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7期 ID: 355420

[ 叶章维 文选 ]   

评论类试题的审题与解答

◇ 叶章维

  语文高考试卷中,有时出现评论类试题。评论类试题一般在两大类试题中出现,一是现代文阅读题,二是语言运用题。
  既然是评论类试题,当然是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某个问题”不论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千变万化的。要准确评论,就需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即需要严格审题。面对这类试题,学生常见的问题是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去评论,觉得可以评论的角度太多,但是对这些角度又都没有把握。这个现象的本质其实就是审题的问题。只有认真审题,弄清答题点和试题所要求的答题形式,才能对试题内容作出准确的评论。
  我对近两年的部分高考试题和地方检测题做了一个梳理,对评论类试题作出一个大致归类。依据这个归类,我谈谈语言运用题中评论类试题的一些解题方法。
  一、文学类
  所谓文学类,是指试题内容与文学作品或者作家有关。这类试题一般与学习过的课文有关,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熟悉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不熟悉课文内容,他就没有办法做这类题了。所以这类试题对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认真学习课本,也是有帮助的。
  下面分析两个文学类试题,探索解答这类试题的一些规律。
  1.(2012年湖北省高考题)下面是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宝黛初会”的两段文字。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对两人的反应“惊”“笑”二字予以点评。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审题:找出题干中对回答问题有影响的词语,体会题干中隐含的答题点和答题形式。分析题目可以看出,“惊”和“笑”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动作行为,这个动作反映了他们的心理。《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那么“惊”和“笑”这些反映心理的动作行为应该表现出他们二人的性格特点。我们点评“惊”和“笑”的什么呢?就是点评这两个字表现了林黛玉贾宝玉二人怎样的性格特点。从哪个角度去点评这两个字表现二人的性格特点呢?题干的要求是“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表达效果”是什么意思?它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即属于什么描写方法;二是这种描写方法描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表达方式看,运用“惊”和“笑”属于动作行为描写,也可以说是情态描写。从这二字所表现的性格特点看,“惊”是情绪不大外露的面部特征,“笑”是情绪外露的面部特征。从“惊”可以看出林黛玉性情压抑,性格属于内向;从“笑”可以看出贾宝玉性情开朗,性格属于外向。在《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中,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表现出因寄人篱下而谨慎小心的性格特点,那么这个“惊”字也应该表现她谨慎小心的特点;《林黛玉进贾府》全文表现了贾宝玉坦直率真的性格特点,那么这个“笑”字也应该表现他坦直率真的特点。这是人物性格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审读题干,从“宝黛初会”可知,题目中引用的描写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在他们这次见面之前,《红楼梦》还讲述了一个“木石前盟”的故事。小说的情节必定要前后照应,“宝黛初会”就是照应了“木石前盟”。这是情节方面的问题。
  人物与情节都是小说的要素,扣住这些要素来回答问题,是符合小说文体特征的。我们仔细审读了题干,又扣住了小说的要素,就可以给出答案了。命题人给出了本题的参考答案。
  ①通过情态描写表现性格:“惊”表现黛玉内向,小心谨慎;“笑”表现宝玉外向,坦直率真。②照应“木石前盟”传说,暗示两人心有灵犀,为后文张本。
  我们再分析一道题。
  2.桑地亚哥是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一个胜利者,有人说他是一个失败者。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看法。要求:①观点鲜明;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③语言简洁连贯。
  表达看法,当然就是评论。如何评论呢?第一步当然还是仔细审读题干。题干中提出了如下内容:评论的对象——桑地亚哥;评论的内容——桑地亚哥到底是一个胜利者,还是一个失败者。而题干中的要求,前两点是硬性的:“观点鲜明”暗含有答题的程式,是先提出观点,后加以论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则是要求在论证中必须有排比这一修辞手法;这道题对答案没有字数规定,但“语言简洁连贯”暗示不能长篇大论,论证部分用一个由三个分句组成的排比句就够了。这样答案可以表述为:
  桑地亚哥是一个胜利者。生活孤独但他精神坚韧,环境恶劣但他勇气倍增,鲨群肆虐但他不屈不挠,表现出精神强者的不可战胜。
  以上只是答案示例,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其它答案亦可。
  通过对以上两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解答文学类评论题的一般思路。
  (1)首先要充分调动对试题所涉及的课文的回忆。如果本来对课文一无所知,是没有办法做这类试题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学习课文,复习的时候认真复习课文,总而言之就是要回归课本。
  (2)认真仔细地审读题干,找出题干中的答题点,扣住答题点来回答问题。
  (3)明确试题所涉及的课文的文体,扣住文体特征答题。这类试题涉及的文体一般为小说,那么要考虑从环境、人物性格、情节、主题等方面回答问题。
  二、时事类
  评论类试题中的另一类试题是时事类试题。这类试题跟文学类试题比较,最大的不同是,文学类试题所涉及的内容与课本有关,是学生学习过的,而时事类试题所涉及的内容与课本无关,学生在做题之前可能完全不知道试题所涉及的内容。文学类试题跟时事类试题相同的地方是,它们都要求评论。时事类试题与文学类试题的异同点,决定了时事类试题的解题思路与答题方法。
  下面分析两个例子。
  1.对下面这个新闻材料,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至少两点,语言流畅,不超过60字。   语文高考试卷中,有时出现评论类试题。评论类试题一般在两大类试题中出现,一是现代文阅读题,二是语言运用题。
  既然是评论类试题,当然是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某个问题”不论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千变万化的。要准确评论,就需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即需要严格审题。面对这类试题,学生常见的问题是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去评论,觉得可以评论的角度太多,但是对这些角度又都没有把握。这个现象的本质其实就是审题的问题。只有认真审题,弄清答题点和试题所要求的答题形式,才能对试题内容作出准确的评论。
  我对近两年的部分高考试题和地方检测题做了一个梳理,对评论类试题作出一个大致归类。依据这个归类,我谈谈语言运用题中评论类试题的一些解题方法。
  一、文学类
  所谓文学类,是指试题内容与文学作品或者作家有关。这类试题一般与学习过的课文有关,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熟悉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不熟悉课文内容,他就没有办法做这类题了。所以这类试题对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认真学习课本,也是有帮助的。
  下面分析两个文学类试题,探索解答这类试题的一些规律。
  1.(2012年湖北省高考题)下面是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宝黛初会”的两段文字。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对两人的反应“惊”“笑”二字予以点评。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审题:找出题干中对回答问题有影响的词语,体会题干中隐含的答题点和答题形式。分析题目可以看出,“惊”和“笑”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动作行为,这个动作反映了他们的心理。《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那么“惊”和“笑”这些反映心理的动作行为应该表现出他们二人的性格特点。我们点评“惊”和“笑”的什么呢?就是点评这两个字表现了林黛玉贾宝玉二人怎样的性格特点。从哪个角度去点评这两个字表现二人的性格特点呢?题干的要求是“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表达效果”是什么意思?它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即属于什么描写方法;二是这种描写方法描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表达方式看,运用“惊”和“笑”属于动作行为描写,也可以说是情态描写。从这二字所表现的性格特点看,“惊”是情绪不大外露的面部特征,“笑”是情绪外露的面部特征。从“惊”可以看出林黛玉性情压抑,性格属于内向;从“笑”可以看出贾宝玉性情开朗,性格属于外向。在《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中,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表现出因寄人篱下而谨慎小心的性格特点,那么这个“惊”字也应该表现她谨慎小心的特点;《林黛玉进贾府》全文表现了贾宝玉坦直率真的性格特点,那么这个“笑”字也应该表现他坦直率真的特点。这是人物性格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审读题干,从“宝黛初会”可知,题目中引用的描写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在他们这次见面之前,《红楼梦》还讲述了一个“木石前盟”的故事。小说的情节必定要前后照应,“宝黛初会”就是照应了“木石前盟”。这是情节方面的问题。
  人物与情节都是小说的要素,扣住这些要素来回答问题,是符合小说文体特征的。我们仔细审读了题干,又扣住了小说的要素,就可以给出答案了。命题人给出了本题的参考答案。
  ①通过情态描写表现性格:“惊”表现黛玉内向,小心谨慎;“笑”表现宝玉外向,坦直率真。②照应“木石前盟”传说,暗示两人心有灵犀,为后文张本。
  我们再分析一道题。
  2.桑地亚哥是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一个胜利者,有人说他是一个失败者。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看法。要求:①观点鲜明;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③语言简洁连贯。
  表达看法,当然就是评论。如何评论呢?第一步当然还是仔细审读题干。题干中提出了如下内容:评论的对象——桑地亚哥;评论的内容——桑地亚哥到底是一个胜利者,还是一个失败者。而题干中的要求,前两点是硬性的:“观点鲜明”暗含有答题的程式,是先提出观点,后加以论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则是要求在论证中必须有排比这一修辞手法;这道题对答案没有字数规定,但“语言简洁连贯”暗示不能长篇大论,论证部分用一个由三个分句组成的排比句就够了。这样答案可以表述为:
  桑地亚哥是一个胜利者。生活孤独但他精神坚韧,环境恶劣但他勇气倍增,鲨群肆虐但他不屈不挠,表现出精神强者的不可战胜。
  以上只是答案示例,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其它答案亦可。
  通过对以上两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解答文学类评论题的一般思路。
  (1)首先要充分调动对试题所涉及的课文的回忆。如果本来对课文一无所知,是没有办法做这类试题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学习课文,复习的时候认真复习课文,总而言之就是要回归课本。
  (2)认真仔细地审读题干,找出题干中的答题点,扣住答题点来回答问题。
  (3)明确试题所涉及的课文的文体,扣住文体特征答题。这类试题涉及的文体一般为小说,那么要考虑从环境、人物性格、情节、主题等方面回答问题。
  二、时事类
  评论类试题中的另一类试题是时事类试题。这类试题跟文学类试题比较,最大的不同是,文学类试题所涉及的内容与课本有关,是学生学习过的,而时事类试题所涉及的内容与课本无关,学生在做题之前可能完全不知道试题所涉及的内容。文学类试题跟时事类试题相同的地方是,它们都要求评论。时事类试题与文学类试题的异同点,决定了时事类试题的解题思路与答题方法。
  下面分析两个例子。
  1.对下面这个新闻材料,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至少两点,语言流畅,不超过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