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9期 ID: 136339

[ 李子华 文选 ]   

有效口语交际教学的必然诉求

◇ 李子华

  课堂教学的低效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推进课程改革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作为语文课程改革亮点之一的口语交际教学,由于忽视良好的口语交际心理培养而一直处于无序和低效的状态,严重制约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心理,是解决口语交际教学低效问题的必然路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优化学生口语交际心理品质,从而培养学生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真正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的创新和高效,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一、忽视学生口语交际心理培养:口语交际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基础教育领域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有效教学更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共同讨论的热点问题。①语文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就其总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这严重制约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作为语文课程改革一大亮点和语文教学五大板块之一的口语交际教学是否也存在着低效化的问题呢?为此笔者最近对中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全面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很多语文教师还没有真正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对口语交际教学内涵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在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些导致口语交际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为语文各能力中最差的方面。现实中的口语交际教学,与“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相距甚远!②所以,有效提升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变得尤为紧迫。
  现代教学论和实践已证明: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关注学生心理,关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只有把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综合地、整体地进行培养和发展,教学才会有效,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③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口语交际教学当然也不例外,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相比,它对心理素养的要求更高。因为口语交际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处处都受学生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态度、习惯等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成为影响口语交际成败的关键性因素。④时至今日,口语交际教学为什么仍没有突破传统口语交际教学的痼疾,存在严重的低效化倾向呢?这主要是由口语交际教学普遍存在的片面强调口语交际教学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而忽略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情感与修养目标造成的。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力,而学生的口语交际素养并未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切实转变口语交际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心理素质,全面实现教学的突破和创新,是关系到口语交际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口语交际六大心理障碍:口语交际教学低效的突出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口语交际教学一直存在过分地注重口语交际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良好的口语交际心理素质培养的弊端。有效地口语交际心理训练严重不足,造成了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低下,导致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上存在诸多偏差。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六个方面的心理障碍。这六大心理障碍不仅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而且也成为学生口语交际中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调查还发现,尽管目前大家对口语交际教学效率之低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之差有所认识,但是对学生口语交际心理素质之低的严重程度认识有所不足。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考查,目前口语交际教学低效性的突出症状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畏惧心理
  畏惧心理是指个体由于过强的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引起超限抑制,降低机体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机体的工作效果与工作积极性的一种负面心理反应。学生口语交际的畏惧心理具体表现为:怕尝试、怕失败、怕讥讽、怕受伤等。畏惧心理是阻碍学生顺利完成口语交际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课从不举手,怕回答问题,怕答错被师生笑话,和陌生人讲话胆怯,不敢正视对方,声音很低的学生占很大比重。有90%的学生害怕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讲话时经常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现象,从而影响语言的表达。如果学生口语交际的畏惧心理无法得到克服,也就无形中失去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诸多机会,导致学生“金口难开”的痼疾难以消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的一种消极心理。调查发现,有34%的学生表示在交际中存在自卑心理。具体表现为自己看不起自己,遇事表现出我不如人,甚至自惭形秽等心理趋向,严重者还会产生对身边的人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人际关系紧张。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自身性格决定的,性格内向的学生由于表现不活泼、不好动、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强烈、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式不当而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需要指出的是,自卑心理与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是极不相称的,自卑者由于缺乏竞争的信心和勇气而使他们缺乏竞争力,更谈不上个人的全面发展。
  3.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一般是指个体对自身某种因素或客观上的某种因素作出过分严重的估计而造成内心不安。调查发现,有14%的学生存在焦虑心理。这类学生有的平时焦躁不安,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或做事;有的容易被情绪左右,情绪差时,不愿说话;有的下课时与大家谈天说地,上课时便焦躁不安,不知所措。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为一点小事都会过度着急、坐立不安,有时还会有心慌、头痛、气促、出汗、呕吐等症状,人际交往中敏感、紧张、多疑。如不及时疏导,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4.害羞心理
  害羞心理是一种因胆怯、怕生或做错事怕人嘲笑而形成的不安心理。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紧张、避免与他人接触,以及情感上的社会性抑制。调查显示,有54%的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存在这种心理。有些学生性格较内向,导致他们羞于在别人面前说话;有些性格较外向的学生觉得和别人说话很别扭,怕招致别人的笑话,也羞于开口。尤其以女生为甚,她们在众人面前讲话往往会出现羞涩心理,羞于开口、怕出错、以至于不敢开口,不肯开口;即使开口也会紧张得面红耳赤,言不由衷,语无伦次。害羞的学生头脑中存在着自挫偏见,通常缺少社交技能,因此缺乏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5.自闭心理
  自闭心理是一种将自我封闭起来的病态心理。自闭心理表现为对外界评价过于敏感,回避失败的意识较强,封闭内心世界,压抑情绪体验,孤独感强,行为表现为胆怯、退缩。调查显示,有7%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心理。这类学生心情抑郁、苦闷,从不轻易向人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独来独往,行为孤僻,沉默寡言,人际关系较差。由于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感兴趣,导致学习活动受阻,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些学生上课不敢发言,偶尔被教师叫起来便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患有自闭心理的学生没有朋友,没有社交活动,其口语交际能力更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