非提倡他们课外阅读辅导他们课外阅读不可!课外活动不但可以补课内讲读之不足,并且可以养成他们自由阅读底兴趣能力与习惯,减免学生阅读不良读物的机会,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与能力。”他认为青少年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强,课外阅读兴趣非常浓厚,即使没有教师提倡辅导,他们也在读,不论武侠、神怪、侦探、恋爱等各种小说,“几乎无所不阅,结果是无往不迷”。一般学校当局和国文教师或者竭力禁止或者听其自然,蒋伯潜认为这两种态度都不利于学生,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替他们选择妥当的读物,指导适宜的读法;自由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养成了,不但在校时可以得许多益处,将来出了学校,也可以自己去努力进修了”。因此他提出了教师应该给予指导的几个方面:
一是读物的选编。他认为学生最喜欢读的就是小说,但是小说有文言、有白话,还有翻译的,就内容言有精华、有糟粕。在小说中选择课外读物实在是一件难事,如何选择才能适合中学生程度,需要教师仔细思考。其他如戏曲、诗歌、历史著作、历代笔记、小品等都一样。他比较推崇叶圣陶、夏丏尊的《文章讲话》《文心》,用讲故事方法讲解国文知识。他还介绍了自己编写的《词和句》。此外,他提出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成语典故,还有如《世说新语》散见于各类书籍中的民族英雄故事、文人学者轶事,以及可歌可泣、可欣赏、可传诵的文字,都可搜集起来编成课外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