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2期 ID: 355664

[ 胡丽新 文选 ]   

走出对话误区

◇ 胡丽新

  随着新课标的颁发,对话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日益普及,它推动了课程改革,在提高语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发现,在不少教师的课程教学中,那种为对话而对话的形式主义倾向时有出现,他们以尚未更新的教学理念来实施对话教学,势必步入对话教学的误区。如何走出误区,正确实施对话,更好地培养学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误区之一:仅仅把对话教学当作一种教学方式。
  前苏联著名学者米哈依尔·巴赫金(1895-1975)认为:主体的结构是一种自我与他者认识和与他者的交流、对话,并通过与他者认识和与他者的价值交换而建立的,建构的方式是对话与交流。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是人类认识论的发展,为我们构建“对话式”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与其将对话定位为一种教学方法,毋宁将对话定位为一种教学原则。然而,对于对话教学的理解,却很容易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把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视为对话教学,二是把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视为对话教学。作为对对话教学的初始理解,两者都似乎没有什么错误,但两种理解的意义差异是很大的。第一种理解的实质是对话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第二种理解则是指体现现代对话精神的教学。作为一种语言学形式的对话和作为一个时代的行为原则的对话虽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但却是截然不同的。对话原则显然承载着厚重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进一步讲,对话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对话教学可能以对话方式呈现,但其他方式只要是在对话的精神支配下使用也属于对话教学。对话的精神是与现当代社会民主化的潮流以及人类的后现代生存状态相联系的。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
  误区之二:仅仅把对话视为狭隘的语言交谈。
  应当说,对话教学需要语言交谈,但必须认识到,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并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以致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具有人性,除了可以成为对话的前提之外,它自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误区之三:仅仅把对话当作教师的一种表演。
  诚然,对话教学是一种活动,活动具有表演的形式。但是,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活动,却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艺术,不应仅仅是教师的一种表演。
  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似乎有一面无形的墙,人们也因此各自独立地存在着。但当参与社会活动时,人就不得不暂时放弃独立,走进关系世界。要想在关系世界中保持积极的情绪,人就需要与他人沟通,若有共同的任务,还要与他人进行合作。但这种看来顺理成章的道理,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话时代虽然已向我们走来,但“非对话的传统”远远没有结束。然而,教育者应该是先行者,即便处在非对话的时代,他也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沟通与合作。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现代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
  误区之四:仅仅把对话教学当作一种存在状态。
  尽管一切活动皆状态,对话教学也不例外,但它们决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也是一种教学原则和基本手段。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有沟通和合作,就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互动与交往就形成了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应当渗透在整个活动过程之中。即便说它是存在状态,也应当是一种互动交往的“动态”。这是因为,且不说社会化起源于交往,起源于主体与主体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误区之五:仅仅把对话教学当作接受学习的过程。
  接受学习因其高效而被广泛而长期地运用,它的贡献不容抹杀。然而,接受学习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必须以发现学习来弥补。对话教学就为此提供了学习的途径和平台。如果有人想借助对话教学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已有的知识经验,那么这种指导思想本身就是对对话教学实质的误解。应当明确,对话性沟通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在对话教学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这一建构主义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出了对话教学的独到之处。在对话精神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作者及编者)、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话式的教学相比,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对话教学中的创造,意在“自主建构”,而非为世界创造全新的思想。对话教学借助创造性的、生成性的过程,使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还应当是知识的发生器。这对于学生创造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
  那么,如何走出误区,还对话教学以本来面目?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上实行根本性的变革:
  一是教学指向上的变革——以人为本。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首先要纠正现实社会对教学的扭曲,对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话教学,一条有效的变革途径就是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它从人性出发,沿着人性的道路,走向人性,从根本上解构了传统的教学。若论知识传授的效率,传话式的教学是占据优势的,但在追求效率的同时,面对充满创造的人性化的信息时代,我们更须以人为本,追求学习的质量和品位。
  二是教学伦理上的变革——民主平等。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性质的人际关系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关系中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自然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如果遵循这种教学伦理原则,对话教学是无法进行的,培养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人的教学目标也会难以实现。
  对话教学要求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才可能向对方敞开心扉、彼此接受,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行动变革的关键在观念的转型。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师生关系,才是对话教学所需要的。
  三是教学方式上的变革——互动合作。
  在许多人的头脑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是天经地义的,除此之外,教学别无他途。任何新奇有效的教学方法很难产生普遍的影响。这种已经固化的教学观念若不被解冻,教学活动是难以前进的。
  对话教学主张教师和学生具有对话心态,坚持对话原则。因此要变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对话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合作的教学,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
  四是教学态度上的变革——积极投入。
  对话教学是新时代的产物,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全新的特点,同时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来实施。应当明确,对话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它的作用不但不会被取消,而且还应当体现得更出色。同时,在对话教学中,要让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此外,在对话教学中,教材的中心作用被打破了,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生动的教学过程必将随之呈现。
  [作者通联:浙江诸暨轻工技校]

走出对话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