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教语文》是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史金霞的大作,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开放、多维且注重文化传承的大语文教学。全书共五个单元,作者结合大量的教学实录,介绍了自己是如何教阅读、写作、诗歌的,如何开展实践活动及如何上电影课的。史老师被学生称为“优秀的文化传播者”,其教学方法具体、可操作,教学理念极具个性,值得语文老师学习借鉴。
第一,阅读教学与文化传承。
史老师提出阅读教学三原则,即“教材为我所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品味兼顾”“阅读、写作和鉴赏相结合”。她认为,面对教材,教师不应依赖教参,不应紧盯考试,把课文“标准化、机械化、零件化”,而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开掘与处理,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由精神、完整人格”。史金霞还提出阅读教学的四种方法,即“尊重历史,还原文本”“打通内外,丰富文本”“纵深多维,重构文本”“精心设问,把玩文本”。
譬如讲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史老师要求学生横向阅读《长江三日》全文及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闻一多的《发现》、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6篇课文,课后上网查找这些作品的写作背景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整理1960年中国的社会情况。同时推荐学生阅读高尔泰的《寻找家园》、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等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刘白羽能不顾那么多人的生活悲剧而高唱赞歌,是什么让他写下这样的文字,然后让学生在随笔中写下自己的思考。史老师借助网络,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怀着诚挚、客观、理性与敬畏的心态,走进一个个作家、一个个历史时代,去触摸历史真相,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精神。这样有文化底蕴的语文课,开阔而大气,体现了教师自身深厚的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
第二,写作教学与文化传承。
史老师认为写作是孩子自己的事,因此应该把写作的权力归还给孩子,这样孩子的作文才能从“无话可说”到“不吐不快”,从“为别人而写作文”到“为自己而写作”,从“感性化写作”到“理性化写作”。
史老师指出,如果写作成为使孩子的自我日益舒展饱满的一种生活过程,孩子们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为了揣摩教师的喜好而去作文,那么,他们必然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史老师让学生每周写两三篇随笔,并给自己的随笔集取个名字,还要写上自序和目录。这些随笔在班上交流,给了每个孩子展示的舞台,他们体会到了被接纳、被认同、被欣赏的喜悦。史老师还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如教《荷塘月色》时,史老师让学生拓展阅读了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然后阅读朱自清的13篇散文,在小组自由讨论之后,每人写一篇随笔,谈谈自己对朱自清散文的看法。
这些传承文化的写作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与探求欲望,用史老师的话说,就是“不断地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澄澈,用理性的醍醐使之获得心智的健全明亮”。
第三,实践活动与文化传承。
史老师总结出开展实践活动的“三结合原则”,即“随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趣味性与竞赛性相结合”“开放性与序列性相结合”。她通过文学大师专题研究、辩论赛、创办报社、看经典电影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的文化环境,创设学习语文的文化氛围。
史老师组织学生每个月至少看一部经典故事片或纪录片,观影前作好蓄势铺垫,观影后引导学生探讨交流,然后形诸文字,使影片与文本结合,与现实接轨,与学生的心灵接壤。
,
史老师确立的这些理性、人性、主体性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开放、多维的教学原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研究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创新意识,而这正是语文教学应追求的终极目标。
(《不拘格教语文》,史金霞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