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网络的普及势必会引发一种生存的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试想一下,若干年之后(其实,眼下已经有学校如此),当每个学生的座位上都有了一台随时可以上网的电脑时,我们的课堂该如何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呢?我们的语文课,还需要从时代背景介绍、作家作品分析等常规知识的学习介入吗?我们对经典作品中微言大义的分析挖掘,对文言文的字斟句酌,都还有多少存在的意义呢?眼下,我们在课堂上辛辛苦苦讲解分析的内容,有多少属于网络中无法查阅的“原创”?我们劳心劳力准备的教学内容,有多少可以比得上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名师视频录像?网络的普及,使我们多年积累的那点赖以谋生的“知识”,一览无余地呈现在电脑屏幕上。任何学生,只要轻轻移动鼠标,其两小时内的阅读,可能已远远超过了从教学辅助资料中、从老师处、从其他各种途径获取的某些条块知识的储存量总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我们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这些稍具超前意识的担忧,实际上是针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端有感而发。当下相当一部分的语文课堂,长期从事着知识“复制”的机械操作,教师仅仅是一名“搬运工”,将前人的知识“复印”下来传递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又如何能够适应即将到来的网络时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基于这种“生存恐惧”,我觉得有必要探究一下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教学。这将有利于我们从稍具前瞻性的教法研究中获取直接作用于当下教学的科学教学方法,让“未来”为“现在”服务。
一、网络环境下的备课
(一)弱水三千,取哪一瓢饮
如果我们把网络世界中纷繁芜杂的各种信息的总和视为“三千弱水”的话,那么,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应重点考虑的就是在这“三千弱水”中,取哪一瓢来给学生“饮用”的问题。
学生们虽然可以通过自由搜索与浏览而从网络上获得和教师等同的信息,但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展开阅读,同时也缺乏在这众多信息源中及时捕捉住那些最具导向意义的主流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份提前阅读、合理筛选、优质供给的任务,便成了教师备课活动中的首选任务。
那么,哪一瓢“弱水”,才是学生们最需要的呢?
笼统地说,最能适应学生的知识积累需要、能力培养需要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就是教师在需要备课活动中准备的“这一瓢”。
从知识积累的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势必要摒弃那些单纯知识识记类的简单信息,而代之以“路标”性的信息资源。网络课堂教学,将是由未知走向已知、由已知走向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未知、由知识走向能力、由现象走向思考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读,就如同知识旅程中的无数岔路,每条岔路都通向不同的目的地。备课的作用,就是要在这旅途中的每一个岔道口处设置一个有价值的路标,然后用这路标引领学生沿着教师提供的最有价值的那条路继续行走并观赏下去。只有如此,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才能在此后的教学活动中辨伪去妄、直击目标。
从能力培养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势必要依照思维发展的需求,适当提供用来作比较、拓展、批判的信息,这也是备课活动中必须要取的“一瓢水”。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中的观点,一定要置于学生的理解力所能够达到的程度。过分艰深或过分浅易,都没有价值。因此,备课中精心挑选这些“互文性”的阅读材料,十分重要。
从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吃透文本,解读出文本浅层意义背后的隐语意义。这就迫使教师在备课活动中,必须要在阅读借鉴他人的同时,在信息资源中纳入自己的价值取舍。也就是说,教师对于各种信息的把握,不仅要“广积粮”,还要“深挖洞”。当然,教师的“深挖洞”之所得,又必须在备课中转换成浅易的、形象的、可感知的材料,如此,在具体授课时,才能落实教师的“深入浅出”和学生的“浅入深得”;教学活动,才能成为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关注生命价值的活动。
(二)繁花似锦,如何留一份自我
网络上,名师与专家的教学设计五彩缤纷。同一个课文条目下,出现数款课堂实录视频或十来篇课堂实录,必将是寻常现象,而这些课堂实录视频或十来篇实录,大多又都足以令人拍案叫绝。面对繁花似锦的教学资源,如何才能在备课中留下一份自我呢?这实在是一件需要认真揣摩的事儿。
什么是备课活动中的自我呢?这“自我”和寻常意义上的“自然人”不同,也不等同于常规文章中所言说的教师个性。备课中所强调的“自我”,是综合了教师个性特长、教材知识体系以及学生学情实际状况的、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师生共同体”。在这个“师生共同体”中,依循学科课程知识架构的发展需要选择教学目标,依照学段具体知识能力要求建构教学资源体系,依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身心发展需要的特征权衡内容取舍,将是所有备课活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针对自身及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结合现有学情特征与未来社会需求特征,目标明晰地确立个性化的教材处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必须立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立足于学生人格心理的完善,立足于培养具有独立审美意识与独立价值评判能力的整体教学理念。如此,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共性发展基础上,突出学生的鲜明个性,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生命雕塑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学海无涯,授鱼还是授渔
非网络时代,很多教师凭借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积累,逐步摸索出了一些具有个性化特色的经验。这些经验,常常成为一些老师的“镇山之宝”,依靠这些经验,他们常年镇守着毕业班,在轻车熟路中实现着小范围内的“名利双收”。
然而,网络环境下的备课活动中,这些“不传之秘”的“法宝”,还会具有其本来的价值吗?获取知识的众多技巧,早已被无数教师贴满了大大小小的论坛。你压在枕头下视为珍宝的那点本领,学生们随便点点鼠标,就从网络上轻易复制下来,别人阐述的可能比你原先的更详细、更有价值。这时,你该如何备课呢?你的绝招已经被网络轻易地破了,你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即使没有你,学生们也完全可以借助网络轻松掌握。想一想,此刻的备课,该把精力花费到哪儿?
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建构体系。语文学科是有体系的。语文学科的内在知识体系与思想体系,不是网络上零散的文字所能陈述的。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使语文学科的体系特征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建构体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而这建构,既非学生能力所能完成,亦非网络力量可以轻易解决。这种学生无法凭借自己力量自主完成的任务,才是教师备课的要点。教师备课时,将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梳理清楚,然后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置身于相对开阔的视野观察语文知识,思考语文问题,如此,才是“授渔”的教学之道。
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一)过程重构,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信息源已由教师转移到网络。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受业解惑”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同时,自己也处在学习过程中。在此背景下进行的教学活动,显然与传统授课模式存在着巨大差异。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将会以怎样的教学流程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呢?以当下部分省份的教师网络培训活动流程为参照,大约可以推出应有如下环节:
(1)确立课程目标——(2)阅读教材——(3)针对教材特性和课程目标,设置相关探究题——(4)独立思考,形成初步认知——(5)借助网络,阅读相关资源——(6)理解并归纳总结——(7)修正或丰富自己的认知——(8)将个性化理解发布在相关交流平台——(9)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碰撞中推进教材的进一步研读——(10)形成相对统一的认知结论,或是生成新的探究点——(11)训练巩固,或进行新一轮的研读探究——(12)教师评阅训练内容,学生间亦作相互点评——(13)围绕点评,就认知差异进行个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