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5期 ID: 358845

[ 陈玲巧 文选 ]   

《像山那样思考》的文学性解读

◇ 陈玲巧

  《像山那样思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课文,节选自生态思潮先驱、美国新环境保护奠基人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面对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启示意义。对这篇文章的解读,许多教师比较关注它的思想价值,而忽视文本的独特文学表现。在突显文本生态价值的同时,又如何尽量做到不背离其文学精神和文学叙事特点呢?这是引导学生解读《像山那样思考》的关键所在。本文尝试从意象、结构等角度呈现《像山那样思考》的文学性,并以此进一步探究作者那份深沉博大的土地伦理观。
  一、存在于意象中的文学性
  形式主义文论代表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指出:“正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才存在所谓的艺术……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延。”[1]《像山那样思考》在突显事物质感、营造意象方面,可谓独具匠心,尤其表现在它的“反常化”表达上。
  如果说艺术的魅力在于唤醒人们沉睡的注意力,来关注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那么,文题“像山那样思考”已成功做到这一点,它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意象“山”上。如此新奇陌生的组合,不禁让我们浮想联翩:希望谁要像山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什么,像山做怎样的思考,为什么是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不是像草原、天空、大海那样思考……富有审美情趣的诗意表达,让我们萌发了主动探究的冲动。进入文本,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反常”搭配,“山”居然会“聆听”、会“怀有一种秘密”,会“同意”,会“极度恐惧”。“山”的形象在这里来了个颠覆,它不再是一个让人心生崇敬、高大雄伟的模样,也不是一个让人发沧桑之叹的永恒存在。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之外,“山”在利奥波德的笔下,获得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山”是一个有着生命呼吸的种类,不是人类的财产,也不是人类的审美工具。作者呼吁要“像山那样思考”,希望我们能认识到人类仅是生态共同体的一员,在短效的经济利益面前,我们应像“山”那样做客观、长远的生态价值判断。
  再来看文本开头那极富诗意的表达:“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一般来说,狼的嗥叫,我们常常会用“惊恐”“惧怕”“惊悚”“毛骨悚然”等词来形容。在我们固化的认识中,“狼”已然成了“贪婪”“狡诈”“凶残”等的代名词,但从这一句复杂的修饰语里可以看到作者对“狼”的赞美。这一声“狼嗥”是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而不是简单的“传声”;是“回响”在山谷中,而不是做简单的“停留”;是“渐渐地消失”,而不是“马上消失”。这些词充分展现了这声狼嗥的力度、广度和时延上的长度,并以“骄傲”“不驯服”“对抗性”“对世界上一切苦难蔑视”等修饰语写出了“狼”作为草原霸主的气势。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狼”的生命意识和生态价值的肯定。虽然在超级畅销书姜戎的《狼图腾》里,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过“狼”的野性及“狼”消失的严重后果,但仅从虚构的一声“狼嗥”里就能品味出丰富的别样内涵,这样的描写技巧是相当高超的。什克洛夫斯基在《语词的复活》一文里谈到未来主义者的任务是“复活事物——把人对世界的感受归还给人”[2]。利奥波德在这声“狼嗥”里,把人对“狼”的最初印象成功地归还给了人。他不把“狼”引入原始的禁忌状态,视作一种图腾;也不把它推向恶魔,视为撒旦的兄弟;只是把它看作一个生命存在,把它在生态共同体中的作用凸显出来而已,“狼”回到了它最初的样子。
  比起“山”和“狼”,文本中的“荒野”意象,从阅读接受层面来说更显陌生化。在疯狂的城镇现代化推进中,人们离土地越来越远,乡间小路成了记忆中的童话。看到“荒野”,我们可能会马上联想到可可西里无人区——逃避喧嚣社会的一个避难所,绝不会想到它的生态伦理价值。再加上,由于历史上长时期处于集权社会,传统中国只有“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们对土地的情感更倾向于占有而非热爱。不懂“荒野”,“启示”就成了空中楼阁,丢了思考的线索。这样,文本中的这一句“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便成了最耐人寻味、难以理解的一句话。这新奇又富有诗意的创造,是一刹那灵感的垂青所赐,但也不可否认这灵光闪现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作者对生态伦理价值的成熟认知。利奥波德指出“荒野是人类从中锤炼出那种被称为文明成品的原材料”,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在“荒野”这个土地生态共同体内相互依存、竞相生长。“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作者希望人类能改变征服者的面目,做个有荒野思想的公民,能尊重和热爱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包括光、土壤、气候和水)。面对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这样的观点应该凝聚了伟大的智慧。词语重组后的“反常化”效果,不仅给我们一种审美刺激,还带来一种全新的认知视角,让我们在审美想象中接受启示并反思自身的行为,这可能是文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二、存在于结构中的文学性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不到两千字的散文。在这么有限的篇幅内,作者成功地把深沉的生态忧患意识及客观长远的土地伦理观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除了上面所讨论的对意象“反常化”表达之外,本文在结构上的精心营造也功不可没。
  本文记叙了因大量捕杀狼而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惨痛教训的经历,其“追忆”的视角,为新奇富有张力的构思提供了可能。“追忆”时,叙述主体“我”有了双重身份:一是讲述者“叙述主体”,二是经历事件时的“体验主体”。“追忆”往事的“我”肯定要比“被追忆”的“我”所知所见所思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因此,双重眼光的差异而形成的叙述空间就显得宽阔且有弹性。
  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处理的。全文以作者对“狼”的情感态度的转变为线索,从视狼为敌人,到同情它,再到它被消灭后开始怀念,最后到对它敬重。若文章的结构就按作者对狼的情感转变的顺序来安排,那文本的文学性将大大减扣。作者构思匠心独运,主要表现在不按常理出牌,把对狼的最后情感态度——敬重之情,放在最前面呈现。这也是“追忆”视角带来的好处,可以使文本的情节不按正常的逻辑发展来布局。更高妙的是,它不是以简单的叙述开头,而是虚构了一声摄人心魄的“狼嗥”。这一声“狼嗥”的写法作用与《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总借一双俊眼传来”而写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含蓄道出了作者对狼的生命价值的肯定,还牵引出了一条动态的生态链反应。文章前三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野性的荒野图景,除了主要成员鹿、松林、牧牛人、猎人外,还有“滚动的岩石”“云杉的阴影”等极其细微之物的活动。而后“狼”的消失,让我们看到了生态遭破坏后的严重后果,山体变得伤痕累累、死气沉沉,水土流失加剧,沙尘暴肆虐,“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狼”是全文的明线,但我们可以看到,这条线索表现得极为“轻逸”,犹如阳光照耀下的叶脉,清晰但透亮轻薄。开头不写“狼”的全貌,只取“狼嗥”;在情感转变的关键处,不浓墨重彩进行渲染,只聚焦在一束“绿光”上。
  《像山那样思考》,能让读者在审美愉悦中感受人类自酿的恶果,并以此思索未来的生存模式。作者在暗线处,还遵从了这样的范式:从体验导向爱,从爱导向责任,再导向保护人类家园的欲望。文中,作者直言不讳地交代自己年轻时是一个热衷猎杀狼的猎人,也绝对片面地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甚至达到了狂热的地步“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在生态价值观念上“我”不比别人先进。在“追忆”让人痛心不已、悔恨不已的行为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不是一个口若悬河的说教者,“我”只是一个在做虔诚忏悔的普通个体。借作者朴素诚实的表述,好像我们也亲身经历过那全民上下总动员猎杀狼的疯狂时代一样。有了无距离的亲切体验,我们才会被动人的细节击中,才能从这一束“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里读出人类手段的卑劣与残忍。有爱就有了责任,加上作者用沉重的语气,在第7、8、9三段呈现了生态失衡后的不堪后果,更加突出了这份责任意识,以此来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保护人类仅有的生存家园,就显得情通理达,水到渠成。
  著名的人类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在《筛除蠢蛋》一书中指出,自然作家利用无韵律、掩盖诗歌语言“光彩”的散文阻碍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能力,而本文用诗意陌生的语言,在审美愉悦中,唤回人们对于生态的最初关注,折射出作者高超的文学创作水平。《像山那样思考》,可视作自然散文的典范,若忽略它的文学性,而只谈它的思想价值,无疑会留下买椟还珠之憾。
  参考文献
  [1][俄]维·什克洛夫斯基著,刘宗次译.散文理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10.
  [2][俄]维·什克洛夫斯基作,祖春明译.语词的复活[J].俄罗斯文艺,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