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字之初,“微”字即为先民交流做出贡献。在古诗词中,“微”字创造了诸多别致的意象和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翁宏《春残》),“微微西风生,稍稍东方明”(白居易《寄崔少监》),“江上微风细雨”(苏轼《调笑令》),“自从一雨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辛弃疾《鹧鸪天》),“青凉伞上微微雨”(欧阳修《渔家傲》),“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如今是“微时代”,微博、微信等“微××”在人们的生活中大行其道,似微风轻拂、微雨轻洒,带来别样的风采和清新。
“微××”是中外语言(文化)交融的产物。“微××”结构中的“微”,作为“类词缀”,由英语前缀“micro”翻译而来。“micro”常用来表示“a smaller than average scale”,即比较微小的事物,多用在一些专业化词语中,如“microcomputer(微型计算机)”“microwave(微波)”等。“微××”结构的流行,始于“微博”。“微博”一词译自“microblog”,也就是“微博客”的简称。“微博”一经推出就引发了一场“微××”的盛宴,很多“微××”族词语,都是与“微博”相关联而产生的。
“微××”也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历史上,我们有过这样的时期:凡事动辄贪大。广场要建世界最大的,铁路要建世界最快的,盖楼要赶超世界第一高度……这其实和人们好大喜功的心理有关。的确,高有面子,快让人心情爽,大令人觉得气派,可是,长期追求“高大上”,就会因盲目追求高端而忽视实用价值,也容易造就一批外表华丽、内中无用的器物,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生活。祸患常积于忽微,人们已经意识到微小事物的重要性。于是,如今大家不再仰头向天,追求不切实际的“大”,而是俯下身来,细细打量脚下,从细微处着眼,从实际和实用出发,迈出了关注微小的脚步。
下面,我们简要解释一下常见的“微××”词。
微博:内容简短,一般不超过140个字的博客。
微信: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
微新闻:基于网络技术的即时信息发布系统,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微电影: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可观赏性。
微型诗:短小的诗作,一般数行以内,特点是语句短少、修辞精到、内容深刻、意境深远。
微小说:是以微博为主要发表平台的新兴小说形态,它有严格的字数上限——140字以内。
微课: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
媒体对此做出了反应。2013年12月18日,《咬文嚼字》编辑部集合国内语言文字专家评选并发布了“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微××”名列其中:
“微”本指小、细、轻、少、弱等,如今成了一个时尚语素,生活中出现了一批以“微”命名的新事物,如微博、微信、微新闻、微电影等等。“微××”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
探究“微××”流行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迎合了快节奏时代人们的心理要求。“微××”小巧、灵动、方便,易于驾驭,给人容易上手的感觉。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一切要立竿见影,拒绝冗长、啰唆,“微××”自然受到欢迎。
其二,适应了碎片化信息时代的需求。现在,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也日益碎片化。人们习惯于利用各种零散时间,零零碎碎地阅读,“微××”的兴起正当其时。
其三,突出了以人为本和平民化色彩。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人人皆有麦克风。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微博等工具关注公共事件,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的体现。每个人如一粒微尘,但微而不贱,闪烁着自由率性的光芒。
其四,语言系统自身的推动。语言系统本身的符号性、任意性和约定性特点促使“微××”产生,又使之受到约束,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下来。词汇系统的聚合关系类推产生了“微××”族群。
“微××”的兴起让主流媒体对微小对象有了更多的关注。2012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刊发《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一文,文中写道:“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人民日报》这次使用网络流行语引起了广泛关注。时评人韩哲认为,网络流行词语被主流话语系统所接纳,让网民感到亲切,放下身段本身就能够引发共鸣和强化说服力。“主流表达”接地气,正是关注微小的表现。
微与大的关系看似对立,其实是辩证统一的。人生、社会、世界就是由一个个微小的事物构成的,有了小,才可能有大。现在,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人,不要再认为自己人微言轻,也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在宏观观照的前提下,多些微观的注视吧!我们高兴地看到,当前,一个注意细节和小事的社会氛围悄然形成,这对建设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