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结构完整、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如图表、广告、说明书、备忘录、报告等。它最早出现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阅读素养评估项目(PISA)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课标》)首次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要求,从而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课标》指出,教学非连续性文本目的在于“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即获取信息,但如何获取信息,获取信息的意图是什么,《课标》并没有做出明确界定。教学是在价值指导下展开的,《课标》并没有对其做出明晰的价值定位,也没有指明其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缺乏明晰价值引导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实际上处于“暗中摸索”状态。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近期发表于各家教学刊物以及各类教学研讨会上展示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课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以下问题值得反思。
1.缺乏方法与策略的引导
把理解内容、提取信息作为非连续性文本阅渎教学的主要内容与目标,是目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共同选择,这显然是受制于《课标》的教学要求。如《小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10期发表的《走进广告》《我呼吸的空气》,《小学教学设计》2014年第10期发表的《中秋、国庆八天乐》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课例,无一例外地都将教学重点落在提取非连续性文本所呈现的主要信息上,却很少对获取信息的方法与策略进行引导。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目的之一固然是为了获取信息,但在生活中,比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策略。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随处可见,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创生性强,然而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把各种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一一教过,况且在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日的不同,其阅读策略也不同。学生今后走出校门,更需要的是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法与策略,这是生活真实阅读的需要。受制于《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忽视对获取信息的方法与策略进行指导,实际上屏蔽了非连续性文本生活真实阅读的需要,搁置了生活的内在诉求,这样的教学终将为生活所弃。
2.缺乏明晰的能力指向
缺乏与读用非连续性文本相契合的能力目标,造成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目内容与目标空泛,这是许多课例集中反映的另一问题。事实上,我国目前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并没有明晰的能力要求,更没有具体的能力指标。《课标》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重在“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但并没有指出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到底需要掌握哪些能力、掌握到何种程度,教师心中更没有底。许多教师只能参照《课标》中提及的“理解”“分析与综合”“探究”阅读要求,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其实“理解”“分析与综合”“探究”并不是具体的能力指标,也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能力,它仅仅是探究学习的方式。在缺乏能力指向的情况下,教师只好凭感觉来教学。如是教学,弃置了读用非连续性文本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深层的原因在于,从《课标》研制者到一线教师,都没有对读用非连续性文本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哪些具体的能力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教学内容与目标空泛不明。
3.缺乏生活读用意识
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生活化的实用性文本,但各种教学课例却明显表现出缺乏生活读用意识。许多教师都喜欢一种教学——将“连续性文本”转换为“非连续性文本”,并认为这样教可以加强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读用能力。
在现行教材普遍缺少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特点与价值缺乏体认之时,通过“连续性性文本”转换为“非连续性文本”训练,确实可以起到体会其特点、培养读用能力之效,但若同守这样的教学,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生活化读用能力的提高无益甚至有碍。毕竟非连续性文本是源白生活又普遍运用于生活的一种文本,其存在母体是现实生活,因此,学会在生活中读用非连续性文本,才是其教学终极目标。过于注重将教材中的“连续性文本”转换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无形中遮蔽了非连续性文本与生活联系的通道,置非连续性文本于生活不顾,这是缺乏非连续性文本生活读用意识所致。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缺乏明晰的价值引导,缺乏合宜的目标指向。准确而明晰地定位非连续性文本价值及目标,才能引导教学朝着“明里探索”的方向发展,因为价值主导着教学日标与方向。
二、非连续性文本特点及其价值归正
准确定位非连续性文本价值与教学目标,建立在对非连续性文本特点及产生原因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非连续性文本是如何产生的,其存在价值是什么,阅读教学中引入非连续性文本真实用意是什么,又该如何定位其教学价值,这些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廓清。对文体特点与教学价值的认同,将直接影响对教学日标、内容、策略的选择与运用,这是常识,也是共识。生活内在诉求是非连续性文本产生和存在的决定因素,因此,体认非连续性文本特点与价值,有必要将其置于生活中。请看表1:
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其主要价值体现为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是其生活存在价值的体现,其目标指向满足生活内在诉求,这是使用价值的彰显。
非连续性文本毕竟与“PISA”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我们不妨以“PISA”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参照。请看表2:
比较表1、表2我们发现,“PISA”使用非连续性文本测试评估的目标在于,通过反馈的测试数据,诊断教学,改进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读取、使用信息的能力,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这是基于对非连续性文本生活存在价值、使用价值认同基础上,做出的测试评估。其评估意义指向更好地发展学生能力。“PISA”阅读测试评估50%的选文都是非连续性文本,这是因为“PI-SA”研究者认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是阅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今后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个人奋斗目标所必需的阅读素养。因而,“PISA”从阅读素养出发,赋予非连续性文本更高的价值——为了学生今后参与社会生活,为了学生今后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可见,无论从生活的角度,还是从“PISA”阅读测试评估赋予的教学意义上看,非连续性文本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文本,更是一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的核心是能力,能力的内核是方法、策略,因此,教学非连续性文本就是在教学一种生存方式;学会读写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策略,就是学会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生存方式。这对处于“暗中摸索”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而言,无疑指明了方向——培养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非连续性文本读写能力,而这正是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价值之所在。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与建议
1.开发资源,打通通道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作为一种学习生存方式的教学,要着力构建非连续性文本读用实践平台。通过实践,着眼于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读用能力。这种非连续性文本读用能力的培养,确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打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通道,将课堂教学向生活化读用实践延伸,成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
加强非连续性文本生活化读用实践,方式有三:一是以教材为基点,向生活拓展,学习非连续性文本读用能力;二是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进行非连续性文本读用实践活动;三是以综合性学习为教学形态,以非连续性文本读用实践为内核,开展非连续性文本读用实践活动。目前,我国各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都显贫乏,改变这种现状离不开教师对生活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例如,学写说明性文章,可以让学生先选几样自己想介绍的物品,引导学生习作前先阅读有关物品的说明书,这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践;再引导学生将这些物品的特点用列表的形式加以概括、比较,加深对物品特性的认识,这是非连续性文本运用实践;再选定其中一种最喜欢的物品,在课堂介绍交流后进行习作练习,这是将非连续性文本转化为连续性文本读写实践。
再如,开设综合性学习专题,开展非连续性文本读用实践活动,为国外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这一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日本光村版四年级《国语》第三单元组,安排了一项非连续性文本综合性学习——《调查报告和内容》,教材内容如下:
这一综合性学习给出两项非连续性文本写作任务:一是通过调查经常阅读的报纸,写一篇调查报告;二是制作一张报纸。完成这两项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任务,学生需要阅读报纸上的报道,获取非连续性文本写作信息,这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践;设计制作报纸的方案,这是非连续性文本写作实践;撰写调查报告,这是非连续性文本运用实践。
生活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开发与利用生活化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强烈意识,以弥补现有非连续性文本教材资源之不足,在生活读用实践中,发展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生活化读用能力。
2.任务驱动,解决问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是教学生存方式的教学,生存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读用非连续性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构成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这是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价值使然,也是生活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诉求使然。
具体而言,就是在任务驱动下,凭借读用非连续性文本以寻求问题的解决,其具体路径体现为:明确任务一分析问题一筹划运思一解决问题。任务驱动,解决问题,既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内容与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策略;非连续性文本读用能力,是解决问题的熏要能力。
我们可以在课堂里开展渎用非连续性文本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笔者曾以“榕城一日游”为专题,让学生设计“榕城一日游”方案,并规定方案要用导游图的形式呈现。此次方案设计活动安排在网络教室中进行。方案设计的关键在于设计游览路线。在网络教室,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先了解榕城主要景区的分布,并绘成一张榕城景区分布图。然后再进行运思筹划:一是考虑可以游玩哪些景区;二是以学校为出发点,考虑线路,并优化线路;三是考虑时间,包括旅游大巴车往返时间,各景区参观时间、景区转换时间;四是将考虑的方案绘成简单的导游图。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阅读介绍景区的非连续性文本,通过列表比较,选择合理线路,解决时间与线路问题,最后绘制导游图,并当众进行阐释说明。这些都是学生未来在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与读用非连续性文本息息相关,指向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如何读用非连续性文本,运用哪些读用方法、策略,是教师应该关注的焦点,这是学科教学特点使然。
3.能力核心,学以致用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作为一种生存方式的教学,其教学内容主体是能力,而生存能力最终要落实为某种具体的方法、策略及其灵活运用。通过“学”,习得策略;借助“练”,将策略转化为能力;落实“用”,将能力定型,这符合能力形成的规律,也是培养非连续性文本读用能力的有效路径。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落脚点在于提取并使用信息,而非连续性文本通过图表、数据、说明书、报告等形式呈现信息,具有隐匿性、非结构化和碎片化的特点,因此,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并使用信息,须经历“寻找并提取信息一加工并整合信息一推断与发现信息一阐释并使用信息”这几个环节。完成每一个环节,需要不同的策略,如寻找并提取信息,需要定向浏览、判断比较、分析综合等;加工并整合信息,需要筛查选择、综合比较、分析处理、整合提取等。因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最终落实为学习提取信息的策略,可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是策略之学。
例如,教学《校园标识DIY》,教师先呈现几个校园常见的标识,让学生阅读这几个校园标识,提取标识中的相关信息,即认识标识中的各个图、形、画所代表的含义,教师择机梳理出所运用的提取信息的策略,并用板书提示在黑板上,引起学生的注意,此环节重在教给学生提取信息的策略。然后,教师再呈现几个自己创意的校园新标识,让学生判断这些标识用在什么地方合适,其意图在于运用提取信息的策略进行信息提取,再结合信息判断其所适用的对象、场所。接着,教师可让学生选择设计其他场所的标识,如学校的游泳池等,让学生自主创意标识,并对创意的标识进行解释说明。“学”“练”“用”一体化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目标指向掌握提取、使用信息的方法与策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