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2期 ID: 355682

[ 刘夕霞 文选 ]   

“青出于蓝”新解

◇ 刘夕霞

  “青出于蓝”这个成语出自荀子《劝学》,现在一般都认为这是比喻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超越前人,获得比前人更丰富的知识。而我认为,这句话本是比喻一个人只要学习,他的水平就会提高。
  我们还是将这句话放回原文中去观照。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本段共分三层。第一层,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第二层,用三个比喻论证。第三层,得出结论。
  先看第二层的三个比喻。“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句式上成对偶,内容上是一层意思;“輮木为轮”句式和前两个不一样,内容上另是一层意思。
  青和蓝,都青,青更青;冰和水,都寒,冰更寒。“都青”、“都寒”表明性质一样,“更青”、“更寒”表明程度变了。
  輮木为轮,直木头变成了圆轮子,一直一圆,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所以,三个比喻两层意思,显示了学习使一个人量变、质变的两个阶段:
  1.只要学习,一个人的水平就会提高;
  2.只要不断学习,一个人的品性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凡人可以成为君子。
  由量变到质变,正是一个人成才的全过程。
  如果将“青出于蓝”理解为比喻后人超过前人,学生超过老师,那么,它与“輮木为轮”这个比喻实在没有多大的内在联系。
  再则,从本段第一层观点和第三层结论来看,作者实际上在讲学习可使人变化使人成才,而且给出了一个成才标准,即像君子一样“知明而行无过”。这个标准,凡人通过努力不难达到。而超越前人、超越老师这个标准似乎太高了,而且往往不成标准,因为很多情况下,你很难判定一个人是否超越了前人超越了老师。
  [作者通联:山西乡宁职中]

“青出于蓝”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