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入选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其中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关于《我的叔叔于勒》的解读引用了如下四种观点:
观点一
张志公:莫泊桑的作品有的写小市民、小职员、小商人等等,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种种遭遇之中,从他们的言谈行为、心理变化之中,自然而又深刻地写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黑暗、污浊的阴影;虚伪、贪鄙、欺诈、冷酷、糜烂。有的写到农民、预付等等,流露出对劳动人民一定程度的同情和赞扬。《我的叔叔于勒》就属于前一类作品。[1]
观点二
卢昆: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上上流社会。[2]
观点三
臧玉书: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他们的灵魂已被资本主义社会腐蚀透了。[3]
观点四
王富仁: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扭曲了像“我”的父母这样一些不得不重视金钱的人的精神,使他们淡漠了对人的爱和同情,使他们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4]
以上四种观点,除王富仁教授外,其余大同小异,均认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或菲利普夫妇的势利、自私、贪婪、冷酷。由于《教师用书》所引的观点75%倾向于此,其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导向是不言而喻的。怎样看待这四种观点?
前三种观点将批判的矛头直指仅仅是渴望得到自己应有的补偿的菲利普夫妇,而忘却了占用了菲利普夫妇应得的财产并将财产挥霍一空、全然不顾及哥哥一家生活艰难的于勒。评价者似乎为了支撑也许是先入为主的“批判资产阶级说”,仅着眼于作品局部的情节——关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次变化。其中“观点二”甚至指责菲利普夫妇“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上上流社会”,这样的结论也许是针对作品中提到的菲利普一家到海边散步、到哲尔赛岛旅游的细节,而即便是这个细节也无法支撑这一结论。如果细读整篇小说,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事实——于勒不负责任使哥哥一家在经济上陷入困顿:他们不仅经济拮据,而且连累女儿因家境欠佳而解决不了婚姻问题。可即便是这样,菲利普夫妇除了等待于勒虚幻的诺言兑现外,并没有起诉弟弟,甚至多年后在游轮上发现弟弟困顿潦倒、根本不可能兑现诺言时,菲利普夫妇除了绝望之外,并没有同于勒争执、打斗或将其扭送警察局,而只是无可奈何地为了保住女儿的婚姻而选择了默默离开。而于勒,虽对人对己缺乏责任心,但本质上不是骗子——他挥霍了本该属于哥哥的钱,但对这笔“债务”一直是认账的,他不止一次给哥哥写信,承诺有朝一日将归还哥哥的钱。虽到处闯荡一事无成,变成了一个靠自己艰难的劳作而生存的老水手,手上“满是皱纹”,“脸老又穷苦”,“满脸愁容,狼狈不堪”,但他在信中宽慰哥哥:“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他从此再没有打扰哥哥的生活——于勒的无奈和尚存的良知令人心酸。《我的叔叔于勒》的深刻引人沉思。
莫泊桑是一位有思想且经历过生活的无奈、对生活有着细致观察和独特理解的作家,他的作品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和居高临下的说教,但在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含着发人深省的东西。莫泊桑在《论小说》一文中这样阐述环境与人的行为的关系:“客观的作家不啰唆地解释一个人物的精神状态,而要寻求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的环境里使得这个人必定完成的行为和举止。作家在整个作品中使他的人物行动都按照这种方式,以致人物所有的行为和动作都是其内在本性、思想、意志或犹疑的反映。”[5]从上述观点不难看出莫泊桑本人的文学观和自然主义之间的深刻联系。实际上,作为“梅塘集团”的一员,加之师从福楼拜,莫泊桑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不言自明。自然主义强调职业、习俗、居住地点等环境对人的性格有重大影响。在这样的观点之下,《我的叔叔于勒》与其说是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虚荣,不如说是客观地描述了生活的无奈。托尔斯泰在评价莫泊桑小说时指出:“一个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对事物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的样子去看,而是按照其本来面目去看。”[6]莫泊桑笔下的人物,不论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菲利普夫妇,还是指望着回家偿还债务之后就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于勒,在生活和环境面前,都显得如此无可奈何和力不从心。菲利普夫妇为了保住女儿的婚约而不与于勒相认、转身离开,这只是在当时的境况下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叔叔于勒》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只是生活中必然存在的人生的无奈,不宜上升到社会批评层面的批判。鉴于莫泊桑的创作思想,王富仁教授的观点很有见地,更接近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的表达。
《教师用书》是否应该出现作者的声音?答案是肯定的!只有出现作者的声音,“多元解读”才不至于滑向“随意解读”;只有出现作者的声音,“多元”才能“有界”;只有“多元有界”,学生才能够真正学会解读文本。《教师用书》关于莫泊桑的介绍,仅仅涉及莫泊桑的国籍、生卒年代、成名过程、主要作品名、小说的特点,并这样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记录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7]无论是《教师用书》编者对莫泊桑作品的评价,还是引用以上四位学者对《我的叔叔于勒》的评价,都是“他者”的声音而没有莫泊桑的声音。莫泊桑的“失语”对读者解读《我的叔叔于勒》无疑是一个重大缺憾,而这必将导致对莫泊桑作品的分析失去客观性,也不利于学生学会真正客观、扎实地解读文学作品。
以上分析提示我们:《教师用书》的编写应该关注“作者的声音”,使师生认识到文本的“多元解读”不等于“随意解读”,它是有底线的。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有效地阅读文本,学生的阅读素养才有可能提高。
参考文献
[1][2][3][4][7]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上)[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5,122,125,130,115.
[5]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267.
[6]邱运华主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