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5期 ID: 358840

[ 王小东 文选 ]   

探微“文”“言”处理路径

◇ 王小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初中阶段要学习浅易文言文,下面就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处理路径进行一点拓展、细化与创新。
  一、入文以学言
  入文以学言,即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基本内容,触摸文章主旨,寻觅文化背景等,再去揣摩语言意味。那么,如何入文学言呢?
  一是因文释言,即初步判断文章主题与主要内容,以此为起点来规约和活化对文言文中关键字词、句式表达等内容的理解。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浅易文言文,学生完全能够做到“字字疏通、句句落实”,并因此认为已经掌握了文言字词。其实,这还停留于表层,虽可以完成积累,却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就该文而言,如果能抓住文中“闲”这个主题,文中的“寺”“月”“竹”“柏”“人”等五个字就成了冷峻孤寂的五种意象,并由此组合营造出一种“禅”的意境,而禅要求的“安静而止息杂虑”也就成了能者“被闲”的有力支撑,五个字由此而在“闲”的意境中鲜活起来。再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在“闲情”视角下,“如”字突出了其清醒的比喻意味,然而,随后一句中本体和喻体的倒置,却又表现出恍惚与清醒的交织,并因此使“盖”(原来是)字呈现出沉醉与发现的双重审美意趣。在“文”的烛照下,对“言”义的理解超越平板单调,走向精准与深刻,甚至“言”中所包含的语法、运招用技等元素也都能得以昭显。
  二是因文悟言,即走进行文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心理来判断文章的深层表达旨归,以透视文字背后的言语意味。如《小石潭记》这类看似写景的散文,其实包含着深深的情感内蕴。如果只当一般山水游记来逐字逐句讲解,必然事倍功半。“柳宗元的永州山水诸记,虽似模仿《山海经》,其实比《山海经》难解,就因前者于记述的元素之外还兼有抒情的元素,后者则否。”[1]既是流传下来的经典文言文,其相关的背景资料必然相对明晰而易得。本文作者因拥护王叔文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抑郁。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其中的文字,就“看山不是山”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中的“清”字仅仅指环境凄清?难道不暗含着对自身心境的观照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中的“无人”难道不与“同游者”相伴的事实相悖吗?这种相悖难道不是作者囿于心中所思而表现出的一种言(眼)中无人吗?这样看来,走入文化与心理背景去读文言,其字词及背后的深意才能够得到必要的显现。
  三是因文绾言,指借助专家同行们的研究成果,以专题的方式统摄情节性较弱的文言文,以达到聚合化的文言教学效果。诸如《〈论语〉八则》这类语录体选文,传统的“字字疏通、句句落实”难免零散,如果能借助专家或同行们的研究成果来统领文言学习,一定会有新收获。宋永培先生说:“《论语》全书单音词‘人’出现134次,包含着不同的具体词义。把这些词义加以归纳,按照《论语》的观点来分析与排列,其具体词义包括5个方面……”[2]如果我们能以论语中“人”字的内涵探究为统摄点,就可以把《〈论语〉八则》学得有滋有味。甲骨文中的“人”是一个侧面的人的形象,其抽象的笔画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人的分类与塑造角度来看,我们明白了“三人行”与“诲人不倦”两则中的“人”都是指不在位的仁人、贤人,理解了“人不知而不愠”中的人是指“君卿大夫”等在位者。至于其他五则,则可以统摄在塑造理想中人的愿景下进行学习与体会,这样就把语录体的松散变成“冰糖葫芦”式的一字贯穿,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与目标性。
  二、入言以活文
  在入“文”锁定“言”的核心意思之后,再深入这个意义生成的最小单元(字词)及其组合机理中发掘潜藏的精微表意,可以进一步反刍扩容,丰富和深化对“文”的理解与诠释。
  其一,诵“韵”活文。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古诗词而言的,诗词具有歌唱性,其韵律同样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宋代学者郑樵甚至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如果我们多掌握一点古诗词音韵方面的知识,通过诵读体会出字词音韵(特别是音同或音近的假借词,要“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背后潜在的东西,就能够品出不一样的“文味”。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童庆炳指出,如果用客家方言来读这四句诗,那么“折”和“雪”都应该读急促的摩擦的入声,而“来”和“开”则是流畅浩荡的平声。在这首诗里,由入声转入平声,象征着由封闭到开放,由寒冷局促的冬天到百花盛开的春天的转换。[3]诸如此类的诗词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文言诵读,品出音韵节奏中的别样意味。
  其二,析“形”活文,主要是借助对关键字词的字形分析,探寻古人隐藏在字形中的生活印记、情感寄托等,深化对文章的理解。研究表明:由儿童到成人熟练读者,字音、字形在阅读中的作用确实存在着一个发展转换过程。对于初学阅读者,在阅读中主要依靠的是字音;而成人熟练读者则主要依靠的是字形。[4]中学生正处于这个转型期,因而对汉字形体的解析就非常符合学生的“胃口”,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如《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受”通“授”,我们可以分析“受”的甲骨文形体是上下两只手交付物品,所以从下说是接受,从上说是授予,师者的可敬之处就隐含在“授予”之中。《庖丁解牛》中的“解”,其甲骨文形体是两手分牛角,为分解之义,用“解”而不用“杀”“宰”“屠”等字为题以统领情节,其巧妙之处隐于其中。这样由字形(以古字为准)入手的分析,不但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读出了文章内容以外的诸多“文味”。
  其三,解“义”活文,主要是指借助汉字古今义的“通而不同”,立足于古人的生活情境,潜心涵泳关键字词中蕴藏的文化密码,丰富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古诗文教学中有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诗文所用不过是平常语词,但其中封存了作者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发现。若抓住这些语词,教学往往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感受,走进文本的深层,领略到一种极致的美的震撼。[5]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横”容易误解为“纵横”,其实“横”的本义是“门阑”,引申为“纵横”与“横着”两义。此处的“横”正是“横着”“阻拦”义,是诗人对前行无路的诉说。“拥”与“横”互文,也有“阻拦”义(所以马不前),但“拥”的词义特征是“环围”,因而“阻拦”的程度更进了一层——前行本就无路,后退也不可能。至此,我们对诗人内心悲愤的感知,伴随着“横”“拥”词义的梳理达到了进一步的深化。[6]这样深入到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中,作者那被封存的感受与发现得以显露,我们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自然也就深化了。
  三、入理以固本
  上述对文言文“文”与“言”的处理路径是一种认识上的突破、操作上的细化,旨在解决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三惑”:一是“文”与“言”,即到底是学言还是学文;二是“先”与“后”,即先讲言还是先讲文;三是“积”与“用”,即文言教学是立足积累知识还是发展阅读能力。“三惑”涉及文言文的本体特征与教学策略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在路径突破的基础上,回归到理性角度以进一步辨析考量。
  上述对文言文“文”与“言”的处理路径是立足于生活的本源属性。如前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意”、《小石潭记》中的“禅意”、《〈论语〉八则》中的“人意”的发掘与领悟,都是基于文本生活、作者生活、教师生活等认知体验的,其诵“韵”、析“形”、解“义”等“入言活文”做法,也都是立足于生活的文言探索之道。因此,依照初中文言文的浅易性定位及文言文的本体特征,遵循生活常理开展教学,完全可以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改善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望道,傅东华.基本教科书初级中学用国文[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
  [2]宋永培.《论语》“民”“人”的实际所指与词义特点[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6).
  [3]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95.
  [4]宋华,张厚粲,舒华.在中文阅读中字音、字形的作用及其发展转换[J].心理学报,1995(2).
  [5]冯现冬,张伟忠.古诗文教学中的唤醒方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3(4).
  [6]朱小健.关于如何实施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