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从这样几个角度来展开:一是人物形象分析,包括主要人物奥楚蔑洛夫,还有小警员、首饰匠、看客,这也是最为常见的分析视角。二是艺术手法分析,包括语言分析、讽刺艺术分析、重复的技巧、叙事学分析等。三是细节分析,涉及“军大衣”“法律”“狗”等细微的方面。这三个研究视角从表面上看形成了三维的立体式研究,内涵应该非常宽广,但是最终却走向了“一维”,都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而服务:生动勾勒出主人公见风使舵、欺下媚上、趋炎附势的丑恶形象,揭露和批判了俄国沙皇警察制度的反动和黑暗。虽然此结论抓住了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但是这种从多元走向一元的分析却让小说从“圆形”的状态变成“扁平”的状态,深蕴于其中的诸多有意义的内涵没有被发掘出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不能只将眼光停留在讽刺奥楚蔑洛夫的性格和揭露沙皇的黑暗统治上,更要从普遍的人性和人文生态因素去探析这种黑暗社会形成并得以延续的深层次原因。
从文学接受心理的角度来看,对主人公的讽刺和对沙皇黑暗统治的批判是小说的显性层面,这是容易被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而潜藏于背后的深层次的生命与人性问题,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人性是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涉及善良、正义、良知、同情心等多个方面。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以优秀的世界文化来涵养学生的品格,使其获得健康的人格。《变色龙》一文展现了特定社会里不同阶层人物的生命形态和生活状态,表现了他们在面对具体事件时的态度和价值观,从深层次揭露了极权社会下的人性问题,这篇课文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跟小说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对话,另一方面还要认真揣摩文中不会说话的物体和环境,才能品味出深层次的人性内涵。
一、人性分析的社会学符号:警察与军大衣
小说开篇第一句话是很值得深思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以“警官”来引出事件有何特殊功能呢?作为社会秩序的管理者与维护者的警察,一端连接着普通市民,深知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另一端连接着上层权力,深味上层权力的运作特点。所以从警察的视角来看整个事件,更容易将社会不同阶层的信息聚拢起来。
警官身上的军大衣是作者写得比较成功的社会学符号。有研究者认为“大衣的一脱一穿,天气的一热一冷,揭示出奥楚蔑洛夫内心的恐慌和强作镇定的窘态,进一步揭露了他狡猾虚伪的奴才本性。”这种分析的重心其实不在军大衣本身,而是在“脱”和“穿”的动作上,通过动作来彰显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分析虽然是合理的,但是忽略了军大衣本身作为一个社会学符号所潜藏的内涵。也有研究者认为“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一个‘新’字,向人们传达出了奥楚蔑洛夫能成为沙皇忠实走狗的得意心态”。但是这里有两点是经不住推敲的:首先,“新”字和走狗的“得意心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暗示了奥楚蔑洛夫是“新官上任”,刚刚从像他身边的叶尔德林那样的普通巡警身份变成了警官,“根基未稳”的权力状况决定了他在处理事务时的心态:遇到狗咬人的事件时未经仔细调查就说要惩治那些不遵守法令的老爷们,通过向“受伤害的人”收买人心来树立自己的威望。当有人说狗主人是将军的时候,他就马上推翻自己先前的口头审判,因为他知道决定自己官位的是上层权力阶层。所以“新的军大衣”突出了刚获升迁的奥楚蔑洛夫既想树立权威,又不敢得罪权贵而保全自己的心理,这也是他不停“变色”的原因。其次警察与军队是不同的体系,为什么警官身上穿的却是“军大衣”?或许有人觉得不足为怪,因为两者都属于国家的暴力机构。其实,“军大衣”中传递出来的政治气息是值得深思的,这与国家的权力运作体系相关,也向读者揭示了为什么事件总是围绕着将军的利益在变。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军大衣”是个权力符号,也是读者了解沙皇俄国的社会政治的~个窗口。一个国家的警察和人民崇尚穿“军大衣”,体现出那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军政”而不是“宪政”,军政的特征是先军政治、权力治国,而宪政的特征是依法治国。军政是靠强权镇压来维护统治的,人民个体的利益和诉求得不到保障,拥有权力者就拥有话语权,所以当首饰匠赫留金发现警官的态度对自己不利时,他就说:“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可以说,“宪兵”和“军大衣”共同体现了“军政”的社会现实。在教学中分析这些社会学符号的内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体制,强权会凌驾于人性之上,在批判沙皇统治的同时思考权力与人性的关系,深化对生命生存状态的思考。
二、极权社会里人性的“遮羞布”和强权者的“玩偶”:法律
法律的原初功能和价值是维护人间的公平和正义,保护人民合理的权益和诉求,但是有时候它却被利用、被践踏,成为极权社会包装“依法治国”的华丽外衣。法律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有两次是从首饰匠赫留金的嘴里说出,还有一次是从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嘴里说出,每一次都从不同的层面表达法律与人性的关系。
首先,法律是赫留金等小市民保护自己人身安全的盾牌。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当生命面临危险或者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首先想到的是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所以当警官的立场偏向狗主人时,赫留金就说:“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法律保护个体的生命和财富,无论对穷人还是对富人都具有约束力。
其次,法律也会成为压制弱者人性的工具。虽然说法律是维护社会正义的,但是有些人却以法律为幌子进行敲诈。赫留金被狗咬了,他从狗的外观推断其主人的地位不如自己,于是就想诈骗狗主人的钱财。赫留金说“长官,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在这里,法律被利用了,同时也暴露了赫留金奸诈贪婪的丑恶人性。
最后,法律是强权者的“玩偶”和极权社会的“遮羞布”。警官是如何对待法律的呢?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奥楚蔑洛夫说:“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非常粗鲁霸道,完全没有了人性的怜悯和关爱。本来警察应该是法律的维护者和执行者,但是奥楚蔑洛夫却是法律的践踏者。由此观之,法律在那个社会里只是虚置的,在警官眼里只是个欺骗群众的“玩偶”。
法律是以事理逻辑来评判事件的,而奥楚蔑洛夫断案时不问“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而是以“狗主人到底是谁”为准绳,遵循的是权力逻辑而不是事理逻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在极权社会里法律是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的,那专制统治者为什么还要制定法律呢?法律是极权社会里的“遮羞布”,是遮盖赤裸裸的暴力的外衣,能隐藏极权体制的残忍。法律能给赫留金、独眼龙和周围群众一丝念想和期待,能够麻痹群众,这种欺骗性有利于维护专制体制。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强权与人性的关系问题,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三、事件真相揭露者的卑微人性:独眼龙
小说的故事情节里并没有认真地追查事件发生的真相,但是真相却通过一个特殊人物——独眼龙的嘴揭露出来。“他,官长,把他的雪茄烟戳到它脸上去,拿它开心。它呢,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无聊的人,官长!”独眼龙说出这话以后,读者隐约可以推断这很可能是真相,而且奥楚蔑洛夫心里也默认了,只是在不确定狗的权力背景时他就不急于表态。他后来的话也验证了内心里对此事的判断:“要是每个猪猡都拿雪茄烟戳到它脸上去,那它早就毁了。”但是奥楚蔑洛夫关心的不是事实的真相,而是狗背后的权力真相,当事件的真相符合奥楚蔑洛夫的利益时,就会被拿出来当做有利证据来判决事件,反之,如果和他的利益相冲突,事件真相便被掩盖起来,所以独眼龙的证词只是他“变色”时候的借口而已。独眼龙在说出事发情况时一口一个官长地喊着,骨子里透着卑微的人性,而他的话也没有受到大家的重视。因为人微言轻,社会的“理”站在权力一边,而不是站在正义和真理一边。事情的真相不是通过警官侦察出来,而是通过一个生理上有残缺的“独眼龙”讲出来,其讽刺意味在于平民的独眼比权势人物的双眼更能看清事实的真相,真与善只存在于民间普通人物中。
四、环境描写背后潜藏的深层次人性问题:乞丐形象与人的同情心
文中的环境描写很简练,少而精,部分老师认为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这样的环境让人感到压抑、冷清,这正是沙皇专制统治下的特有气氛,这也是沙皇走狗奥楚蔑洛夫之流凶狠暴虐的结果”。而有人认为环境的清静是为接下来的热闹场面作铺垫,这样的分析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细致地分析语言而略显简单化;二是只注意到了小说环境描写的烘托或铺垫作用,却忽视了其背后蕴藏的深层次人文内涵。可以说环境描写的点睛之笔是“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是不是因为全民富裕而使乞丐群体消失了呢?明显不是这样。乞丐群体的存在需要大众有同情心,需要社会有同情弱者的人文生态,所以简洁的环境描写暗示当时的社会缺乏人性关怀。“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饥饿的嘴巴”会让读者深思,它象征当时想吞噬一切人性、没有善良之心、没有正义与真诚的社会现实。
五、弱者欺负弱者的丑陋人性揭露:看众的嘲笑
结尾部分展现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场面:众人看着赫留金哈哈大笑,奥楚蔑洛夫恐吓他说:“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的态度读者容易理解,因为赫留金引发的这个事件不仅让他差点得罪了权贵,而且还让他在众人面前一次次地推翻自己的“判决”,在“变来变去”中出尽洋相、威风扫地,所以心里愤恨赫留金。看众对赫留金的嘲笑是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赫留金本来想敲诈一笔钱,结果打算落空还差点被“整治”,大家便以他的不如意或者不幸为乐。赫留金和看众都是那个社会里的弱者,但是却以相互取笑为乐,就像《孔乙己》里同样是处于弱势群体的短衣帮还嘲笑孔乙己一样,弱者之间彼此缺乏同情心,显示出部分人身上的劣根性。如果对象换成了警官或者将军,这些人还敢嘲笑吗?在一个不讲“理”的社会,或者说“理”都被当权者所垄断的时候,必然造成弱势者愤懑、焦虑乃至绝望。这些人无法向上层权力索取自己的合法利益,心中的愤懑和绝望就会扭曲人性,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比他更弱小的人身上。以取笑弱者为乐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都存在的人性弱点,认识到这一点会深化学生对人性里丑恶一面的认识。
这些人性问题都是通过“小狗”牵引出来的。环境描写里说“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紧接着狗就在赫留金的叫骂声中出场了。可以说狗是上帝派来揭露人性的试金石。它试出了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小巡警的察言观色,试出了赫留金的狡诈贪婪、独眼龙的卑微人性,试出了将军家厨师的狐假虎威、看客大众的麻木愚昧。小说的深刻意义不在于批判奥楚蔑洛夫的丑恶嘴脸,而在于向读者展示极权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在那样的社会里没有是非观,没有真善美的价值观,没有公平与正义。普通群众习惯了如何在强权压制人性的严酷社会里保全自己,思想处于未经启蒙的麻木愚昧状态,人性意识处于沉睡和“半醉”状态,这些都是沙皇专制体制产生并得以维持的重要原因。
阅读教学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场域,教师要伴随学生的生命体验走进文本深处,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体会人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存状态,这样才能尽量避免生命教育停留在说教的状态。小说解读能引导学生把个体生命融入具体的社会制度和人类发展历史中去体悟,能让学生理性思考个体生命与政治制度、社会人文生态的关系,深入了解生命的存在与发展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人性分析的视角去充分挖掘此文的生命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