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6期 ID: 356179

[ 杨树亮 文选 ]   

借得一缕香,散作满园春

◇ 杨树亮

  高考作文,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要求的特定写作。紧张的气氛、过高的渴望,常常使那些“心向云天”的考生,在面对“天字第一号”考题——作文时,顿感“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者,面对试卷,咬碎笔杆、搜肠刮肚、抓耳挠头,脑海中也只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场作文无素材,是制约学生张扬个性的“瓶颈”。写作素材是为了达到某种写作目的而选用的材料。同样的素材可以从多层面、多角度去理解,正如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综观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研究意义的现象,那就是,虽然面对不同的高考试题,各地的考生却一同把目光投向历史上那些震撼我们、激励我们的“经典人物”、“经典素材”——李白、苏轼、项羽、屈原、司马迁、杜甫、李清照,等等。
  “李杜诗篇万口传”,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璀璨文明的泱泱大国: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浩如烟海;志士学子、迁客骚人,如天幕上缀满的星斗。《诗经》是一条现实主义的河,流经了华夏几千年的岁月长河。《离骚》是一汪浪漫主义的海,灌溉了神州数万里的沃野良田。李白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考作文,学生如果能够根据材料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选取一些经典素材连缀成文,必能加厚作文的文化底蕴,展现考生的文学才华。因为,古典诗词文赋,精练含蓄,隽永深邃;历史文化名人,震古烁今,光照日月。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
  【经典素材】
  1.《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3.《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4.《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5.《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佳作链接】
  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2004年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2005年四川考生《那阵风吹过》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经典素材】
  1.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王安石《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5.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6.威震江东,历一代兴亡,自有光辉标史册;歌传垓下,定千秋功罪,莫将成败论英雄。
  【佳作链接】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2001年河北考生《题乌江亭》
  起兵至今,他出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他更承受不了的是虞姬如此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咸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
  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
  ——2004年河南考生《英雄》
  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
  【经典素材】
  1.《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5.《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6.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佳作链接】
  君沉汩罗,去今两千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2001年甘肃考生《吊屈原赋》
  “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黄昏中,一位衣冠不整的老人踏着最后一缕夕阳,缓缓走来。一个足以彪炳千古的名字——屈原!有如白玉一般纯洁心灵的你,与黑暗腐朽的现实格格不入,于是,你选择了逃避,远离这个纷杂的世界。身为“三闾大夫”的你作出了这样一种惊世骇俗的选择,似乎是匪夷所思,但这一切都是必然的。历史把你安排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就已注定了你与这个世界的水火不容,而你又无力改变它,你只有离开。于是,汨罗江畔的纵身一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令人痛心惋惜的一幕。
  ——2005年河南考生《岁月的脚步》
  司马迁——著成信史照尘寰
  【经典素材】
  1.《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4.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佳作链接】
  泪已尽,心已碎,本以为你引刀自决;身已残,心已钝,本以为你引药自戕;朋友弃,亲人离,本以为你悲赴黄泉。而你却活了下来,坚强如山,意志如铁,在那个信奉“士可杀不可辱”的时代,在那个推重“名节重似命”的时代。
  文王拘而演《周易》,你想起了父亲的临终之嘱;仲尼厄而作《春秋》,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难;左氏失明而有《国语》,你想起了百炼成钢;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你想起花香自苦寒;韩非囚秦而作《说难》《孤愤》,你想起了英志尚未竞。
  ——2005年安徽考生《月亮的正面和反面》
  高考作文,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要求的特定写作。紧张的气氛、过高的渴望,常常使那些“心向云天”的考生,在面对“天字第一号”考题——作文时,顿感“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者,面对试卷,咬碎笔杆、搜肠刮肚、抓耳挠头,脑海中也只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场作文无素材,是制约学生张扬个性的“瓶颈”。写作素材是为了达到某种写作目的而选用的材料。同样的素材可以从多层面、多角度去理解,正如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综观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研究意义的现象,那就是,虽然面对不同的高考试题,各地的考生却一同把目光投向历史上那些震撼我们、激励我们的“经典人物”、“经典素材”——李白、苏轼、项羽、屈原、司马迁、杜甫、李清照,等等。
  “李杜诗篇万口传”,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璀璨文明的泱泱大国: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浩如烟海;志士学子、迁客骚人,如天幕上缀满的星斗。《诗经》是一条现实主义的河,流经了华夏几千年的岁月长河。《离骚》是一汪浪漫主义的海,灌溉了神州数万里的沃野良田。李白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考作文,学生如果能够根据材料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选取一些经典素材连缀成文,必能加厚作文的文化底蕴,展现考生的文学才华。因为,古典诗词文赋,精练含蓄,隽永深邃;历史文化名人,震古烁今,光照日月。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
  【经典素材】
  1.《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3.《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4.《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5.《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佳作链接】
  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2004年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2005年四川考生《那阵风吹过》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经典素材】
  1.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王安石《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5.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6.威震江东,历一代兴亡,自有光辉标史册;歌传垓下,定千秋功罪,莫将成败论英雄。
  【佳作链接】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2001年河北考生《题乌江亭》
  起兵至今,他出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他更承受不了的是虞姬如此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咸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
  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
  ——2004年河南考生《英雄》
  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
  【经典素材】
  1.《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5.《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6.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佳作链接】
  君沉汩罗,去今两千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2001年甘肃考生《吊屈原赋》
  “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黄昏中,一位衣冠不整的老人踏着最后一缕夕阳,缓缓走来。一个足以彪炳千古的名字——屈原!有如白玉一般纯洁心灵的你,与黑暗腐朽的现实格格不入,于是,你选择了逃避,远离这个纷杂的世界。身为“三闾大夫”的你作出了这样一种惊世骇俗的选择,似乎是匪夷所思,但这一切都是必然的。历史把你安排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就已注定了你与这个世界的水火不容,而你又无力改变它,你只有离开。于是,汨罗江畔的纵身一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令人痛心惋惜的一幕。
  ——2005年河南考生《岁月的脚步》
  司马迁——著成信史照尘寰
  【经典素材】
  1.《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4.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佳作链接】
  泪已尽,心已碎,本以为你引刀自决;身已残,心已钝,本以为你引药自戕;朋友弃,亲人离,本以为你悲赴黄泉。而你却活了下来,坚强如山,意志如铁,在那个信奉“士可杀不可辱”的时代,在那个推重“名节重似命”的时代。
  文王拘而演《周易》,你想起了父亲的临终之嘱;仲尼厄而作《春秋》,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难;左氏失明而有《国语》,你想起了百炼成钢;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你想起花香自苦寒;韩非囚秦而作《说难》《孤愤》,你想起了英志尚未竞。
  ——2005年安徽考生《月亮的正面和反面》

借得一缕香,散作满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