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2期 ID: 355667

[ 杨永钢 文选 ]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两得

◇ 杨永钢

  我校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取得了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学习方式,确立“主体性”学习的地位。学习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只要有学习,就存在学习方式的问题,学习方式影响学习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影响学习效率。效率是教学最关注的问题,因而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成了教学创新所关注的一个焦点。王国华老师在改变学习方式上作了大胆探索,他施行语文课堂交流从“单口”走向“群口”的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王老师采取“群口”交流的策略是:①转换角色;②引导探究;③延迟判断;④横向处理;⑤插问引导;⑥应和“链接”;⑦点睛升华;⑧课外迁移。瞿中华老师着眼于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他的做法是:①激发探究兴趣,调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②创设探究情境,提高探究学习的实效性;③尊重探究差异,凸现探究学习的主体性;④体验探究成功,实现探究学习的恒常性。王世发老师在转变学习方式上采取“四变”对策,即变教为学,变答为问,变统为放,变判为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行为和模式。他还运用“探究法”执教《巴尔扎克葬词》,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何建荣老师采用“整册读书法”,一周之内,指导学生读完整册书,然后指导学生交流。他把这种整体阅读的经验概括为“读课文,找话题,谈感受”9个字,深受好评。杨永钢老师在教学中注重用好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他研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总结出多媒体运用于教学要适量、适当的教学原则。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地位得到了确立与落实,课堂上呈现的情景不再是教师独占讲台的滔滔不绝的讲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和参与、师生共同讨论研究的学习。
  (二)研究“问题”教学,推动课堂教学的开放。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问题”则是开启学生思维、促进学习开放的一把钥匙。丁建老师系统探索了“问题”教学,他认为,有思必有疑,有疑定有思,有思必有所得。提出问题需要创造力和想像力。创新就是在问题的提出中产生的。丁老师总结的经验是:①晓之以理,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不仅让学生懂得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还让学生珍惜并自由行使自己的课堂提问权利。②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敢问”的自信。③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善问”能力。学生仅有敢问的胆量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于是丁老师分阶段训练学生提问,他把训练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让学生提“准”问题,二是让学生提“深”问题,三是让学生提“好”问题。这样步步引导,循序渐进,学生在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主动,思维活跃。丁老师还多次提供研究课,展示他探索“问题”教学的成果,课题组老师们感触颇深。语文老师树立了这样的理念: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问题情境中学会提问,在探究情境中学会探究。教师的教学重在设置情境,有了情境,就能带领学生寻幽探胜,渐入佳境,课堂就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火种。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西亭高中]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