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5期 ID: 358841

[ 丁爱华 文选 ]   

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四点思考

◇ 丁爱华

  《语文建设》2013年第11期刊登了张小兵老师的《把作文题命到学生心坎上——关于高一作文命题的思考》一文,读后颇有感触。确实只有命到学生心坎上的作文题,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下笔才能汩汩滔滔。我今年也教高一,于是选择了文中提供的一道作文题“想起来就心疼”,让学生练习一次,结果发现学生在取材上大有文章,再想想高中作文教学的序列问题、作文训练目的问题、作文命题问题,唉,这一想,不禁头疼心也疼了!
  一、学生作文的取材问题——自由与束缚
  “想起来就心疼”这个作文题目中,“‘想起来’三个字会引导学生去想,而‘心疼’二字旨在唤醒学生内心的悲悯与爱的情感”。从写作结果来看,多数学生能做到这一点,比如:想起父母对自己无私的付出和生活的艰辛就心疼;想起那个可怜的老乞丐在生死线上挣扎就心疼;想起那只无人照看的流浪狗就心疼;想起老街被拆除,不留一点陈迹就心疼;如此等等。而接下来一类的学生取材,就让我觉得有点棘手了——感情问题,或者说是爱情。一个学生写自己从暗恋到表白遭拒的心路历程,洋洋洒洒写了七大页,我很认真地读了,觉得很能理解这位同学的心境,而让我吃惊的是他在文后留给我的话:“丁老师,我知道这篇文章很可能被判为思想不健康,可翠翠十五岁就情窦初开,朱丽叶十四岁就和罗密欧经历了一场旷世之恋,林黛玉进贾府才多大?还不是对宝玉一见钟情?为什么课本上有那么多供我们学习的讴歌爱情的经典,就不能让我为想起来就心疼的初恋自由地吼一嗓子?”
  平心而论,每年公开刊登出来的高考优秀作文,有几篇是涉及学生感情问题的?就是高考中有学生很大胆地选择了这类题材,判分时大家也是心照不宣,不提倡,不鼓励,看看文笔,看看构思,高分不太可能,不过于压低打分就不错了。
  还有一名学生,就这一题目写了两篇文章,第一篇写想起发生事故时人们只做看客的现象就心疼,第二篇写他的情感故事。他告诉我:“老师,如果做考场作文,就用第一篇,但我更喜欢写第二篇那种更有话可说、自由表达的感觉。”看来,学生为写作准备了两套语言系统,学会了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而把发自内心的真表达放到生活的私人空间里了。
  诚然,考场作文自有它的规矩和特色,选择反映社会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素材能体现出作者的社会情怀和公民意识,但并不是就此诱导学生去说假话、说大话、说套话。学生有取材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度的。表达出来的真情实感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美丽的,是一种负责任的表达。[1]
  在平常的训练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作文取材的限制,还学生写作的自由,引导他们正视感情问题,多一些正面剖析与指导,不必“谈情色变”,更不必让学生一提及就认为自己思想不健康;引导他们除了关注个人的情感世界,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自然,拓展他们的认知视野,提升他们的思想情操;让他们了解“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2]这一课程目标要求,认识到取材的束缚来自作文题本身,看是否符合题意,来自思想健康,包括正确的社会观、积极的人生观、鲜明的是非观等等,而不是来自为迎合所谓的“考场作文”矫揉造作。认清取材自由与束缚的辩证关系,在作文中真正做到“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想起取材这个问题就心疼,心疼学生有时为了获取高分考场作文时违心地表达,心疼学生对取材限制的错误认识,心疼教师在取材上限制了学生的写作空间,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思维。
  二、作文教学的序列问题——有序与无序
  高中作文教学需不需要一个相对合理的序列?存不存在这样的序列?苏教版教材的主要编写人员之一黄厚江老师曾设想出六种可能的作文教学与训练系统,结果发现它们都不具备完全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他甚至怀疑“作文教学或者作文训练是否有一个科学而具有操作性的系统”。[3]可凡事无序则乱,一周两节作文课,总不能无厘头地乱讲吧。黄老师认为,作文教学只能在无序中求有序,更不要指责教材编写者没有提供一个系统,或者说也不要相信和依赖有些教材所提供的系统。[4]他主张建立经验型的、局部的、灵活的、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和训练系统。这应是在当前形势下应对作文教学的一种非常务实的方法,可问题是多少教师有能力建立这样的系统,多少教师有这样建立系统的意识?如果教师没有这能力,也没有这意识,作文教学必然还是混乱无序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文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必有一定的原理和规律可循,蔡明老师则认为:在作文教学长期无序的状态下,编写出一套甚至多套作文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之用,这不但能迅速结束无序状态,而且能实实在在解决一些作文教学的难题。真正把作文教学引入无序状态之中的,正是因为没有教材;真正把作文教学框死的,正是我们僵化的教学思维。编写一套教材,不是叫每一位教师都唯教材是从,而是希望教师根据自己的教情和学情灵活处理。一门学科竟搞到了无法编写教材甚至一编就死的地步,才是玄虚到了令人可怕的地步。[5]
  三、作文训练的目的问题——兴趣与应试
  对高中生进行作文训练的目的何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课程目标”对“表达与交流”提出了九条具体要求,其中有六条是针对书面表达的。要达到课标的要求,需要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写作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将起重要作用。平时的作文训练旨在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表达热情,学生的写作兴趣来了,愿意去写,就有可能写得多,写得好,在多想多写中潜移默化地向着课程目标前进。可问题是高中三年的考场作文是否也能这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学生考场作文的评判是否也能有平时欣赏的闲情与意趣?学生一旦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写作方式与应试作文有冲突,就会懊恼与彷徨,甚至改弦易辙,向着能赚分的考场作文模式靠拢。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直击终点、高效速成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本该是农业耕作的作文教学似乎也被动地进入工业化大生产之中。作文教学由于紧盯高考而模式化了,随之带来的是学生作文个性的泯灭。我曾听说有学校进行“一篇文章打天下”“一则素材应对无穷作文题”的节约型作文教学模式训练,也曾亲耳聆听过省内某知名中学的教师出来介绍他们这种作文模式的具体训练方法,这其中含有合理的成分,可是学生科学的写作思维如何培养?课程目标在这样的训练中又如何落实?学生的真实表达又如何体现?   四、作文命题的质量问题——能力与指向
  好作文题的特点是有趣或者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其认知能力范围之内;能让学生自觉摆脱应试作文的束缚;有想象、联想的空间;有适当的挑战性;平易浅近,不故作高深,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6]这样的观点着实很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问题是整个高中阶段,学生要经历不少考试,每次作文命题都能做到这样吗?就目前的高考作文来说,材料作文占据了主流位置,而提供的材料能让多数考生一看就“来电”,一看就有写作的冲动吗?
  我曾读过《儿戏不如的“供料作文”之“料”》这篇文章(见《语文建设》2013年第8期),文中列举了高考作文所供材料的五个弊端:无效之料,失真之料,错误之料,片面之料,抽象之料。在作者眼里,几乎所有高考作文题的材料都是有问题的,都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连儿戏都不如”的伪材料,这样的观点或许有点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考作文在命题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高考作文命题旨在为国家选拔人才,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题是由全国各省市的顶尖语文专家花费许多心血命制出来的,应是很有技术含量的题目。专家出手尚且如此,那么在平时训练中的作文题目又能怎样呢?教师的作文命题观念落后,命题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命题方式简单随意,命题指向不甚明了,不深入研究命题,命题范围狭窄,唯高考是从的现象非常普遍。[7]作为写作执行者,学生要在这混沌杂乱的作文题中跋涉多久?有多少教师在命题时考虑了作文题的开放性、灵活性与多样性?考虑到如何利用作文题诱发学生的创作动机,考虑到如何利用作文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与社会、表达个性观点?又有多少教师能真正做到“把作文题命到学生的心坎上”?考虑到了,考虑好了,做到了,必定是优秀的语文教师!
  综上所述,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无论是对作文取材的认识与指导,还是作文教学的序列、作文训练的目的、作文命题的质量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更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我们语文人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3][4]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241,256,2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5]蔡明.蔡明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107.
  [6]张小兵.把作文题命到学生心坎上——关于高一作文命题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3(11).
  [7]张玉华.高中教学中的作文命题现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