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8期 ID: 358410

[ 侯红宝 文选 ]   

《散步》的多元解读与整体感知

◇ 侯红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中国人对“多元解读”最为形象最为经典的阐述。多元解读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本自身的丰富性、模糊性与歧义性。作家们在作品中并不总是明确地表达情感态度与思想观念,他们是用语言去描述、用结构去呈现、用写作技巧去暗示,更何况有的作家写作时就是想表达对所处世界和人生的多重感悟。同时,语言的意象性也丰富了它所表达的意思。二是读者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读者的经历、背景、知识、能力、视野与阅读期待等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读者所读到的与读出的当然就有差异。三是文本与读者都处于历史中。文本创作之初的那个言语环境会随着历史而发生变化(比如语义与语法的变化),作者意图与文本意蕴因之会发生偏离。读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所以不同历史阶段的读者对文本意义或作者意图的建构就处于不断地创生与更新之中。
  “多元”是一种必然,但多元解读是在解读文本的哪一元呢?文本(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包括语言、内容、思路、结构、写作技巧等(有学者把这些要素统称为作品的特定结构),我们都可以作为视点或视角去解读文本,而获得“多元”吗?实际上,“多元”是针对文本意蕴或作者意图的多元。多元解读是读者寻找并循着作品的特定结构导引的诠释方向探究文本意蕴或作者意图,并在与文本的思维性沟通中形成文本的意义。
  我们主张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就是要着眼于文本的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知识与语感,对文本进行整体的宏观的理解,以理清思路,理解内容,理解语言、结构、写法,理解主旨等。并不是所有的多元都是正确的,只有处于整体感知的视野中,在整体把握与领悟文本的基础上的多元才是有意义的。
  《散步》一文,似乎太短了,事情平常,叙述平直,语言也平易,但我们是否已识尽“庐山真面目”呢?对本文的解读,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表现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二是表现中年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三是在尊老爱幼的主旨下包含中年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应该说,这三种解读都抓住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此外,文中有两处重要的心理描写,都出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处是在道路的选择上,大路还是小路,各有优劣,但“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仿佛觉得“我”是这个家的领袖,决定着家的方向,甚至决定着整个世界的发展方向。一处是在不容易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因为我们分明觉得我们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责任既是家庭的责任,也是整个世界的责任,于是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家、把这个世界,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地带向正确的方向:关爱生命、和谐幸福。
  在尊老爱幼与责任使命两者中,我更倾向于责任使命,并且把尊老爱幼也看作一种责任使命。不过,这种理解固然抓住了文章的主要情节,但感知的整体性还不够。
  如何把“整体感知”的理念化为具体的阅读行为?我想就应该从整体出发,不断追问。比如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怎么写的?用什么样的方法写的?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这个内容能表达什么意蕴?等等。结合文本,我们可以追问:
  为什么要一一介绍散步的四个人,而且把“我”放在首位?在“我”的心目中一家四口人都很重要,把“我”放在首位,意在突出“我”在家中的重要位置,表现“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散步过程中的分歧是谁来解决的?怎么解决的?为什么这样解决?出现了走平顺的大路和走有意思的小路的分歧,当然是由“我”这个家庭的中流砥柱来解决。这虽然是小事,但关系到尊老与爱幼、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所以“我”很是思考权衡了一番。
  走小路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为什么这么解决?出现了老人和孩子都不容易走过的地方,“我”和妻子就背起了他们,共同对付这个困难。老人和孩子都是“我们”肩负的责任,而且可以大到整个世界,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我们的责任就是背负他们前行,而且要慢要稳要仔细地走过每个坎。
  尤其是要问“为什么”这一问题,因为那是人物一切言行的孕育地,它反映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性的本质。以上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共同指向于——“我”或“我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如果把这种整体的追问再作梳理与探究,还会有怎样的解读呢?
  为什么要出去散步?是谁提出要散步的?作品突出“我”劝母亲出去走走,想表达什么?因为春天到了,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我”提出去散步,主要是劝母亲出去走走,以强身健体,让她更有活力一些,让她的生命走得更远一些。
  散步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分歧?“我”为什么决定委屈儿子而顺从母亲?在深感责任重大的关头,我想不出两全齐美的办法,但想到伴母亲的时日已短,便决定委屈儿子而照顾母亲走大路。
  走小路时遇到了老人和孩子都不容易走过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要背起他们?为什么要走得“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因为“我”和妻子都知道“我们”背上的是生命,一个是年老的生命,一个是成长中的生命,但只有这生命才是整个世界,才是整个世界的全部要义!
  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可以得出结论:文章表现了“我们”,尤其是“我”对生命的关爱,特别是对年老生命的关爱。
  因此,才有“春天总算来了”的庆幸和期盼,这叫快乐着你(母亲)的快乐;才有“熬过了一个酷冬”的痛心与疼惜,这叫痛苦着你的痛苦;才有“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的劝说,这是希望着你的希望。
  用这样的理解,再去透视文中的景物描写,才能深刻地体会到它的妙处。无一处景物描写不展现着生机,透着生命的顽强与活力,表达着对“生”的欢欣与希冀:新绿随意铺着,嫩芽密了,冬水咕咕,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这不得不让人缘景生情,想到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生命,希冀他们亦满是春天的气息。尤其是母亲改了主意的那段描写:“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们应该读出“留恋”与“希望”的:“望”既是实实在在的行为,更是心灵的企望!母亲视线留恋的地方,更是她期盼的境界!这些描写传达着母亲对生命的热爱、对活力的渴望!   文中的景物描写实在是对生命的关爱,尤其是对年老生命的关爱。这是作品意蕴的有机组成部分,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意味。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培根的话很有哲理,但仅归结为“文明之举”,没有挖掘到“关爱生命”的高度。
  有人说,老人和儿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社会、国家的文明程度。《散步》发表于1985年,作者是否有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尤其是呼吁要关爱弱势群体的生命状态的想法呢?让他们都走得不累(甚至也不需要“拿外套”),走得更好,走在春天里呢?我想作品已表达出这样的意蕴。
  对以上问题的追问与探究,就是在整体感知中多元解读,不仅正确地感知了文本,而且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路以及语言、写法的精妙了。但解读的“多元”,还取决于我们对整体感知到的东西,用怎样的方式去提炼与概括,用怎样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去体验与感悟、解构与建构。
  文中散步的人物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步归纳为孩子、中年人、老年人。孩子向前发展便是中年人,中年人向前发展就是老年人,我们可否进一步把这三类人概括为一个人,看成一个人的生命发展轨迹?
  孩子时代是“叫”,活泼天真,充满童趣,对生命的认识是智慧的。“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是需要“我们”“变了主意”“摸摸脑瓜”——给以关爱和呵护的,需要我们“背”着成长的。
  中年时代是建设者,是传承者,是领袖,承担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与使命,必须庄重而不苟,是需要“背”上(老)又需要“背”下(小)而忘了自我的。
  老年时代,随着生命活力的衰弱,更是需要我们“说”出去走走,需要我们“背”着前行的。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母亲对“我”的依赖。但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眼泪流了下来,酸楚而又百感交集:年纪大了,就一定有很多凭自己的能力走不过去的地方,需要“背”着才能走得远啊!(其实又何止是老年人呢,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有自己跨不过的坎,也需要别人的关爱、鼓励与搀扶!)
  那“又熬过了一个酷冬”,不仅是母亲自己的“熬”,更是我们共同的“熬”,这“熬”中缺不了我们的“背”啊!因为我们的“背”,他们才能“熬过”与
  “挺住”,才能战胜严冬与年老体弱走在这春天里啊!那“春天总算来了”,不仅是母亲一个人的欣慰,更是我们一家的欣慰!
  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生命轨迹;叫——背——熬。文中实则描述了一条生命的长河,解构着生命的密码。因此,处于生命中年的我们就需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由此,生命的长河才能生生不息,人类的历史才能绵绵不绝!
  文本解读必须建立在整体感知之下,并用文学知识、文体知识以及诠释学理论作支撑,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世界的认知,从内容、思路、语言、结构等出发潜入到作品深层,与作者相会,与文本共谋。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散步》的多元解读与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