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郑重地谈过。不过,现在谈这个问题,无疑有着新的背景和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验已经完成了两个周期,高中阶段的实验也已经完成了一个周期,效率问题在这个时候成为热门话题,必然打上了课程改革的烙印,有着对多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的理念和实践的反思。问题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学科对效率问题的反应相对比较平静,唯有语文学科却特别强烈,甚至到了人人都在说效率的程度,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了。
语文教学效率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目前的讨论大多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上,这固然是不错的;但是,又似乎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没有更广阔的视野,没有更微观的思辨,难免出现认识和实践上的偏颇。鉴于此,本文拟讨论与语文教学效率相关的五个问题,希望能够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一、客观因素与主观原因
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因素,有两个大的方面。首先,有着诸多客观因素。教材难度之大,教学要求之杂,评价标准之高,重视程度之低,都是不可否认的存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普遍比发达国家的难,不唯数理化生,语文教材亦如此,这是不争的事实。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学段教材由一套变多套。“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气象是很好的;但由于大量新篇目的涌入,一些难度过大的文章过多地出现在教材里,增加了教学困难。例如,《海鸥乔那坦》就是一篇主题相当复杂的文章,放在七年级上册给十二三岁的少年去读,就有点为难他们了。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要求,只怕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早在很多年前,上海的于漪老师就批评过“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不正常现象。还有评价标准的问题。由于我们现在还是实行的淘汰选拔性考试,一考“定终身”,高考和中考,尤其是高考,难度难以降下来。虽然每年都有少数精英达到130分以上,甚至140分,但只是凤毛麟角;平均分总是在90分上下。湖北省2008年高考文、理状元,都是语文分数最低。这种状况也影响到社会对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评价。最糟糕的只怕是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问题。不知是起于何时的、从哪里冒出来的、那样顽固的偏见:认为语文学习见效慢,语文考试分数低,学与不学差不多,投入多少都一样。结果是,学校排课少,学生投入少,领导强调少,语文老师有时候真的有点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那种感觉。重视不够,质量和效率必然都会出问题。语文学科真的是效益低微、难考高分吗?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笔者2004年教的一个理科实验班,语数外三科中,平均分最高的是语文;学生语数外三科中,语文分数最高的学生超过一半人。不知道这能不能引起一些轻视语文的人士的思考。
当然,我们这样说,绝不是推卸语文教师的责任,中小学语文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主观原因,的确也很突出,比如说理念问题、工作态度问题、操作层面的问题等等,都影响到语文教学效率。笔者的意思是说,不能把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板子,都打在语文老师的屁股上。一个问题,几十年不能解决,以致成为老大难,必定有其复杂的顽固的原因。承认这一点,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至于我们语文教学界的同仁,当然应该反思,应该奋起,尤其是在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客观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一亩三分地”里辛勤耕耘,科学管理,以期获得较好的收成,即取得较高的教学效率。
二、广义效率与狭义效率(全时效率与课堂效率)
语文正如其他各个学科一样,教学效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效率指课堂效率,广义的效率指学生所有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产生的效率,即全时效率。这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偏废的。
诚然,我们首先要上好课,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没有哪个学科、哪个学生仅靠一周三五节课、一节课45分钟能够学好考好。尤其是语文学科,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和阅读的视野和积累,需要学生有一个练笔的过程。毛泽东早就说过,“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上海的《语文学习》杂志,曾经长时期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写在封面上。这些至理名言,我们要经常去体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不能激起学生课下自学语文的兴趣?能不能教会学生课下学习语文的方法?我们的学生,是不是课下还在自觉地学语文?这正是我们要反思和探讨的。学生的语文学习,呈现着三种不同层次的境界:一是在学,二是会学,三是爱学。在学不一定会学;会学不一定爱学。因此,指导学生课下自觉而有效地学习语文,就成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至关重要的举措。这里常常有两个问题,一是放任自流,二是题海战术。不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肯定是不明智的,也是不正确的。语文是个大学科,“战线”那么长,要学的东西那么多,如果真的像有些同学所说,“课下学语文的时间还没有生物多”,那一定会出问题。为了督促学生课外学语文,有些老师大量布置作业,推行题海战术,幻想借此去抢占时间,这是极不科学的,甚至是有害的。一方面,语文学科不是仅靠做题就能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另一方面,学生被动完成大量的试题作业,往往会敷衍、应付,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有时还会养成坏的学风。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他们去做一些感兴趣的、比较自由的、力所能及的事,慢慢养成课下学习语文的习惯。比如,指导他们关注生活,隔段时间,特别是寒暑假和黄金周之后,开展“生活见闻与感悟”的交流活动,促进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又比如,指导学生课下读书写札记,阅读内容不限,写作篇幅不限,长期坚持,先放后收,辅之以推荐、交流、展示等形式,学生可能慢慢就眼宽、脑活、手顺了。当然,这其中诱导、指导、督导的工作是大量的,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和思考。
谋求广义的全时学习效率,“根”在课堂教学。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集中学习),具有示范性(科学学习),富有引爆力(激发情趣)的特点和作用,这就是课堂学习与全时学习的联系。
三、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学
即使仅就课堂教学而论,也应该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遗憾的是,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内容相当贫乏,形式十分单一。写作教学弱化了,口语交际教学基本上放弃了,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也大都是走过场了。老师和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在“教学”那20几篇文章,至多揉进一点《读本》的内容。课堂教学退化、萎缩成了简单、狭隘的阅读教学。如若不信,请想想各种类型的研究课、示范课、竞赛课,是不是基本上为阅读教学课、文本学习课?把语文课堂教学“简化”为阅读教学,这也是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阅读教学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很多知识的学习,很多能力的形成,还有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阅读教学。但是,语文课堂教学不等于阅读教学,这是不言而喻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包括下述三大内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综合教学。所谓“综合教学”,是笔者自创的一个名词,它是指那些内容带有综合性、形式带有活动性的语文课堂教学。(综合教学有很多延伸到课下的学习活动;因为这里是在“课堂教学”的框架内讨论问题,所以只谈综合教学的课堂行为)例如,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朗诵、背诵、表演、演说、辩论、竞赛等语文活动。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观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目标,不是仅靠一个阅读教学就能够承载的。即使只谈传统教学所说的“双基”,诸如文字、词语、句子、篇章,语法、修辞、逻辑、文(文学、文化)常(识),语音、标点、阅读、写作这些知识,听、说、读、写这几方面的能力,单靠阅读教学也是不可能完全落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