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8期 ID: 358412

[ 潘新和 文选 ]   

被立意:言语生命、精神思想之殇

◇ 潘新和

  我国语文教育中的写作,基本上可谓
  “伪写作”,即违背真实写作规律与主体写作意愿的写作。“伪写作”涉及写作行为的诸多问题,其中最致命的便是“无精神思想”。“无精神思想”的重要原因是高考作文的“被立意”。高考作文题的“命意”导向作用,影响到整体的语文写作教育。学生写作而“被立意”,说的尽是他人之意:假话、套话、空话,还是写作吗?长期以来,这种“命意”式命题导向,已然成为语文界“共识”,成为作文命题的思维定势,可怕的是,我们居然未意识到其危害之严重。高考作文题虽有17套之多,却无一例外,均以剥夺考生“立意”的权利为己任。虽有“立意自定”“自主立意”的要求,而考生实际上并无“自主立意”的空间,命题者在题目中已然对“立意”作了严格限定。搞笑的是,在评价标准上居然还设有“立意创新”的“发展分”,让考生望梅止渴、徒叹奈何。
  “意”犹帅也。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没有作者在认识上的个人发现与创造,这样的写作还有价值吗?学生之所以写的是“三话”作文,高考作文“被立意”可谓罪魁祸首。扼杀学生的“精神思想”,不只是学生一己言语生命之殇,也不只是写作或语文教育之痛,而是攸关中华民族的存亡兴衰。
  高考作文命题的“命意”导向,体现为命题者在题目中“授意”,即强加观点。名日“命题”,实为“命意”。所“命”之“题”,本应是“论题”,而不是“论点”(主题)。命题的主要目的本是限定写作的对象范围,即“命域”;而今却变成了限定考生立意的范围,即“命意”,彻底改变了作文命题“为学生拟题”的性质。写作而“被立意”,作文题便成为一柄谋杀“精神思想”的利刃,写作评价也就失去了基本的甄别功能。高考“优卷”不“优”,最出色的考生未能脱颖而出,“命意”难辞其咎。
  作文题“命意”形式可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一、直接“命意”:题目显示观点
  题目直接显示观点,即明白告知考生要“立”什么“意”,考生一目了然,明知“被立意”,哪怕再不愿意,也只能委曲求全,遵“意”写作,否则便会被判“离题”,一剑封喉。这类题目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以单一观点入题
  此类题,主要之“意”是被抽象出来的,考生根本无须思考,照“意”行文便是。这对学生的精神、思想、思维杀伤力最大。不说居心不良,也属愚妄无知。命题者自我感觉超好,以话语霸主自居,强加观点,胁迫考生就范,其嚣张心态令人不可思议。例如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显而易见,这是明确告诉考生:你的文章之“意”(或主题)是“忧与爱”——“因爱而忧”“忧即爱”“忧之深,爱之切”。连文章的题目、“意”的具体内涵,都确定了,考生还敢怎样,还能怎样?
  福建卷: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其“意”是“在同样的时间内要跑得比别人远”,即“人生要拼搏(努力、惜时……)”。貌似很哲理,其实很贫乏、很片面、很霸道。——跑得远便好吗?什么叫南辕北辙、回头是岸?……
  上海卷: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其“意”是:“不舍弃心灵闪过的微光便是天才”。对于大多数非天才的考生来说,“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大约他们以往连做梦都没有想过,谈何“舍弃”与“认出”?如此糊里糊涂地“被立意”,不晕才怪。
  这类题目,等于告诉考生你无须思想,唯我是从。不论题目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不论自己想不想说都得说。它不但剥夺了考生的话语权、思想权,而且还因其“意”极为片面,导致学生认知方法上的偏颇、偏激,线性思维,违背了论辩思维、驳论思维、辩证思维、多维思维这些理性认知的基本要求,导致了言语生命、言语人格的扭曲与异化。
  在“爱”“人生”“天才”的母题下,本可以有无尽的“立意”空间,为什么非得说“因爱而忧”?而不能写“因爱而喜”“因爱而十艮”“因爱而怨”“因爱而悲”?;为什么非得说“人生要拼搏”,而不能说“人生要潇洒”“人生要淡定”“人生要无为”“人生要大气”?为什么非得说“捕捉住心灵微光即天才”,而不能说“天才是天分加勤奋”“天才是想象力骄子”“天才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什么非得要考生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说“因爱而忧”“人生要拼搏(努力、惜时)”这样的陈词滥调,或“捕捉住心灵微光即天才”这类莫名其妙的“意”?为什么就不能让考生从自己的人生感悟或读书思考中寻求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思想水平的论点?“被立意”的结果只有一个:“精神思想”的萎蔫、言语人格的异化。用钱理群先生的话说就是成为“奴才”。
  (二)以两个以上的观点入题
  此类题目似乎比较宽松,网开一面,其实也只限于在他人“命意”中进行选择,考生同样难逃“被立意”。“自主立意”成了做“选择题”:美其名曰“开放式”题型。
  下面是二选一题型: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天津卷、广东卷都有两个观点供选择。天津卷是:(1)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2)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广东卷是:(1)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你)愿意……(2)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天津卷提供了“寓言”,生怕考生误解,跳将出来,将寓言之“意”告诉考生,用心良苦。广东卷将观点埋在两则材料中,提示说“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还能怎样“思考”?乖乖地领旨谢恩呗。
  反正都是“被立意”,那就不必费心用寓言之类铺垫,来一番“学生本位”的掩耳盗铃,还不如像江西卷那样,废话少说,直接“命意”,省去考生读寓言的时间。
  下面是“三选一”题型:
  浙江卷:
  台湾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说,她读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却被全班同学评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篇博文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跑步,都值得肯定。
  请在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
  要考生在“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而题目中居然还特别郑重地提请考生“立意自定”,哪里还有立意的空间呢?
  湖南卷是“四选一”:“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山东卷是
  “六选一”:“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平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孙中山。”这段话的内涵很丰富,大约可以分解成:要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目标既定,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目标既定,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目标既定,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目标既定,便要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只要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一般而言,“意”越多,“选意”的难度越低。反正再怎么样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既是“被立意”,多施舍几个
  “意”让他挑,乐得博考生的欢心。比起前面的“单一观点入题”,“宰”你没商量,能让考生“选意”,也算是宅心仁厚的了。
  二、间接“命意”:暗示观点
  一般取“供料作文”的“事实描述”题型,不直说,而是在现象中隐含观点。这与上述“直接‘被立意’”的不同在于,考生需要对材料作一些归纳、抽象或联想,找到作者隐藏之“意”,所以称为“间接‘被立意’”。
  与赤裸裸地亮出观点的“霸气”比,此类题目的命题者稍微客气、收敛、含蓄些,显得比较“温柔敦厚”,较有“人情味”:将观点隐藏于材料之中,增加了一些理解观点的难度,让考生产生“自主立意”的错觉,以为从材料中觅得的“意”便是自己的。其实,在“命意”上,在考生“被立意”上,与前者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前者是“硬刀子”,后者是“软刀子”,温柔一刀,杀人不见血。
  此类命题也可以分为两类:
  (一)材料隐含着单一观点
  这类题目材料规定性单一,即以往说的封闭性题型。命题者所提供的材料不论有多少,但经抽象之后,得出的观点只有一个。就是说,不留给考生“选意”空间。例如全国大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拧干了,“意”即: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太“小儿科”了。就是“被立意”,好歹也给个像样点儿的吧?连小学生都不屑之“意”,居然还是全国大纲卷。全国课标卷也差不多,其“意”为“善有善报”(“不以善小而不为”),毫无新意可言。
  重庆卷: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一座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
  突然,门被打开了。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
  事后有人问保安:“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道门?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说:“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且下午跟我道别的人。”
  “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跟我说‘明天见’。”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
  此“意”为:问候保安,获得好报。连“德高望重”“礼貌待人”都未必会获得“好报”,不用说只会“问候保安”了。所示材料是个案,偶然事件,巧合,不具有普遍性。此“意”没有价值——如果该“意”成立,“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且下午跟我道别的人”,是否意味着,所有其他平素不“问候保安”的工人,将获“恶报”呢?——命题者出其不“意”,也算有“创意”吧,只是把擅长“正反论证”的考生害惨了:“反面论证”势必犯众怒,引来一顿“暴揍”。

被立意:言语生命、精神思想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