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提供什么样的材料,面对作文题,考生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写什么好呢?首先得确定主题或观点,然后是素材和具体构思。那么主题或观点从哪里来?毫无疑问,从材料中来。综观2014年18道高考作文题,结合各地公布的高考优秀作文,笔者发现应对这些作文题,在审题立意上有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一是例证阐释,一是提炼作答。
一、例证阐释
对于那些在材料中明确提供了观点的作文题,一般考生会采取验证的方法,即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叙写、某一(些)人物的刻画,演绎材料中的某一观点,或者以材料的主要观点为中心论点,通过一个严密有序的论证过程,证明它是正确的。
比如江苏卷提供了关于“青春朽与不朽”的材料:“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在这组对立的材料中,很多考生抓住其中的一种观点构思成文,通过叙述、描写或议论,验证它是成立的,其中不乏《青春永不朽》《青春永不褪色》《终将逝去的青春》《青春会朽》《青春的那些事》等内容和表达俱佳的优秀作文涌现。
再比如四川卷“人只有自己站起来后,这个世界才属于他”,无论考生选取怎样的“人”(某一具体的人,某一集体、国家、民族等),无论是正面着笔还是反面推举,他们想要验证的都是“自己站起来”与“拥有世界”的条件关系。还有湖南卷的“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无论考生选择了怎样的心(如材料中的“坚定顽强之心”“持之以恒之心”“改天换地之心”,其他的如“追梦之心”“创造之心”等),其结果都有(好的)风景出现,他们需要证明的是“心”与“风景”的正面顺向关系,他们所做的文章就是验证材料中这个结论的正确性。上海卷的“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则考生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素材,其文章的核心都是在阐释“自由与不自由”的辩证关系。
二、提炼作答
对于那些叙述现象或事件的故事类材料作文,考生需要对材料进行细致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后,才能得出观点,在写作时通过具体内容表达对材料的理解和自己的态度、看法。
比如全国卷一“两人过独木桥”,“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这种做法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材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看,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是要坚守规则还是适时打破?是要竞争决出高下还是实现合作双赢?是固守还是变通?对创新的结果如何评价?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从材料中来,需要考生在写作中就某一问题亮明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其实考生无论做出怎样的回答,只要能在文中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都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再比如全国大纲卷“老王看病的医疗费”问题,涉事的三方——老王、医院、老板,他们的举动都传递着暖暖的社会正能量,考生要能分析出“感恩”“诚信”“善良”“平等”“和谐”等材料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然后择其一二成文。还有重庆卷的“杯子打碎之后”、湖北卷的“游客看风景”、福建卷的“看到空谷想到的是悬崖还是栈道桥梁”、山东卷的“不同的人看窗外都有不同的风景”等,这类在材料中没有指出明确观点的作文题,都需要考生进行分析与作答,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由于这类作文题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大家一致认为考查理性思辨是今年的重头戏。
三、第三条路
除了“验证”和“作答”两种审题立意的思维方式,有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聪明的考生会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以材料为思维的立足点,大胆说出“我认为”,或者由材料延伸开去,对材料中涉及的具体事物进行上位概括,在高一层次上对材料的深层内涵进行阐释或论证。
比如江苏卷,材料中提供了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则材料是说青春不朽,第二则材料是说青春也不是不朽的,又用“有人说”“也有人说”引出这两个观点,诱导喜欢思考的考生说出“我说”“我认为”,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少考生依据材料中的两种观点,确定了自己的观点——“身(生理上的青春)朽心(精神)不朽”,或记叙或议论或描写,成就了考场上的辉煌,像《朽叶的栀子花》《青春逝去,青春不朽》《我家的“老顽童”》《开放在夕阳中的“向日葵”》等都是考场佳作中的典范。有没有更进一步的看法呢?比如说认为“青春”只是一类概念的代名词,而把写作的重心置于探讨“朽与不朽”的关系中,这应该也是可以的。优秀作文《逝去的永恒》便是这样的立意,文中通过对勤劳的小蜜蜂没有时间悲哀、三文鱼选择“流浪的青春”、小麦花一生只开五分钟、海子的教诲、林徽因的永恒等素材的分析论述,证明了“万物皆逝,唯精神永存”的观点,基于青春又不囿于青春,立意高远凝重。
再比如广东卷的“照片与记忆”,有考生抛却材料的“照片多少与记忆深浅”的表层含义,而把照片当作时代技术的载体,认为记忆是人类情感的心理感悟,由照片联系到科技与人生、科技发展与人的情感生活、科技发展与心灵体验等方面,探讨科技与记忆、情感、生活的关系,这样的立意较之就照片谈记忆自然更胜一筹。
古语云:“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好的作文题能让每个考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写作水平,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属于自己的作文,至于所写作文的优劣,那就要看学生本身的写作能力如何了。从审题立意的角度看,笔者希望命题者能多提供一些“提炼作答型”作文题,少一些观点式的“阐释例证型”作文题,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他们在自己的评判中明确表达,在一定的自由空间里发挥出写作个性和才能。在评卷时重点关注学生的写作功底如何,对那些能依据材料大胆说出“我认为”且言之成理的文章,应多加以肯定和褒扬,让作文呈现多元共生的繁荣局面。那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陌生化、抽象性材料作文题,那种学生一看便无所适从、一动笔就觉得无话可说的作文题,坚决予以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