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5期 ID: 358848

[ 赵颖霞 文选 ]   

《开明国语课本》中的小学语文教育

◇ 赵颖霞

  近些年,在教育界乃至社会上出现了“民国老课本热”,一些民国时期的小学教科书,尤其是国文教科书得到重新审视。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新选编出版了一系列民国时期的优秀小学国文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就是其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开明国语课本》中的国文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颇具特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儿童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就,对当今的小学语文教育也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开明国语课本》的编纂
  《开明国语课本》由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编写,著名漫画家、教育家丰子恺先生书写并绘制插图,1932年,由当时著名的教材出版商开明书店正式出版发行。《开明国语课本》作为民国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经典之作,其突出特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内容和形式都是“创作”和“有所依据的再创作”。[1]内容上,表述的多是儿童视角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事物及情景,迎合了儿童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心理。形式上,多采用儿童口吻的语言及儿童熟悉并喜欢的手写体文字,很多低年级的课文都配有生动、简洁的漫画式插图,插图一方面形象、直观地解读了课文主题内容,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开明国语课本》形式与内容的这些独到之处,一改传统国文教科书存在的内容陈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等缺点,让人耳目一新,充分反映了叶圣陶先生作为教育家的儿童教育理念与思想,也反映了丰子恺先生高超的书法和绘画技巧。后来叶圣陶先生在回忆和总结这部教科书的编写体会时就尤其强调,编写小学生的语文课本,应当以培养儿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重点,“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同时,更应强调,“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这样的课本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2]
  二、独具特色的国文教育形式
  1.图文并茂
  给文字配以生动的图画,帮助儿童识字,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促进儿童领会文字内容,这种国文教育形式在中国传统的幼儿教育蒙学教材中就已经运用,如传统幼儿国文教育教材三字经就有绘图版本。《开明国语课本》继承了这一传统形式,并结合民国时期小学国文教育宗旨,在编写过程中对文字与图画结合的编写方式进行了创新,尤其是低年级的课文,主要以图画为主,形成了图文并茂的突出特点。这套教科书上册从第1课到第30课,每篇课文几乎都配了图画,而且以图画为主。课文的文字少而精,或为图画的主题,或为图画内容的解读,看起来很像图画的画外音。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应该很容易被生动的图画所吸引,在明白了图画意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与图画相关的文字。如第1课就是四幅生动的小图画,画的分别是小学生早晨起来必做的四件事情的场景,即洗脸、刷牙、吃早饭和出门上学。孩子们看了这些图画一下子就知道这是早上起来做的事情,而这篇课文的主题恰恰就是“早上起来”。通过这四幅图画,学生不仅很容易就理解了“早上起来”这四个字的意思,而且应该也很容易就认识并记住了这四个字。类似的课文还有很多,如第2课,也是四幅生动的小图画,配上“上学去”这一精短的主题;第3课,图画下面写上“先生早”三个字作为课文的主题等等。这种编写方式极巧妙地适应了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心理。
  2.图文相得益彰
  《开明国语课本》上册从第三篇课文开始就在图画中以手写体配写了文字,文字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如第3课“先生早”的课文,在图画中的左上方写上“先生,早。小朋友,早。”两行文字[3],只有七个字,还有两个字重复,与简洁生动的描绘清晨学生走进学校,见到老师,师生相互问候场景的图画相互配合,图文巧妙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学生看到这样一幅图画,自然联想到每天清晨上学、师生见面的场景,想到师生见面后必说的问候语,自然就理解和认识了图画中的文字。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课文中的图画越来越简洁,文字则越来越多,由几个字、一两句话,逐渐变成一段话,甚至一个小故事。学生在被图画吸引的同时认识了越来越多的文字,也懂得了越来越多的国文知识。这种将学生生活、图画和语言文字相互结合,文字融于图画之中,图文相得益彰的国文教育形式,正是《开明国语课本》这套教科书的鲜明特色。
  3.主题寓于情景之中
  情景是指课文图画中所描绘的场景,主题是指教科书课文内容所要传达的教育价值。《开明国语课本》在内容编写过程中,采用了将主题蕴涵于情景之中的方式,以求情景与主题相互配合,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国文,带着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学习与理解国文。
  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知识以切身的感官感受为主,《开明国语课本》抓住了这一特点,在课文编排上突出文字主题简单明确,而图画情景具体生动,使学生领会主题不仅通过文字,更多是通过图画情景。如这套教科书上册第2课,课文的主题是只有三个字的一个短句“上学去”,简单明确。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三个字的含义,整篇课文没用一个字进行解释,而是画了四幅图画,图画表达的内容分别是:早晨妈妈早早地领着孩子走出家门;伴随着太阳的升起,母子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快到学校时,路上遇到三三两两来上学的同学;母子来到学校大门口。没有文字说明的图画却极生动地表达了学生上学的主题。这种主题简单明确、图画情景具体生动的课文,在教科书中还有很多,真正实现了情景教学的教育理念。
  三、独具特色的国文教育内容
  1.教育内容形象化
  教学生识字是民国时期小学国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中国传统儿童教育所使用的蒙学教材尽管也尤其注意语言文字的简洁、读音韵律的和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其内容一定程度上呈现成人化的特征,即以成人的思想理念为依据编纂教材内容,如“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4]。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西方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日渐传入中国并逐渐普及,以致民国时期的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纂原则转型为从儿童的兴趣特点出发,以儿童生活本身、生活环境、熟悉的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等为教育内容,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为学生所熟悉,增强了学习内容的认知性和可接受性。《开明国语课本》在这一方面的特色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教科书中的课文很多以儿童自己的活动为主题,如第1课“早上起来”,第2课“上学去”,以及其他课文“来拍球”“大家看书”“大家画牛”“大家写字”“起来”“说故事”“唱歌”“买东西”“我只想睡”等。
  其二,也有很多课文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为主题,如“红花开”“三只牛吃草”“月亮出来了”“影子”“太阳”“母鸡小鸡”“小小房子”“桃花开了”“柳条长”“雨下着”“雨点雨点”“我家门前”等,这些反映自然环境情景的课文,让学生感觉如此熟悉,在轻松、愉快的感受中学到许多知识。
  其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很多学生熟悉的社会活动也成为课文的主题内容,学生通过有乐趣的学习,也逐渐掌握了很多社会知识。《开明国语课本》这方面的内容有很多,如“先生早”“农人种田”“客人和主人”“大家开店”“你做买客”“买东西”“绿衣邮差上门来”“欢迎新朋友”“帮助农人捉虫”“孙中山先生的故事”等。
  此外,为了追求教育内容形象化的效果,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明国语课本》的许多课文还将文中的故事主角写为动物、植物而不是人,让学生读下来感觉更亲切、更有趣。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文,如“小鸡都不识”“十只小猪过桥”“小猫姓什么”“鸡的家”“麻雀问老树”“麻雀问北风”“糖说的话”“盐说的话”“钟走的快了”“我是蜻蜓”“猪说的话”“蜗牛看花”“鲫鱼和蟹”等。这样生动、活泼的课文在教科书中还有很多,这些课文极大地增加了内容的娱乐性,教育内容愈发形象化。
  2.教育内容文学化
  小学国文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为两方面:其一,知识教育,通过国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认识和理解基本的文字,掌握基本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知识;其二,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开明国语课本》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量了学生生理及心理特征,在内容编排和表述方式上做了精心设计,主要表现为:低年级的课文通常文字内容较少,文字内容多采用歌谣形式,或者简短、整齐甚至对仗的语句,文字读起来让学生感觉就像读歌谣、诗歌一样朗朗上口,轻捷明快。如《开明国语课本》上册第32课的课文,主题是“农人种田”,文中用这样的文字表述了主题内容:“农人种田。有的种麦,有的种棉。农人种了麦,大家有得吃。农人种了棉,大家有得穿。”[5]写的很像歌谣或顺口溜,文字整齐、对仗、朗朗上口。还有第41课“荷花”,清新的图画中配有这样的文字:“万年桥边小池塘,红白荷花开满塘。上桥去,看荷花。一阵风来一阵香。”[6]犹如一首小诗,让人赏心悦目。《开明国语课本》中类似的课文还有很多。这样的写作手法,恰到好处地迎合了低龄学生的学习特点。
  高年级的课文则较长,课文内容的表述方式很多采用拟人、夸张等文学手法进行描写,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开明国语课本》上册第49课“泉水到了河里”的课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生动地描写了一群“好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泉水到了河里,……太阳光拍拍他的背,白鹅到河里看他,小鱼和他一起玩,花草对他点点头。泉水说:这里好朋友很多,我在这里住一下吧。”[7]这种儿童熟悉、习惯、亲切的语言表达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国文的兴趣。
  此外,在编写历史文化题材的课文时,《开明国语课本》的编者叶圣陶先生很多采用了对话的文学手法编排文字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理解力和认同感。如《开明国语课本》下册的课文“商代人的书”“荆轲”“火烧赤壁”“景阳冈”“蔺相如”“晏子”“愚公”等,都是具有这样特点的课文。
  3.教育内容道德化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小学课程标准总纲》,其中规定小学课程“以发展儿童身心,并培养儿童民族意识,国民道德基础及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为宗旨”[8],并具体列举了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以此为依据,《开明国语课本》在编写过程中,通过各种类型的课文,如童话寓言、生活故事、传记故事及神话传说等寓意于文字与图画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字和知识、欣赏图画的同时,情感和道德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得到升华。
  发展儿童身心,培养儿童健康体魄和良好品性方面的课文在教科书中涉及很多,如上册的“来拍球”“妹妹哭了”“再搭起来”“妈妈缝衣服”“泉水和老树”“懒惰的人”“龟和兔子赛跑”“三脚赛跑”“轮流赛跑”“鲫鱼和蟹”等,借助生活情景故事、童话寓言等向儿童传输良好价值观。其中第166课“三脚赛跑”用一段非常生动的文字,配以形象的图画,描述了在体育课上,各自一条腿被捆在一起的两个学生,肩并肩步调一致地向前跑的游戏。通过这样的课文内容,学生很直观地领会了团结一致的精神和品质的意义。第34、35课“妹妹哭了”和“再搭起来”,描述了小狗将妹妹搭的积木房子冲塌,妹妹大哭,妈妈则教导妹妹不要哭,冲塌的房子可以再搭起来,这样一个故事和生活情景形象地引导儿童养成面对挫折要坚强的品质。还有第36课“妈妈缝衣服”,通过形象地描写妈妈和儿童的对话,引导儿童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培养儿童民族意识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有很多编排,如上册的“孙中山先生的故事”,下册的“中华”“游中山陵记”“黄花冈”“游泰山记”“林则徐”“孔庙和孔林”等,向学生传达了爱国、爱民族的道德情怀。
  培养国民道德基础,包括培养儿童公德、私德及审美情趣的课文内容则更多,如上册的“说故事”“泉水到了河里”“出家门”,下册的“听狮子叫”“胆量和力量”“设立图书馆意见书”“大家动手”“渔人的网”“公园里”“可爱的同学”“生了几天病”“一封电报”“两句话”“母亲的生日”“小鸟的回家”等,课文内容通俗、生动,学生在生活故事中升华了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最后,培养儿童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的课文也多有涉及,如上册的“种树”“你也锄我也锄”“我要做蜜”“帮助农人捉虫”,以及下册的“大扫除”等,这些课文多是从具体生活场景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生活知识和技能,寓教于乐,生动活泼。
  《开明国语课本》通过儿童熟悉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国文教育的同时,也影响了儿童良好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养成,避免了晦涩、刻板、苍白的道德说教,这种通过国文教育渗透道德教育的模式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代表的民国小学国文教科书,虽然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一些时代因素的体现,这些因素看起来可能与当今教育宗旨不完全吻合,但民国小学国文教科书国文教育中包含的超越时代的内容和形式则很值得更深入系统地研究和传承。
  参考文献
  [1][2]叶圣陶,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下册[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
  [3][5][6][7]叶圣陶,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3,32,41,49.
  [4]张隆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6.
  [8]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2.
  【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学教育学科化与课程化的困境及对策研究”(HB13JY056)、2013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规划项目“中小学国学教育课程研究:近代变革与体系构建”(GH134001)和保定学院“保定近代教育研究”科研团队资助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