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 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简称PIRLS)是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IEA)发起组织的一个项目,此项目以世界各国及地区小学9岁儿童(相当于小学4年级)的阅读素养为研究对象,每5年进行一次测试评估,测试评估主要载体之一是选文。PIRLS选文所呈现的特点,令人眼前一亮。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始终存在着“难”“偏”“奇”问题,为大家所诟病。通过比读PIRLS选文,对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自然而生诸多诉求和期待。
一、PIRLS选文主要特点
PIRLS为选文拟定五项标准:
一是内容与阅读水平必须适合9-10岁儿童。
二是应该有较好的写作水平,以使读者能够真实地参与到文章中来,并且便于对PIRLS的理解过程和阅读策略进行问题设计。
三是应该尽可能包括文学故事类、资讯类两大类文章。
四是长度不能超过1200字。
五是材料内容应该避免和特定文化或宗教相冲突。
PIRLS选文主要体现出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适切性。PIRLS强调选文的内容与阅读水平“必须适合9-10岁儿童”,避免过与不及,不论是文学故事类选文,还是资讯类选文,以适合儿童阅读为宜,从内容理解的难度、选文篇幅的长度等方面加以规定。
二是选文分类视角独特。PIRLS选文标准,将选文分为文学故事类、资讯类两大类。两大类选文对应着两种不同的阅读目的,阅读文学故事类文章是为了文学体验,阅读资讯类文章是为了获取并使用信息。这与我国将选文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或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截然不同,PIRLS独特的选文分类,是与阅读目的紧密相关的,并将儿童的阅读活动还原到真实的阅读情境中,突显了阅读的目的性和生活化。
三是注重趣味性。PIRLS注重“读者能够真实地参与到文章中来”,建构文本的意义。PIRLS研究者认为,阅读既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获取乐趣的过程。选文表现形式的艺术性,加上故事内容、资讯信息的趣味性,有助于引发儿童参与阅读的兴趣,如此,才能让儿童从阅读中享受到乐趣。
四是为了建构意义而进行学习。PIRLS对“阅读素养”做出界定,其中明确指出,儿童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PIRLS研究者认为儿童阅读素养的核心是儿童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并通过建构意义进行学习。这也是PIRLS所认定的选文核心价值。可见,在PIRLS研究者看来,选文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具有召唤功能,召唤着儿童“能够真实地参与到文章中来”建构意义。如何建构意义?通过合适的阅读策略理解选文固有意义,在此基础上对选文的意义做出个性化的阐释。因此,选文核心价值就在于引导并促进儿童建构意义、学会学习。事实上,PIRLS研究者将阅读与学习、生活联系在一起,赋予了选文更高的价值立意:为了儿童的未来与发展。这种阅读理念比阅读本身更有意义。
二、PIRLS选文对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启示
1.均衡选文类型,加强生活化实用性阅读
PIRLS将选文分为文学故事类与资讯类,二者分别对应PIRLS所认定的两种不同阅读目的:一是为了文学阅读体验,二是为了获取并使用信息阅读。我国阅读教学注重的是文学体验,因此,国内现行中小学教科书选文大多是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故事(童话、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现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为例,按文学故事类、资讯类两类进行统计。其中,将散文、小说、诗歌(古诗、现代诗)、童话、寓言、科普小品文归入文学作品类,将介绍事物特性的文章及部分传递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归入资讯类,将介于文学性、实用性之间的文章划归其他类。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科书选文总数为64篇,文学类42篇,占比为65.63%;资讯类8篇,占比为12.50%;其他类选文14篇,占比为21.87%。2006年,PIRLS测试评估选文共8篇,文学类、资讯类文章各4篇,两类选文占比各为50%,选文比例均衡。重视文学体验,除了受传统语文教育的影响外,也与简单将阅读教学等同于文学教育的错误理念有关。事实上,阅读教学绝不是只教学生文学体验,更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策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比阅读本身更重要。
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是为了文学体验,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个体,生存是一种基本需求,学会生存技能是个体生存的内在诉求。学会阅读资讯类文章,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基本技能。从选文上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科书资讯类选文占比仅为12.50%,远比PIRLS选文50%少,这折射出我国对资讯类实用性文章教学价值认同度低。有人甚至认为资讯类实用性文章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无师自通,不必教;也有人认为,实用性文章种类繁多,无法教。事实上,实用性强的资讯类文章,因其源自生活,因是学生生活的诉求,更需要我们加以重视。也有人认为,学会阅读文学类文章,学生自然就会阅读资讯类文章,但实际上,阅读资讯类文章与阅读文学类文章所涉及的阅读理解过程、所运用的阅读策略是截然不同的。假如长期漠视资讯类文章的教学,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均衡发展,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因此,适当增加资讯类选文,并加强此类文章的教学,是值得课程设计者、教学实施者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选文中有其他类选文14篇,占比为21.87%,编选这类两不像的选文,意图是什么,阅读的目的又是什么,不得而知;也许是受到现行教科书人文主题组元方式的影响,出于主题选文的需要而为之。不过,在未厘清阅读目的、明晰选文的功能与价值前,笔者认为,应尽量避免此类选文出现在教科书中,腾地让位,让更多有阅读价值的选文出现在教科书中。
2.针对性使用选文,提高核心阅读能力 PIRLS将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分为“关注并找出明确的信息”“推论”“诠释并整合信息和观点”“检验或评估内容、语言和文章的要素”四个层级,与之对应的是提取信息、推论、解释、评价四种层级阅读能力。参照PIRLS四个层级的阅读能力,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科书选文为例,对选文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统计对象包括选文前的导读提示和课后练习题,如下表:
“关注并找出明确的信息”“推论”这两个层级能力是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对这两项基本能力的训练较为重视,这与我国基础教育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这一教学理念是一致的。指向“诠释并整合信息和观点”这一层级能力的选文使用,则占比远低于PIRLS的30%,仅有5.8%,反映了我国阅读教学对此层级阅读能力训练重视不够,而这一能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策略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较好体现并区分出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真实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状况。对于“检验或评估内容、语言和文章的要素”这一层级的阅读能力,人教版教科书选文使用指向这一层级占比仅为2.9%,远低于PIRLS的20%。这一能力层级在四个层级中最能显示学生的阅读批判、欣赏评价能力。它要求阅读者跳出文章,以评判者的身份对选文做出理性的评判。其评判的基础是综合选文所提供的信息,发挥学生已有阅读经验和认知力,对信息进行整合与思维加工,从而形成有创意的见解。这样的阅读,不仅仅是学会阅读、学会学习,更是学会创新。遗憾的是,这一层级的阅读能力,国内学生普遍缺乏,这与教科书选文未能针对这一层级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训练有很大关系。
如果把“关注并找出明确的信息”“推论”两个阅读能力层级归入“直接理解”,那么,“诠释并整合信息和观点”“检验或评估内容、语言和文章的要素”两个层级的阅读能力则可归入“诠释理解”,后者是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形成合理的诠释,就要对选文的内容、观点、表达形式形成看法;整合选文信息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都关涉阅读核心能力。国内教科书选文的使用设计,偏离了对学生阅读核心能力的培养,而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事实上,核心阅读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走出校门、适应社会生活是最需要的。这样的偏离,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不能不说是设计上的一个缺陷。
为什么会造成如是现状呢?原因在于,我国并未像PIRLS那样研制出一套完善的可操作的阅读能力评价指标,而是用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来代替,学段目标是能力要求目标,并不是具体的阅读层级能力评价指标,能力要求目标是弹性的目标,其模糊性已造成了教科书选文使用目标的不明确性,而只能绕着“提取信息”“简单推论”这两块简单基本的阅读能力打转转。鉴于此,我国应尽快研制出完善的阅读层级能力评价指标,唯此,教科书选文使用才能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3.增加“非连续文本”,提供“非连续文本”阅读策略
“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是指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数据表格、图表、产品保证书、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项目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短信、网页等。PIRLS在选文中使用“非连续文本”是非常普遍的。以2006年的PIRLS为例,共有4篇资讯类文章。其中,《南极洲:冰雪之地》使用了一幅地图、一封信两个“非连续文本”来介绍为什么说南极洲是一个冰雪之地;《太空漫步》则分5个要点罗列了在太空漫步时穿太空衣的过程,并配有两张插图,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如何穿太空衣。既简捷明了,又生动有趣,不仅能让学生读懂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快捷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无一篇使用“非连续文本”。其实,“非连续文本”未能出现在教科书选文中,并不为怪,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专家、教科书编写者、教科书使用者,都忽视它的存在价值。有人甚至认为,它与语文无关。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才首提“非连续文本”。第三学段才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总算对学生生活频见的“非连续文本”有了回应,对所需要的“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首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际上,选文中使用“非连续文本”既可以直观、明了地表述信息,又便于概括、比较。
鉴于此,我们可以先在现有选文中适当插入一些“非连续文本”,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文中插入“颐和园导游图”,在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一文中插入“蝙蝠和雷达的超声波运用原理图”,这样既可以增加阅读的兴趣,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非连续文本”。此外,由于“非连续文本”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为获取并使用信息而阅读“非连续文本”成了我们生活中必需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我们可以在第二学段即提出“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文本”并不需要很高的阅读能力、阅读策略,但需要的是足够的重视与必要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当增加“非连续文本”阅读策略教学,重视研究如何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阅读“非连续文本”的技巧、策略。
选文是什么,选文为什么,如何选文,PIRLS带给我们的启示,不仅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其真正价值何在的思考。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能力,着意于学生迎接未来的生存挑战,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更期待我们去完善现有的选文标准,制定有效的选文评价框架,建构合理的阅读能力层级指标,规划设计选文高效运用的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选文长期存在的“难”“偏”“奇”问题,更好地发挥选文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3-14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