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8期 ID: 358413

[ 郭吉成 文选 ]   

2012年高考作文试题的五个关注

◇ 郭吉成

  综合分析2012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开放性的思维、思辨式的认知、生活化的挖掘、人文化的主题、个性化的展现,是作文试题的基本特色。下面就2012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谈谈认识与思考。
  一、关注考生的自我感悟能力与联想、想象能力
  201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都注重对考生作文感悟能力的考查。分析2012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写作要求可以发现,“自选角度”“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看法”“体验感悟”“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等词语成了作文试题写作要求的关键词。透过这些词语,我们看到了命题对考生写作的“自我感悟”能力或显性或隐性地提出了要求。从对17套试卷的综合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感悟所涉及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从内容上来说,包含了文化、科技、人生、生活等方面的。如湖北卷(科技的利与弊)的感悟点在科技与文化上,浙江卷(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广东卷(你想生活的时代)、全国课标卷(船工与漆匠)、全国大纲卷(放弃顾虑)、上海卷(心灵闪过的微光)等题的感悟落点则在对人生的认识与选择上;北京卷题(铁路巡逻员的故事)的感悟点在平凡的生活上,山东卷(孙中山名言)、江苏卷(忧与爱)的感悟点则在时代责任感上。
  感悟能力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基本能力,也是考生写出富有独特思想的作文的必要条件。感悟能力的基点建立在考生独特的生活感受与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上。高考作文对此提出明确的要求,或命题思路朝此方向设计,我想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作文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观点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考作文不仅要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考查考生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思考及思想。也就是说,高考作文应立足于语文能力考查的基础,重视对考生思想层面的审视,通过作文来考查考生感悟思辨的深刻性和联想与想象的层次性,这有利于高考作文从重形式、重语言向重思想、重语言、重形式三维结合的转变,是对以前高考作文(也是对中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重形式轻思辨、重感性轻理性的一种冷静的思考与拨正。可以预见,对这种能力的考查是将来~段时间内作文命题的主流思想或主流方向。
  近年,大部分省在命题时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考生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更侧重于义理和情理。这应该是命题者对作文命题的一种冷静思考的结果:凸显作文理性和情理的联想、感悟和思辨力量。这给高考作文训练与复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导向,我们应很好地研究,并以此来指导作文训练与备考。
  二、关注现实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出发点。一个让考生一看就傻眼的作文题目,从考试命题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失败的;从人本主义角度来看,更是不人道的。高考作文应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写身边的事、熟悉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考生去关注现实,关注自己,关注人生,才能避免考生无病呻吟,避免套构作文和虚假作文的出现。
  “关注现实,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所坚持的一条原则。今年全国大多数作文命题体现了这一原则,做到了命题“三贴近”,即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这种命题思想是非常正确的,也是一个好的导向。
  如大纲卷是用农村生活的材料来命题。命题的选材立意应该是针对当前社会人心浮躁、顾虑过多、压力繁重的现实,主张消除顾虑,轻装上阵,甩掉包袱和压力,脚踏实地,稳稳当当地用心生活,做好眼前的事,担当起当前的责任,命题的现实性很强。上海卷虽然用的是言论性材料,但材料本身是比喻型的,考生只要稍作联想就可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材料中的“微光”可以理解为美好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不经意间把身上美好的东西丢掉了,应该说这也是一个联系现实、启发人们思考生活的一道好题。
  从内容来看,今年考查考生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彰显考生个性的题目明显增多。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写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生活。”因此,关注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感知他们的所思所想,并引导考生进一步地去思考社会、思考生活,正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切入点。这一切入点全国似乎是不约而同的。除了上面说的大纲卷、上海卷、浙江卷外,全国课标卷、重庆卷、江苏卷等试题都有浓厚的生活情趣,都将考生置于现实主义的社会语境之下,突出了对考生把握、认识与思考社会和生活能力的考查。这一命题思路说明了培养考生关注、认识与表现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今后作文命题的一个方向。
  从2012年全国的高考作文中,我们不但读出了社会对多元文化、多元生活的接纳,也读出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渴望的冷静和安宁。从以上分析来看,我们在作文复习中不能不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走入生活,从而去接近、思考社会上的多元文化、多元生活的问题,并指导他们辨析、认识主流文化,从多元文化、多元生活中汲取写作的营养,从主流文化中学习文化、提升思想。据此,笔者认为,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从生活出发,为作文立意,为作文构思,应该作为今后高考作文复习的一个重点。
  三、关注价值引领,彰显精神涵养
  现在的考生生活在一个文化多元、知识多元、精神多元的社会,对生活、社会、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文是思想的表达,当然也是价值观的呈现。高考作文,为考生提供表达与呈现的机会,让考生在作文中张扬个性,并引导他们去思考价值观的正确与否,这是人本化的一个体现。中学时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养成的阶段。高考作文不仅是作文教学的指挥棒,而且也是社会价值取向的指挥棒,它必须将广大考生引领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航向上来。201 2年的作文题较为集中地聚焦了主流价值取向。
  如全国课标卷作文所蕴涵的立意,做人就是要坦荡无私地顺从内心法则,心存善念,多行善举,勿以善小而不为。积沙成塔,积水成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历史的进步作出贡献,这是一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既有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又有新时代的精神特质。进入新时代,人们大多关注的是利益,任何事向钱看,而命题材料中的两个人物抛开了世俗的金钱,一切以道德为规范,以品质为准则,展示了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无意间顺手做的一件好事,却避免了大灾难,告诉我们顺手时,请不吝善举,这种行为对于社会上的那种“金钱至上”思想是一种无形的批判。考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批评社会上违背道德的行为,表现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   又如北京卷作文材料,充分体现了贴近生活、注重精神层面的立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体现出不平凡的人生。当然对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命题没有作条框限制,从表达的层面上来说,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但考生如何去回答,却涉及一个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判断的问题,它需要考生有较为丰富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精神涵养。
  再如江苏卷,从材料看,“忧与爱”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写,二者实际上是融为一体的。“忧与爱”主要体现在“忧”字上。忧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活、家庭、社会就会充满爱。忧患最终是为了爱,这实际上是一种大爱,如忧国忧民。这个题目可以引导考生不仅要热爱生活,也要思考生活,具有明显的价值引领作用。
  2004年以来,自主命题的作文题中,有更多的省份在命题时是站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思考社会矛盾的高度来思考的,侧重于情理、义理,所拟的试题切合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近年大部分省份在命题时不约而同地关注到考生的生活感受、情感体验和价值思考,更侧重义理和情理。这应该是命题者对作文命题的一种冷静思考的结果:凸显作文理性和情理的思辨力量,突出考生对人生观、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感的考查。可以这样说,那些耳时关注社会、关注社会热点的考生在金年的作文中会有充分发挥优势的空间。笔者认为这为作文教学(也包括作文训练)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这种导向的意义,并以此来指导作文教学与训练。
  四、关注多向思维,在开放与限制中保持较好的张力
  今年,命题者似乎比较青睐那些富有哲理性的材料,比如全国课标卷、四川卷(关于水的讨论)、安徽卷(梯子不用时横放)、上海卷、江西卷(你拥有什么)、福建卷(人生、时间、赛跑)、辽宁卷(大隐隐于乐)、天津卷(清水还是浊水)等。除此以外,还有些作文题是隐含着哲理的,如湖南卷、北京卷等。试题含有哲理的思辨性本身就意味着命题的多向思维,这给考生作文立意角度的选择提供了比较宽泛的空间,正因为思维空间的宽泛,如何正确地把握命题的内涵,选择一个适合于自己写的角度来立意,成为考生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它需要考生有较高的作文认识能力与思辨认识能力,因为缺乏这两种能力就不可能正确地把握材料的哲理内涵,作文也就不能写深说透。
  从材料作文的角度来看,命题大多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这就意味着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的多角度的存在。考生在限定的材料角度范围内可以作出自由的选择,这体现了高考试题的既有限制性又有开放性的适度张力。
  如全国课标卷的材料就隐含着多个角度:可以从关注船工的品质的角度来立意作文,亦可从船主入手来思考立意。船主在儿子获救后并没有隐瞒情况,而是以重金感谢船工,体现了船主的知恩图报。船主的这种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相比于当下社会中那些得到别人帮助而反咬一口的行为是至高无上的。所以考生还可以写“知恩图报”“感恩”等话题。另外,材料还体现了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观点。船的一个小洞如果船工不去补,那么船主儿子就会丢掉生命,船王就会悲伤,考生当然也可以写“联系’这话题。
  又如浙江卷“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其实就是说可以做一个给别人鼓劲的平凡人,其立意也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写普通人与英雄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立意,上升到“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的高度来讨论,也可以联系现实,比如有很多人只往上看不往下看,不想做一个普通人,可以批判现实中的这种思想意识,等等。
  试题材料的多哲理性、作文立意角度的多向性提示我们:作文的训练要在思辨上下工夫,要在读懂材料上下工夫。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审题立意的能力,要善于从多角度的材料中选择识别立意的角度,将作文的立意定位在最佳角度。
  五、关注材料作文
  纵观前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我们可以看到,各地作文题的题型相对保持稳定。2011年全国18套试卷中,材料作文8套(其中新材料作文3套),命题作文8套,话题作文2套。相比2010年,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各增加了一套。总体趋势没有多大变化,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如果综合分析近四年的试卷,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个规律:一种题型在一个省份内一般沿用三年左右。题型的相对稳定可能是从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作文复习的角度来考虑的吧。
  在题型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命题一直在立意上求新、求变。与前三年相比较,2012年的材料作文有大幅增加,同时,这些材料作文一改往常给题目的做法,让考生自拟题目。全国17套作文试题中,除江苏省是命题外,其余的16套都为材料作文,就连一向钟爱话题作文的天津卷今年也改为材料作文了。这种开放式的命题方式,避免了主题先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值得提倡。
  从所给材料的性质来看,2012年的材料作文所呈现的材料以具体的人和事材料为多(全国大纲、全国课标、浙江、北京、重庆、辽宁、广东、湖北等省卷题),名人名言为次之(山东、上海、江西、福建等省卷题),也有个别省份采用了寓言类材料(天津卷题)、图片文字结合(湖南卷题)、诗歌材料(四川卷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与往年相比,作文命题的材料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分析今年作文所用的材料,可以看出其基本特点为:
  1 材料都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泛、抽象的;
  2 材料的核心是人,而非事与物;
  3 材料均未直接切入时政热点,但涉及社会热点;
  4 凸显时代的色彩,折射出当下人的人生理念与价值判断;
  5 材料立意角度多维,给考生的个性写作留有广阔的空间;
  6 要求作文的切入口小,限定明确具体,在限制与开放间保持着较好的张力。
  笔者认为以上这些命题材料的特点可能代表了一段时间内作文命题材料选用的趋势。
  编后语:
  高考作文命题贴近社会和生活现实、体现主流价值导向,俨然已经成为折射社会文化和时代特点的一面镜子。在高考的第一天,因为作文题目,语文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语文教学享受了一次过节般的待遇。作为语文教学的专业期刊,我们呼吁这一天成为语文的节日。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语文教学,因为语文是民族之根、文化之根。
  本期刊发的三篇高考作文命题评析的稿子,作者分别为长期关注作文教学的教授和特级教师,力图理性、专业、深入地评析高考作文命题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对日常作文教学的导向。是重思维,还是重抒情;是开放,还是限制;命题是合理,还是无效?这三篇文章的角度和观点可谓迥异。要想切实改变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发挥好高考指挥捧的拙出作用,我们认为,这样针锋相对的探讨是有益的。

2012年高考作文试题的五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