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一句,课本注释为:“(窥伺效慕)暗中观察,仿效羡慕。”笔者认为,编者对“效慕”的解释是错误的,“效慕”应是同义复词,意为模仿、仿效。理由如下:
首先,“慕”字有“模仿、仿效”义项,具备与“效”构成同义复词的条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慕”曰:“慕,习也。”又释“习”为:“习,数飞也。”很明显,“习”字本义为鸟练习、学习飞翔。依据转注,“慕”字当有类似“练习、学习”的“模仿、仿效”意思。李格非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张永言等编的《简明古汉语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分别有“慕”字的“模拟、仿效”和“效法”注释,所引例句都是诸葛亮《与群下教》中“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一语。《辞源》《辞海》没收“慕”字“模仿、仿效”义项,但我们不能胶柱鼓瑟,否认该义项。请看《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中“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一句的“慕”字,若译作“仰慕”有些勉强,译成“仿效、学习”方准确恰当:由文意知道,在整个齐国的人“仿效、学习”石家“孝”与“谨”的情况下,齐国才得以大治的。
其次,分析语境,可知“效慕”一词是同义复词。课本编者把“效慕”注释为“仿效羡慕”颠倒了因果逻辑关系:“羡慕”是心理之动因,“仿效”是行为之结果,二者语序为“羡慕仿效”才真正是由心理到行动的一脉相承。由此看来,把“效慕”译成“羡慕仿效”似乎才合情合理,但这个翻译是文言词汇“慕效”的对译,打开《辞源》便可找到“慕效”一词,其注如下:“(慕效)羡慕模仿。《汉书·王莽传》:‘莽因上书,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于是公卿皆慕效焉。’”事实上,对“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进行元语境分析便会发现,该句及上下文没有描写“他植者”心理活动的词语(虽然“他植者”有羡慕甚至眼红的心理),“窥伺效慕”是两个行为动词并列在一起,“窥伺”为偷看,“效慕”为仿效,“他植者”“窥伺效慕”的结果是“莫能如”。
再次,一些资料书把“效慕”一词注释为同义复词“模仿、仿效”。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文选(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把“效慕”注为“仿效”;钱伯城主编的《古文观止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把“效慕”译成“仿效”;祝鸿熹主编的《古代汉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慕”字条第一义项为“模拟、仿效”,所举的例句恰好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一句。
综上所述,“效慕”是同义复词无疑,意为模仿、仿效。另外,细究起来,《辞源》把《汉书·王莽传》中“于是公卿皆慕效焉”的“慕效”译为“羡慕仿效”是不恰当的,因为公卿“羡慕”的内容无非是王莽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或皇帝的嘉奖,但文中并没有提供这个信息。所以,这个“慕效”也是同义复词,意与“效慕”一样。试想,公卿们拿出钱财与田地能是出于羡慕王莽的心理吗?“于是公卿皆慕效焉”当译成:“在这种情况下公卿们都仿效王莽(拿出钱财和土地)。”
[作者通联:安徽利辛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