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6年第6期 ID: 80302

[ 潘新和 文选 ]   

叶圣陶论文学鉴赏

◇ 潘新和


  培养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一以贯之的要求。如何上好文学鉴赏课,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我们可以从叶老的论述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叶老所提供的文学鉴赏的方法和途径,综合起来,大约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鉴赏的含义:观
  
  首先是对鉴赏的诠释和定位:“‘鉴赏’二字,粗略地解释起来只是一个‘看’字。……同是一个看,有‘见’、‘视’、‘观’三个阶段。我们看到别人的一篇文章或一幅画是‘见’,这时只知道某人曾作过这么一篇文章或一幅画,其中曾写着什么而已。对于这一篇文章或一幅画去辨别它的结构、主旨等等是‘视’,比‘见’进了一步了。再进一步,身入其境地用了整个的心去和它相对,是‘观’。‘见’只是感觉器官上的事,‘视’是知识思辨上的事,‘观’是整个的心理活动。不论看文章或看绘画,要到了‘观’的境界,才够得上称‘鉴赏’。‘观’是真实的受用,文章或绘画的真滋味,要‘观’了才能亲切领略。用吃东西来作譬喻,‘观’是咀嚼细尝,‘见’和‘视’只是食物初入口的状态而已。鉴赏是心理上的事情,本来难以用言语表达……”〔1〕叶老将鉴赏解释为“观”,要求读者身入其境地用整个的心去感受,它是整个的心理活动,是“真实的受用”,是“咀嚼细尝”,不同于一般的表面的感知了解,这是很精到的认识。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之中,调动主体的一切内存与作品进行交流,才能真正领略文章的奥秘。
  
  二、鉴赏的态度:玩
  
  这里的“玩”不是随意的消遣、游戏:“‘玩’字很有意味,我以为可以说明鉴赏的态度。‘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玩’字在习惯上常被人轻视,提起‘玩’,都觉得有些不正经。其实,‘玩’是再正经不过的,我们玩球玩棋的时候,不是忘了一切,把全副精神都放在里面的吗?对于文章绘画要做到‘玩’的地步,并不容易。单就文章说吧,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的小说,非到全体内容前后关系明了以后,决不能‘玩’。我们进中学校以来,已读过不少篇数的文章,许多本数的书了,自己觉得能够玩的实在不多。大多只是囫囵吞枣,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文不能畅适地去读,小说不能耐心地去细看。这很可惜。”〔2〕鉴赏的确有反复把玩、品味的意思。读者只有对作品熟透,达到入迷的地步,才能读出深意,才能有所发现。所以,鉴赏者必须全神贯注地吟诵,认真深入地揣摩。
  
  三、鉴赏的本体:我
  
  这里的“本体”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说的就是主体——读者。这是针对被动阅读、消极阅读而言的:“我于读文章的时候,常把我自己放入所读的文章中去,两相比较。一壁读一壁在心中自问:‘如果叫我来写将怎样?’对于句中的一个字这样问,对于一句的构造和说法这样问,对于句与句的关系这样问,对于整篇文章的立意布局等也这样问。经过这样自问,文章的好坏就显出来了。那些和我想法相等的,我也能写,是平常的东西,写法比我好的就值得注意。我心中早有此意见或感想,可是写不出来,现在却由作者替我写出了,这时候我就觉到一种愉快。……我想鉴赏的本体是‘我’,我们应把这‘我’来努力修养锻炼才好。”〔3〕这里主张的是主体介入的鉴赏。这种方法可称为“自问”法,很有实践意义,可以在教学中实行,如果把自己的写法和作品的写法进行比照,大致有四种结果:(1)和我相等的;(2)比我好的;(3)我心中早有此想法,可是写不出来的;(4)与我格格不入的。当然,一四两种不在鉴赏之列,二三两种,则是鉴赏的内容。
  在鉴赏活动中,读者的主动性很重要。叶老认为:“文艺鉴赏并不是摊开了两只手,专等文艺给我们一些什么。也不是单凭一时的印象,给文艺加上一些形容词语。文艺中间讲到一些事物,我们就得问:作者为什么要讲到这些事物?文艺中间描写风景,表达情感,我们就得问:作者这样描写和表达是不是最为有效?我们不但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哪里,不但说了个‘不好’就算,还要说得出不好在哪里。这样,才够得上称为文艺鉴赏。”〔4〕是被动接受,粗糙地感觉,还是主动考察,认真地分析,这就是一般感受和文艺鉴赏的区别。
  主动的鉴赏会使主体获得许多好处:“……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5〕积极认真的鉴赏活动,也是主体的提高、成长、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态度和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十分必要。
  
  四、鉴赏的预备:知识、语感
  
  鉴赏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鉴赏本来是知解以上的事情,但预备知识却不可没有。一首好诗或一首好词,大概都有它的本事和历史事实,我们如果不知道它的本事和历史事实,往往不能充分领会到它的好处。……对于一篇作品,如果要好好地鉴赏,预备知识是必要的。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缘起,以及其他种种与这作品有关联的事件,最好能先知道一些,至少也要临时翻检或询问别人。这种知识本身原不是鉴赏,却能做我们鉴赏上的帮助,不可轻视的。”〔6〕这里说的是读者要进行必要的知识建构,以形成良好的认知背景。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要很好地鉴赏,须从语言入手,因此,读者除了需要一定的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语感:“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7〕叶老还认为,有了语感的准备,才能够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文学鉴赏需要培养良好的语感。教师在平时讲读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去领会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各种引申义和象征义,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就会逐渐敏锐起来。
  
  五、鉴赏的途径:词句的字面和背面
  
  叶老很注重文本分析,他认为读一篇文章必须弄清楚它说的是什么:
  首先,理解词句。词句是社会间约定俗成的东西,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感情就靠它来沟通。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来运用词句,是作者的本分;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来理解词句,是读者的本分。对于某个词、某种句式,社会上是这样理解的,你因为不熟悉,却那样理解了,就是错误。
  其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不那样说,读者必须问个明白。明白了,才可以摸清作者思想的途径,辨明文章的格调,对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单从词句的字面去理解还不够,必须依据自己和旁人说话、想心思的经验,从词句的背面去理解它。换句话说,理解了词句所表达的意思还不够,要进一步理解它为什么这么表达;含蓄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都要体会出来。〔8〕
  叶老曾经就《孔乙己》中一句不起眼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写了一篇赏析文章,可作为品味作品语言文字和小说鉴赏方法的范例。他说:“就小说写作的理想说,一句话该有一句话的必要和效果。若是可有可无的话,就不必写。要判定某一句话是否可有可无,不妨就从必要和效果着眼。不必要的,不增加什么效果的,就是可有可无的话;非有不可的,能够增加效果的,就是决不该漏掉的话。”〔9〕据此,他对《孔乙己》中的这句话做了四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是从上下文的关系上看它的效果。《孔乙己》前一部分是平叙(没有时间关系),后一部分是直叙(有时间关系)。“从平叙转到直叙,插入前面提出的那句话,一方面把以前的平叙总结一下(那句话本身也还是平叙),一方面又给前后两部分立一个明显的界限。”
   [##]
  再从“孔乙己是那样的使人快活”和前面的“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的相应关系上,看它的效果:补充了前面的话的意思。进一步看,作者在篇幅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批判和无限的同情。在作为叙说者的小伙计看来,孔乙己只是一个笑料。就在这一层上,也暗示出作者的批判和同情。
  接着分析下半句“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效果:别人从孔乙己那里得到快活,不过是偶然的凑趣,并非必不可少的事。既非必不可少的事,岂不是孔乙己这个人物就在“使人快活”这一点上,也只是无关重要的吗?岂不是他的存在与不存在对别人都毫无关系吗?不幸的人在一般人的心里这样没有地位,这意思从插在前后两部分中间的那句话传达出来。读者若能细心体味,自然可以领会。
  最后叶老分析那句话里“别人”这个词的效果,是鉴赏的高潮,是最见功力的妙悟:
  ……“别人”,当然包括小伙计自己在内;而且自指的成分比兼指他人的成分多。小伙计因孔乙己“这样的使人快活”,对他感到兴味;虽然感到兴味,可是不一定需要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意即“我便这么过”,无异自叙的口气。假如认为自叙的口气,就与前面所说“专管温酒”是“一种无聊职务”,在店里任事“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等话相应。“也便这么过”,换句话说,就是耐着单调和无聊,还是每天站在柜台里温酒而已。这话里透露着深深的寂寞之感。它与末后掌柜取下粉板来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的寂寞情景相配合,它与篇中凡孔乙己引人哄笑的情节骨子里都蕴蓄着人生的寂寞相配合,构成了全篇的寂寞的空气。〔10〕
  叶老对潜藏于字句背后的“全篇的寂寞的空气”的发现,包含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如果他没有自己的体验,就很难有所发现。读者的悲悯和作者的同情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在文章结尾,叶老总结提醒说,有些人说语体文没有什么讲头。像这里所提出的《孔乙己》中那句话,简单明白,当然更没有什么讲头。殊不知如果把那句话轻易滑过,就会毫无所得。要细心研读,才有以上几层意思可说(而且未必就此说尽)。从这几层意思看,就会明白那句插进去的话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在结构上是必要的,在作用上是能够增加效果的。
  
  六、鉴赏的凭借:生活、经验、想象、语文素养
  
  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需要凭借经验和想象:“作者在作品中所描写的,有些是生活经验,有些是想象所得。我们的生活经验与作者不同,不能一一从生活经验去领会作品,所靠的大半是想象。对于作者的想象的记录固然要用想象去领略,对于作者生活经验的记录也只好用想象去领略。……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11〕“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12〕鉴赏,读者首先必须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理解;经验不足的,就需要借助想象,再造出作品文字所提供的形象、意象、意境。读者的经验是很有限的,而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来自作者生活经验的往往也不多,更多的是作者想象与虚构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很好地鉴赏,读者的想象力甚至比生活经验还重要。
  在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至关重要。想象力是人的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所以,培养想象力不但是为了鉴赏,也是为了学生的精神成长。我们或许可以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想象力。
  叶老还说过:“研究文艺是一方面,创作文艺又是一方面。这两方面要干得到家,都得靠充实的生活,广博的经验,以及超过一般水准的语文素养。……一个青年既然对文艺抱有志向,就得在生活、经验、语文素养上多多着力,那才是探到了根源。”〔13〕这是叶老在1947年说的,半个多世纪前提出的“语文素养”这个概念,2001年才终于被吸收在新课标中。
  
  七、鉴赏的参考:他人的评论
  
  个人的鉴赏总有各种局限,这时就有必要引入参照系,从他人的鉴赏中获得启示。“鉴赏文艺,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要通过作者的文字去认识世界,体会人生,当然要靠读者自己的努力。有时候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别人鉴赏以后的心得不一定就可以转变为我的心得;也许它根本不成为心得,而只是一种错误的见解。可是只要抱着参考的态度,听听别人的话,总不会有什么坏处。〔14〕这里说的是鉴赏的辅助方式。鉴赏固然是读者自己的事,但是,读读别人精辟的见解,也能开阔视野,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只是要特别注意,不能被别人的意见遮蔽,淹没了自己的认识。最好自己先阅读,形成对作品的个人的“初感”,有了自己的发现,就不易受到先入之见的干扰。在教学中,在学生发表自己的鉴赏意见后,适当选一些他人的相关评论文章让学生阅读,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形式。
  
  〔1〕〔2〕〔3〕〔6〕〔11〕夏?D尊、叶圣陶《文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62~263页、264~265页、265~266页、266~267页、267~268页。
  〔4〕〔5〕〔7〕〔12〕〔14〕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59页、259~260页、267页、265页、268页。
  〔8〕叶圣陶《读〈飞〉》,同上,第300页。
  〔9〕〔10〕叶圣陶《未厌居文谈·〈孔乙己〉中的一句话》,同上,第274页、275页。
  〔13〕叶圣陶《关于〈中学生与文艺〉笔谈会》,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88页。
  

叶圣陶论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