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0年的高考生。
中考意外发挥,考了全县第六,进入省重点学校重点班。高一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觉得我学习还可以,曾动员我提前参加1979年的高考。我以还有好多课程没有学回绝了,老师说没有学不要紧,学校把提前高考的同学组织起来统一授课复习。我觉得我真的不行,不可能去高考的。结果,当年我们班有两位男同学提前上了大学,西安交大什么的,非常棒的。
高二的时候(那时候高中只有两年),离高考还有三个月,停课复习。
高二的时候文理分班,因家里反对,老师也不太支持,没有坚持读喜欢的文科。从此学习动力大减,复习的时候,得过且过,并和父母商量,如果第一年考不上大学,复读文科(那时候我的理想是北大中文系,一直不敢和任何人说),父母也同意了。
那时候的高二,比起现在的高三来轻松不知多少倍。复习阶段,我仍坚持晚上9点睡、早上7点起、中午午睡1小时的习惯(现在的小学生恐怕都没有这样的待遇)。晚饭后的自习,因家中住房拥挤,我就和好朋友GHY一起到厂办公楼去。我在我爸、她在她妈办公室,中间隔了一间办公室。我们晚6点去,8点半回家。
两个半小时的自习时间,其实有一个小时是在玩。到我爸办公室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天来的报纸看一遍。看到喜欢的文章,拿剪刀剪下,贴在我随时带在书包中的剪报本上。
除了剪报纸,最常做的事,就是和GHY煲电话粥。那时候电话是拨号的,是很稀罕的物件。GHY虽然在普通班,但数学比我好很多。做数学不会,我就直接给她电话。她嗓门很大,其实不用电话,开着办公室门都能听到她说的答案。但我们偏要打电话,觉得打电话是件很高级的事。打着打着,就说些和学习无关的事了。说到兴奋处,干脆就跑到一个办公室,坐在沙发上正式聊起来。
有个晚上,正在学习,突然停电了。我们俩就理直气壮地聊天起来。聊着聊着,听到脚步声,看见手电光,是我爸来接我们。突然觉得非常惭愧,觉得自己的不努力,太对不起父母。从此,缩短了玩的时间,认真学习了。
高考的考场,在雅一中,离家比较远。我家在城东南边,考场在城西南边。看考场的时候,乐坏了,整个教室都是我们班的同学熟悉的身影。
高考当天,起得比平时早些,因为要走半个多小时路,没有公交车,不会骑自行车。
早饭和平时一样,一个鸡蛋、半斤牛奶、一个玉米馒头。不同之处是多加了一个鸡蛋,我妈说,吃的时候,要用一只筷子挑起两个鸡蛋,就可以考100分了哈。
中午饭是在外婆家吃,和我好朋友XM一起。外婆家在我家到考场的中点,少走路是一方面,主要是外婆做的饭非常好吃,我们平时只有星期天到外婆家才能享受到的。考试的三天,中午饭非常丰盛,比我们星期天吃的好多了,肉好像是随便吃的。午饭后,我和XM睡在外婆家楼上,面对面的两张床,隔着蚊帐吃吃地笑,聊天,为吃了好吃的,兴奋得睡不着。
考试进行得比较顺利,没有什么意外。带着我一把喜欢吃的清凉薄荷糖(这也是高考带来的特权,平时我爸妈对我限量供应的),提神。
唯一有些意外的是最后一门英语考试。我大概开考40分钟就交了卷,做完一遍都没检查,提前就把自己解放了。理由是:英语只占30分成绩。
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非常轻率的。我英语只考了57分,高考中唯一一门没及格的,其实,以我的英语水平,考70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我所在的大学,进校后是按英语成绩分班的。英语60分以上的,直接由老外教授英语。
考完后,独自走在大街上,大脑昏沉沉,眼睛好像也睁不开。内心没有喜悦,只是考虑着复读的一些细节,想着如何圆我的北大梦。
高考的三天,我仍然坚持干我的家务:每天下午放学后,把全家全天喝及洗漱用的开水,跑两趟从厂里锅炉房打回家。
最终,我的高考成绩不错,被一所工科重点大学录取。我坚决不愿意去读,一心想复读上北大。但在父母及亲戚的百般劝说下,我不情愿地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GHY上了卫生学校,中专。现在是家乡城市的计生办领导的她,显然比我有出息。XM落榜了,复读一年上了普通本科(现在所谓的二本),她现在也比我混得好多了。
我的高考故事,虽然以“不错”的结局结束,但今天看来,有很多值得总结借鉴的地方:
1 坚持理想不放松:分文理班的时候,没有坚持读喜爱的文科,此为一错。但随后又放松了学习,对当年的高考基本抱放弃的态度,一心等待来年的复读。最终,我的高考分其实只比北大清华少25分左右。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有转系这个好东东,我一定努力坚持争取考上北大的理科(当然也不一定能考上),再找机会转系的。即使不能转系,我也可以去旁听,也可以实现我的理想的。
2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英语考试,确实就是在完全放弃的状态下进行的。一方面原因是占分比例小,更重要的原因,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是英语提前交卷的,我也没能免俗!
3 进不了好大学,也可以成功:我的两个好朋友GHY、XM的故事说明,事业成功和你上什么样的学校,不是完全直线正向相关的。
推荐理由:那时候的考生可真幸福,祝愿若干年后的孩子还能得到那种幸福。更重要的是这句话:“进不了好大学。也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