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在传承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变化和创新。为了科学指导2013年高考备考,做到有的放矢,笔者对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进行了一番盘点,探究了命题规律,提出了一些备考建议,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命题基本形式和特点
纵观2012年高考16套试卷(不含)海卷),共鉴赏评价古诗词17首(浙江卷考查了2首诗),设题数目以2个小题为主,赋分基本保持稳定,分值在8分左右。题型设置以问答为主,兼顾选择、填空。具体分析命题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
1 主要是鉴赏一首诗,两首诗比较鉴赏仅为点缀
今年只有浙江卷考查了两首诗的比较鉴赏,2011年只有湖北卷,2010年只有天津卷考查了两首诗的比较鉴赏。由此可知:两首诗的比较鉴赏题已不再流行,仅仅是一种点缀。一套试卷只鉴赏一首诗又将独步天下。
2 注重衔接所学诗词,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这种衔接在设题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考查的诗词与教材中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鉴赏。比如今年江西卷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二是从考查的诗词中的某一知识点(或思想内容或表现手法)延伸到所学的诗词,进行拓展延伸。比如今年北京卷第3小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可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3 题目设问大都指向明确,又适度开放
绝大多数的题目设问指向明确,要求考生就某一个方面或某一知识点进行作答。比如:全国课标卷的第8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这种限制性的明确设问,既可消除问题的模糊性,又能免除答题的非指向性,更能避免学生漫无边际作答现象的出现,实为一种充分为学生考虑的体贴式设问。
在限制性设问的主导下,也有一些题目设问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例如:①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广东卷)。②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江苏卷)。③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四川卷)。这种适度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的创新解答和多种解答提供了可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不过,今年安徽卷的题目设问方式却与去年完全相反。2011年的设问要求是“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可谓当年最创新的设题方式:不仅只出了一道题,而且设问完全开放。然而2012年的设题方式则变成了两个题,而且设问明确限制一一“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由安徽卷的颠覆性变化,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启示:设问方式不能完全开放,而应像今年的3套题那样适度开放,可能更符合高考命题的科学性。
二、诗歌选材特点及其亮点
1 宋代诗词仍备受青睐,金代诗词悄然登场。
与近年试题相比较,2012年诗歌从朝代上看有以下特点:
宋代诗词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考查了9首和10首,独占了半边天,今年虽有所下降但也考查了7首,占了41%,仍是最多的。另外,唐诗近三年都在3首或4首,基本稳定。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考查了晚唐时期温庭筠的一首词。
在突破唐宋诗词一统天下的格局后,前两年元诗明诗异军突起,今年则继续并加大了考查力度。元诗2首,明诗1首。在前两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从未出现过的“名不见经传”的金代诗词,却在今年的浙江卷和安徽卷悄然登场。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用的一段空白被填补。
金代诗词的十肖然登场,选入了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元好问,其意义不可低估。有力地拓宽了诗词鉴赏的领域,又次打破了考查格局,应是今年诗歌鉴赏最大的一个拐点和亮点,更是今年最突出的变化和创新之处。
这也启示我们:中国每个朝代(即使是少数民族的)都有其优秀的文化,精彩的诗词。这些诗词可以并且应该成为高考诗歌题选择的范围,更应该成为中学生平时学习和鉴赏的对象。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诗歌鉴赏训练中必须拓宽学习和训练的领域。
2 作者均非流诗人
(1)著名诗人完全退出,避免了猜题押题。
17首诗词涉及作者16位(杨万里有两首诗入选)。一流诗人全部缺席,我们在教材中非常熟悉的,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欧阳修、辛弃疾等著名诗人一个没有。
比较熟悉的作者有8位,他们分别是贾岛、温庭筠、秦观、杨万里、晏几道、晁补之、张耒、元好问。学生根本没听说过(甚至老师都十分陌生)的作者也有8位,他们分别是中唐的李益、晚唐的修睦和钱、宋朝的李纲、金朝的王寂、元朝的白埏和曹伯启、明朝的金銮。
(2)作者作品“陌生化”成共识,体现了公正公平。
大量选择陌生作者以及熟悉作者的陌生作品,应该是高考命题人的有意为之。“陌生化”,
已成为命题人今年和今后作者作品选择的一个基本标准。同时,选材的陌生化,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高考的公平公正。
3 体裁以律诗最多,绝句、词次之
今年的诗歌在体裁上非常集中,除了律诗、绝句和词外,没有涉及其他体裁。2010年和2011年这三类体裁所占比率也不低,分别为76%和88%。可见,这三种体裁最受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者的青睐。
另外,前两年曾考查的乐府诗,今年没有出现;2010年曾考查的五言古诗和散曲,2011年和2012年均未考查。这说明,这些非主流的体裁也许只是偶然为之,或者说是一种点缀。
在平常备考时,广大师生还是应重点加强律诗(尤其是五言律诗)、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词等体裁的训练。
4 题材相对集中,兼顾其他
2012年高考所选古诗的题材有,写景抒情(3首)、咏物抒怀(3首)、山水田园(3首)等经典题材仍占据相当分量,显得相对集中。这三种题材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经常涉及的。
思妇怀人和羁旅思乡诗各有2首。边塞诗(湖南卷)、伤别离愁诗(江西卷)、送别赞友诗(湖北卷)各考查了1首。另外,北京卷考查了1首借写景来表达道理的诗,成为2012年试题题材选用的亮点。
三、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
1 着重突出对诗句理解等内容方面的考查,情感、形象仍为重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考纲规定的考点。今年全都进行了考查。
纵观16套试题中的35个小题,除2道选择题无法纳入考点外,其余33个小题涉及考点如下:诗句理解或解析9题:情感(心情)6题;分析形象5题:分析意境(意象)4题,表现手法3题,炼字3题,询问作用3题。
由此可见,对具体诗句内容的理解或解析将是今后考查的重中之重;对情感、形象、手法、语言等方面的准确把握将是理解和鉴赏诗歌的关键。因此,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练好基本功: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诗歌的手法,探悉诗歌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轻车熟路,应对自如。
2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依然是答案的关键得分点
今年共有6套试卷9处涉及了以上四种手法。它们一直是诗歌鉴赏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也经常是答案中的关键得分点。同学们在解析解答诗歌时,一定要思考一下是运用了以上几种手法。另外,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情景关系等也一直是考查的重点。
3 修辞手法几乎成了回答问题的~把“金钥匙”
据笔者留意:修辞手法在今年诗歌鉴赏题的参考答案中随处可见,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答案要点。据统计:共有8套试卷的答案中有修辞这一要点。在这些修辞手法中,涉及最多的是比拟,有6处;其次是比喻和通感,各有2处:夸张、对偶、借代各出现1处。
修辞被誉为“语言的艺术之花”,必然会成为诗歌鉴赏中常考的手法之一。当遇到表现手法题或解析诗句题时,同学们一定要首先想一想它是否用到了某种修辞手法。例如安徽卷第9题: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可参考如下解答:①“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②“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以上从命题基本形式和特点,诗歌选材特点及其亮点,诗歌考查考点及其重点三大方面对今年的诗歌鉴赏题做了简要的探析和盘点。“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16套试卷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既继承了传统的命题思想,又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和探索。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并寻找规律,无疑会对今后诗歌鉴赏的教学和备考有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