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8期 ID: 358602

  

儿戏不如的“供料作文”之“料”

◇ 潘苇杭 潘新和

  2012年高考作文,我们批评了“供料作文”题型的“命意”(材料寓命题者之“意”)特点,认为它造成了学生“被立意”。今年,我们则聚焦在作文题所供之料对学生议论写作材料观的误导上:“被立意”是“被供料”使然。如果说“被立意”窒息了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么,“被供料”则是掏空了“精神思想”之根基。这使学生误以为命题者所供的零散、失真甚至杜撰、谬误的材料,便是论点——思想得以产生之资料。从而使议论文的论点——思想,失去其博大、深厚的学养积淀的依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成了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的胡说。
  历来中学语文教育,都没把搜集资料、充分占有资料这一写作的头等大事当回事,相反,对这一基本的语文素养与能力视若无睹。在教材、教学中,从没有定向搜集、积累资料方面的内容与要求。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表达交流”部分讲到议论文写作,它呈现的写作行为或能力是从“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开始的,接下去是“学习选择与使用论据”与“学习论证”等。显然,在这一“知识”中,议论写作行为被“腰斩”、扭曲了,成了畸形的写作行为与残缺的能力结构。
  在“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之前,有两个重要的环节被“遗忘”了:搜集资料、选择论题。舍此,是不可能进入到“选取立论的角度”这个行为的。在“选取立论的角度”与“学习选择与使用论据”之间,还缺一个“立论”环节,这也是不可思议的。“立论”付之阙如,是因为在应试写作中,学生既不要自己积累材料、选题,也不要自己立论。他们已然被供料、被选题、被立论了。如此,人教版教材砍“头”(舍弃备料与选题)、剜“心”(舍弃立意),只剩下对付高考的始于“选择立论的角度”的“伪写作”教学,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本文无法对应试写作之危害一一加以检讨,只先就其对学生材料观之误导作一探讨。近年“供料作文”是高考唯一的题型,它对学生材料观的负面影响,已到了不能不正视的时候了。“供料作文”所供之“料”,并非议论写作所需之“料”。此料与彼料,完全错位。由此形成错误的材料观、认知观、说理观,将造成学生理性思维之迷失。
  议论文写作所需要搜集的材料,即研究资料,是构成某一专业、领域、方面、专题……学养的基础,是论题、论点藉以产生的资源。资料,包括相关的事实、现象、理论、观点等,要求真实、完整、具体。相关材料的运用要注明出处,以示负责。如果资料不足,在该专业、领域、方面、专题……便没有发言权,便不具备选题、立论、说理的基本条件。对于议论文写作来说,搜集资料的工作不是可有可无,资料不是可多可少。充分占有资料,是写作的先决条件、充分必要条件。资料工作是需要极其严肃、认真地对待的。
  然而,在供料作文题的材料中,体现出的命题者的态度是极不严肃的。所供之料,少则几十字,多则三四百字,都是命题者凭主观意图择取、改编过的,从不标注资料来源,其片面性、随意性、荒谬性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学生写作的材料、选题、立论、说理意识等,在相当程度上就是由这些命题者所供之“料”培养起来的,这给他们带来的错觉就是,不论什么样的烂材料都可以用以立论、说理,根据胡编滥造的材料也可以乱说一气。——这种材料观,不要说培养未来的大学者绝不可能,就是培养一个能正常思维的普通人,也绝不可能!
  下面就今年高考作文题,试分析考生借以“立论”的究竟是些什么材料,看看这些材料是否有资格作为立论、说理的基础,以及它们对学生材料观产生了怎样的误导。
  一、无效之料
  写作的资料,对其信度要求是很高的。材料的真实、客观,极为重要。就拿最具权威性的、影响最广泛的全国卷(贵州、甘肃、青海、西藏、云南、河北、黑龙江、海南使用)来说吧,其材料内容是: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某机构”是什么机构,在哪“几所”学校做的调查,调查了多少人,学校、人员的具体分布情况,等等,这些基本的信度因子完全缺失。在数据来源不清,考生未必采信的情况下,便要求他们确定立意,进行议论,这不是强人所难、逼人说谎吗?
  2013年4月20日《潇湘晨报》刊载的《复旦学生投毒案,媒体越位了吗?》,其中引用的调查数据与上述数据正好相反:“……在12所高校的数万名大学生中,仅四成大学生对寝室关系满意……”——“六成”满意与“四成”满意,对其“定性”、立论自然不同。究竟哪一个调查数据更可靠?不得而知。
  一般来说,调查范围、数量愈大,信度愈高,而且不是一次调查就能说明问题的。像“全国卷”这样丢三落四的“调查”材料,显然没有任何价值,不配作为立论的材料。
  二、失真之料
  材料的真实性是“立论”的前提,然而在历年作文题中命题者出于某种意图而杜撰的“假”材料比比皆是。
  (一)故事
  新课标卷材料: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许多工匠不敢尝试。后来,一位老切割师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并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切割出了两块宝石。做成一件事情,有时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
  这显然是故事,不是真事。它既没有时间、地点,也没有人名,更没有材料的出处。就假设是命题者“忘”了交代,这故事也没有普遍性:经验、技术、勇气,勇气只属于年轻工匠?有没有勇气,跟年龄有必然的关系吗?经验加勇气,就一定会成功吗?成功的几率是极低的。
  作文题中有的材料甚至还不能称为故事,只编造一个简陋的场景。如北京卷关于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的科学家与文学家对话,四川卷关于“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的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广东卷关于对待某商人“捐助”的三种不同态度。这些均是杜撰的材料,用来立论、说理,并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