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8期 ID: 358433

[ 韩守宏 文选 ]   

“三导”理念引领的语文课堂

◇ 韩守宏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自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以来,一直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转变师生教与学的理念,从教与学两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打造“优质课堂、高效课堂、生命课堂”。学校语文组率先提出并实践了“三导”式课堂教学理念:“诱导质疑发问,激励求知兴趣;指导自主学习,点拨方法规律;引导积极思维,启发探索创新。”从操作层面构建了四步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点拨提升、拓展探究”。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是个教学方法、教学技巧问题,而且是个教学原则、教育观念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钻研、勇于创新的表现。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积极引导全组语文教师在如下方面达成共识:营造氛围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授之以“渔”是引导学生释疑解惑的秘籍,示范启发是帮助学生开启质疑之门的金钥匙,多元评价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催化剂。
  自主学习与自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一定联系,但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真正的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正所谓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是学习态度质的飞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导全组语文教师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二是把元认知指导、培养学习能力规定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点拨方法规律的过程。三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构筑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如通过人机交互、博客论坛、小组讨论及教师引导下的组际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等。四是让学生在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探讨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如学校自主开发了“红楼梦人物研究”“泰兴籍作家作品选读”“古典诗词鉴赏”和曾获市政府文艺一等奖的“陆文夫作品导读”等校本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研究,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又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研读文本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由一种个体行为转为一种合作探究行为,是学习方式质的飞跃。必须强调的是,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研究方式,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重过程而非重结果的目标定位需要在评价中予以体现,真正做到“六个重视”: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②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③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④重视方法和技能;⑤重视交流与合作;⑥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拓展延伸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着力于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品质和合作研究的热情,因为我们深知,在中学搞研究性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完善和推广具有普适性的“三导四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构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框架下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课堂教学方式的具体模式及基本流程。根据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的内容,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入研讨。
  “文本研习”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它着眼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特别是个性化理解文本的能力。如必修四“笔落惊风雨”所选文本全是唐诗宋词和唐宋古文。我们构建的“文本研习”教学模式有五个方向性的流程:第一,要求学生通过广博的阅读获得相关背景知识,’积累文本阅读的经验,并掌握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这是基础方向。第二,帮助学生创设文本解读的情境;因为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有它诞生的特殊情境即背景,又有它被解读的显示情境。第三,鼓励学生建立人与文本的交流对话关系。文本既是我们研读的对象,更是我们交流对话的“朋友”,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帮助他们将自己的知识积累、人生经验和情感态度引入文本阅读中。第四,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形式与关系的研习方式,既要鼓励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并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要鼓励他们学会合作,倾听别人对文本的见解。第五,将文本研习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因为写作是最好的研习,只有不断进行语言实践,才能提升对文本的体验。
  “问题探讨”则着眼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进一步就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从教学来说,我们觉得问题探讨应包含两个层面的行为:一是教师的,二是学生的。“教师的行为”是指教师能设计出启迪学生智慧和思维的问题;“学生的行为”是指学生能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探索、发现,进而也能独自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设计问题应该达成以下几个意向:设计问题要提纲挈领;设计问题要“成系列”,特别是要善于追问;设计“滴水见大海”式的问题链是问题设计的高境界。至于让学生能够独立提出问题并加以研讨,那是问题探讨的提高层次,是需要一个训练过程的,更重要的是得依靠学生的主动关注和积极思考。当然,教师可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适时引导学生总结一些质疑发问的方法,如联系实际诱导质疑、逻辑推理产生质疑、追因求果进行质疑、类比联想引发质疑、逆向思考反推质疑、变换条件辨析质疑等。
  对于“活动体验”,我们认为体验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体验,只有亲身置于那环境、那氛围中,才能有入境入情入理的感受。对学生而言,一次实实在在的活动远比一遍遍空洞的说教要感受到更多,因为只有从心中流淌出的才是最真实而又最刻骨铭,心的。比如演讲,只介绍演讲的技巧和方法,远不如让学生走上讲台演讲十分钟再相机点拨效果好。活动的体验性是针对传统教学忽视教学过程的亲历性和自主性而言的。为什么要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因为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动状态。比如,教《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就在班上举办一场辩论会;教《作为偶像》,就让学生搞一次实地采访活动;教《白发的期盼》,就引导学生回家和父母或其他长辈进行一次对话。这样的活动和体验对学生的影响远不是教师口若悬河的自以为精彩的一堂课所能比拟的。
  新课改注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实践、体验、对话、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为此,课堂上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自己去施展,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导”理念引领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