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写作教育的正统观念是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将人格、精神涵养放在首位,追求道德、学问之文,而非单纯的辞章之文,或者说是追求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的统一。只有把握这一理念,才有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法可言。
一、仁义之人,其言蔼如
立足于人的言语精神涵养,是古代写作教育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便是重言语精神涵养的杰出代表。后世凡论及写作,几乎必称韩愈,可见其影响之大。韩愈的《答李翊书》,堪称写作教育经典之作。这是一封写给诚心求教如何学习写作的年轻人李翊的回信,既是对古代“立言者”成才经验的总结,也是向其传授自己毕生学习写作的心得,集中体现了儒家写作教育文化。读过这篇短文,即可知道古之“立言者”是如何培养的。
韩愈在文中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1]——想要达到古代“立言”之人的境界,不要希望它能很快实现,不要被眼前的势利所诱惑。要培养树木的根系才能结出硕果,给灯加足了油才能放出耀眼的光芒。根长得茂盛,果实才能如期成熟;油加足了,灯光才会明亮。成为仁义之人,文辞便平和亲切。
这说的是“立言”之人必备的思想境界:不得急功近利,不为功名利禄,要从培育根本入手。用以“养”根“加”膏的,就是历代经典作品,以此滋养身心,自能写出好文章。这是一个长期浸淫、水涨船高的过程。
韩愈在讲述自己读中渐悟、文才成长的经历后,总结道:“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气盛言宜”说,上承孔子“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2],孟子“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曹丕“文以气为主”[4],下启朱熹“不必著意学如此文章,但须明理。理精后,文字自典实”[5],“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6],曾国藩“不必尽合于理法,但求气之昌耳”,“行气为文章第一义”[7]。重徳、重气、重道、重理的价值观,构成了传统写作教育的基本观念,并且是一以贯之的主流、主线。
这一注重立言之根本的儒家正统写作教育价值观,与科举制下重文轻人、重技轻道的价值观,相互冲突,势不两立。两相比较,高下、优劣立判。
在教学实践层面,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较好地把握了这一价值观,辩证地揭示了其教学规律与方法:“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文,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8]他重视“文之精”(精神内涵),也不忽略“文之粗”(表现形式),但其终极目的仍在于把握“文之精”——由“粗”悟“精”,御“精”遗“粗”,就是其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重视人的言语精神、情意的涵养与内化,是古代写作教育的精髓。这是继承传统首先要厘清的,应以此作为写作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二、札录之功,必不可少
在上述价值观指导下,古代应用最普遍的写作学习方法是“札录法”,即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好处,就是将领悟“文之精”与“文之粗”融为一体。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揣摩体悟,札录评点,修炼言语,涵养心性,超越功利境界;格物致知,厚积薄发,自然便会写出卓越的诗文。
对这一写作学法,韩愈亦有所描述。他在《进学解》中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9]这是韩愈对其言语人生的“夫子自道”。“提要钩玄”,不是为了练笔为文,而是为了悟道、明理。阅读六艺之文、百家之编,将自己的点滴心得体会一一记录下来,夜以继日,经年累月,写出道德、学问之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中国历代著名学者都是靠札录起家的。他们认为写作无须刻意训练,宋儒程颐甚至极端地认为:“古之学者,修德而已,有德者言可不学而能,此必然之理也。”[10]因为,要修德,就要不断地读书、体察、领悟、札录,如此,一旦成就了高尚的德行修养,自然有德者必有言,有道者必有文。这样看来,为写作而练习写作,那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因此,古代学者都十分注重读书笔记,认为这是修德进业、读书练识的不二法门。清代大学者、史学家章学诚说:“故为今学者计,劄录之功,必不可少……学问之事,则由功力以至于道之梯航也。文章者,随时表其学问所见之具也;劄记者,读书练识,以自进于道之所有事也。”[11](“劄”即“札”)在《家书一》中,他对儿子教诲说:“不论时学古学,有理无理,逐日务要有所笔记……今使日逐以所读之书与文,作何领会,劄而记之,则不致于漫不经心。且其所记,虽甚平常,毕竟要从义理讨论一番,则文字亦必易于长进,何惮而不为乎?劄记之功,日逐可以自省,此心如活水泉源,愈汲愈新。置而不用,则如山径之茅塞矣。”[12]他将“札录”的机理与方法,开释得一清二楚,令人不由得不信从。
养成“札录”之习惯,写作可无须教,这是学界的共识。梁启超说:“读书莫要于笔记……无笔记则必不经心,不经心则虽读犹不读而已。”[13]胡适说:“发表是吸收的利器……手到是心到的法门。”[14]黎锦熙说:“日札优于作文”,“课业、泛览、生活与论文各不相联系,惟有日札才可使一元化”[15]。叶圣陶说:“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方法似乎就可以废止……”[16]还有什么教学方法,能得到大师们如此广泛的认同与倡导呢?
写作教学第一要培养的习惯就是写读书笔记。从表层看,读书笔记是阅读与写作的中介,是由读到写的桥梁;从深层看,读书笔记经由文化的浸染、熏陶,涵养有道、有识之人,成就道德、学问文章。
三、初要胆大,终要心小
从写作教育心理层面揭示写作教学方法的,南宋谢枋得堪称祖师爷。
谢枋得将文章区分为“放胆文”“小心文”,该认知从此便成了写作教学方法的“铁律”。所谓“放胆文”,指的是率性、个性之文;“小心文”,指的是严谨、规范之文。学生学习写作先让其受使气任性之文熏陶,感受作者的真性情,才能无拘无束,纵笔为文。待到学生热爱写作时,再引导他们体认文章须精思妙构、小心为文,最终达成写作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谢枋得编《文章轨范》七卷,选文均为唐宋名家名篇,分两大类:放胆文(二卷),小心文(五卷)。“放胆文”提示:
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此集皆粗枝大叶之文,本于礼义,老于世事,合于人情。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卷一)
辩难攻击之文,虽厉声色,虽露锋芒,然气力雄健,光焰长远,读之令人意强而神爽。初学熟此,必雄于文,千万人场屋中,有司亦当刮目。(卷二)[17]
“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这不是专对“放胆文”而言,也是对写作教学方法的宏观规划,是写作教学总的规律与原则,是全书总纲。这一总纲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就将写作教法全面、深刻地概括出来,涵盖了写作学习心理、程序、方法、内容等方面。
卷二从卷一的“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之心理自由,上升到“令人意强而神爽”之精神自信,进一步给习作者率性、纵情为文以激励,为学好写作奠定雄健的心理基础。
在此基础上再予以规范、升华。“小心文”提示:
议论精明而断制,文势圆活而婉曲,有抑扬,有顿挫,有擒纵。场屋程文论,当用此样文法。先暗记侯王两集,下笔无滞碍,便当读此。(卷三)
此集文章占得道理强,以清明正大之心,发英华果锐之气,笔势无敌,光焰烛天。学者熟之,作经义,作策,必擅大名于天下。(卷四)
此集皆谨严简洁之文。场屋中日晷有限,巧迟者不如拙速,论策结尾略用此法度,主司亦必以异人待之。(卷五)
此集才学识三高。议论关世教,古之立言不朽者如是夫。叶水心言:文章不足关世教,虽工无益。人能熟此集,学进、识进而才亦进矣。(卷六)
韩文公苏东坡之文,皆自庄子觉悟,此可与庄子并驱争先。(卷七)[18]
可以看出,卷三、卷四由粗入细:写作技法技巧的学习,立意取势、思想逻辑思路的学习。卷五由繁入简:文思敏捷、行文简洁的习染。卷六由俗入雅:“才学识”综合实力的陶冶。卷七由豪荡入纯粹:由“入格”、“出格”到“创格”,对写作个性加以体认与彰显。
从全书看,卷一、卷二是“放”,卷三、卷四、卷五是“收”,卷六、卷七仍是“放”。虽然将卷六、卷七归入“小心文”,却突破其约束,或者说是升华了“小心文”。卷六要求“才学识”全面提高,卷七所示韩文、苏文与庄文,要求张扬个人风格。谢枋得是要让学子知道,写作的“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放”,终极目的是要追求“无技巧”“超规范”的道德、学问之文,具有创造性、想象力的个性之文。要是不知“入格”是为了“出格”“创格”,那么教学就是不到位的。显然,卷六、卷七的“放”,是为了修复、超越科举写作的模式化、共性化。
谢枋得可谓在宏观上给写作教学“立法”之第一人。从此,写作教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吃透其“放—收—放”的精神,才会知道写作教材序列该怎么编制,教法该怎么调试。
四、学诗读诗,学文读文
文字技能学习,古人也重视模仿。如朱熹说:“前辈作文者,古人有名文字皆模拟作一篇,故后有所作时左右逢原。”[19]模拟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体式(文体感)、结构(篇章感)、表达(语感)。
先看体式的模仿,即培养文体感。
耳熟能详的有宋代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所说的“学诗须是熟看古人诗”,清代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薛雪在《一瓢诗话》中所说的“学诗读诗,学文读文,此古今一定之法”等。这种立足于文体感培养的相关言论还有很多。如曾国藩说:“尔欲作五古七古,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20]“高声朗诵”——昌其气,“密咏恬吟”——玩其味,这说的就是文体感培养方法。
再看结构的模仿,即培养篇章感。
文章结构的经典图式是“起、承、转、合”“凤头、猪肚、豹尾”等,几乎适用于各种文体,学诗学文都要对其有所体悟。如《红楼梦》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作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曾国藩教诲儿子纪泽:“不特写字宜摹仿古人间架,即作文亦宜摹仿古人间架……即韩、欧、曾、苏诸巨公之文,亦皆有所摹拟,以成体段。尔以后作文作诗赋,均宜心有摹仿,而后间架可立,其收效较速,其取径较便。”[21]这些都是教人从“间架”模仿中体会文章形式特点,学会谋篇布局。
在科举写作教学中,明、清八股文教学就是基于结构的分解模仿训练,一般在蒙学阶段先学习八股的破题、承题;到了中馆,再继续学习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就学会了全篇八股文写作;及至大馆,则从整体上对八股文写作进一步训练。这是一个先分后合、由粗到精的训练程序。在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对相关范文的研读、模仿。
再看文字的模仿,即培养语感。
常用方法是“对对子”,古人称为“属对”。张志公先生说:“在宋代,属对已经是同句读、声律相提并论的一种基础课程。它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专为学作近体诗,而是作为语文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了。”[22]“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语汇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23]其具体方法是从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发展到多字对,在这个过程中体悟词类、结构、句式、语法、逻辑、修辞等。历代优秀诗词,就是“对对子”模仿的绝好材料。古代蒙学教材大都是韵文,也为学生“对对子”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对于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来说,没有比“对对子”更有效的方法了。
八股文教学可谓以上写作技能教学之集大成,其可资借鉴之处为:
在蒙学时,除读书外,或课对偶,由二字而三、四字,五、七字;其学为八股,则先为破题两句,渐为承题三、四句。课对偶为将来试帖之预备,破题承题则为八股之前奏曲也。年稍长,则入中馆,“五经”未毕者,或仍继续读经。而对偶诗文则渐进。对偶或为咏物联,或为撑句,为夹联……至其学为八股文,则以蒙学时已能破承题,则连续学去。[24]
自然也有反模仿的观点,主要是从追求写作的创新、个性而言,但“模仿”无疑是写作入门的必由之路,应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以上就古代写作教学思想、方法举其荦荦大端,如得以扬弃、升华,当今语文之课程、教材、教法均将大为改观。
参考文献
[1]韩愈.答李翊书[A].童第德选注.韩愈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7.
[2]论语·宪问[A].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论语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1985:58.
[3]孟子·公孙丑上[A].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孟子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1985:110.
[4]曹丕.典论·论文[A].刘锡庆主编.中国写作理论辑评(古代部分)[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49.
[5][6][19]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应元书院本.
[7]钟叔河选编.曾国藩教子书[M].长沙:岳麓书社,1986:71.
[8]姚鼐.古文辞类纂[M].北京:中国书店,1986:26.
[9]韩愈.进学解[A].童第德选注.韩愈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8.
[10]朱子校昌黎先生集传·新书本传[A].韩昌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1:536.
[11]章学诚.与林秀才[A].章学诚遗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89.
[12]章学诚.家书一[A].章学诚遗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92.
[13]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A].梁启超书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84.
[14]胡适.读书[A].胡适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12.
[15]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J].国文月刊,1947(52).
[16]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国语文,1978(2).
[17][18]谢枋得.文章轨范[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0][2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M].长沙:岳麓书社,1985:418,468-469.
[22][2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97,98.
[24]卢湘父.万木草堂忆旧[A].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6辑651册)[C].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