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2期 ID: 355678

[ 陈爱明 文选 ]   

啼血诗魂铸乡愁

◇ 陈爱明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故土亲人往事的回忆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动荡岁月中度过的,抗战时随母亲颠沛流离寄寓四川重庆,1949年随父母到香港,1950年去台湾。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与亲人的聚散离合无数次地折磨着情感纤细而敏感的诗人,因此,在他的诗作中,时时像一位孩童和母亲对话,显露出他对故土亲人、童年往事的深深眷恋。
  “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的江南,想起/太湖滨——渔港,想起/那么多的表妹,走过柳堤……”(《春天,遂想起》)更令诗人感叹的是,这么多儿时一起采莲、摘菱的“表妹”们,就那么“任伊老了”。然而“想回也回不去的”,珍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雨中江南的美景、儿时纯洁甜蜜的往事,在这遥遥无期的分隔中,都只能撩起一股揪心的乡愁,化为一腔浓浓的无奈和遗憾。
  抗战年代诗人做过八年的川娃,那段生活给诗人留下了艰难的印记:“当太阳旗遮暗了中原的太阳/夷烧弹闪闪炸亮了重庆/川娃儿我,却做过八年/挖过地瓜,抓过青蛙和萤火/一场骤雨过后,拣不完满地/银杏的白果,像温柔的桐油灯光/烤出香熟的哔哔剥剥/夏夜的黄葛树下,一把小蒲扇/轻轻摇撼满天的星斗。”(《蜀人赠扇记》)
  往事本不堪回首,但诗人时时记起,久久不忘!为什么?是因为诗人“思蜀而不乐”,是因为“问今日的蜀道啊行路有多难”。诗人思归的愁绪也只能如积年的老酒,愈来愈浓烈。
  情动于衷而发之于外,诗人常常梦回大陆,诉不尽对葬于大陆的亲人的思念,对逝去生命的怀念和追忆:“昨夜!/月光在海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啊!何处是老母!/荒烟衰草丛里,/有新坟无数!”(《舟子的悲歌》)
  患“思乡病”的诗人,总是触景生情,感时溅泪。因而我们在余诗中很少看到关于台湾本土的人与事,更多的是由眼前的景与人,引起对与大陆紧密相连的童年往事和故土亲人、对逝去生命的怀念和追忆。
  
  二、对大陆山川风物的怀念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近十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潜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再次踏上大陆以后,苏州小桥流水的风情、北京故宫长城的壮丽、西安秦俑的遗韵、家乡福建的热情,都深深撞击着他的心灵。于是诗人的深厚情感化作对大陆的山川风物的深深眷恋。
  如《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诗人分别以可饮、可视、可感、可嗅的四种具有强烈中华民族色彩的象征物——母亲河的“长江水”,大陆的地形图的“红海棠”,台湾罕见的祖国的“白雪花”与“香腊梅”,寄托身居台湾岛的中国人的思乡恋土的民族情感,鸣奏出酸甜苦辣的乡愁之音。
  诗人在香港艺术中心观看黄河摄影展之后,立即写下了宏伟、深邃的《黄河》:“怔对水和田壮阔的镜头/一刹那剧烈地感受/白发上头的海外遗孤/半辈子断奶的痛楚……我是在下游饮长江水的孩子/黄河的奶水没吮过一滴/惯饮的嘴唇都说那母乳/那滔滔的浪涛是最甘,也最苦……”在展现黄河古老文明的长幅画卷之中,歌吟了“最老,最年轻”的黄河“母亲”的恩德,抒发了一位“白发上头的海外遗孤/半辈子断奶的痛楚”,即使“浩浩的浑水算不上美”,却令其“凝望得口渴、唇干”。黄河是民族精神的大载体,诗人将强烈的民族意识化作奔腾的黄河,涌动在自己的血脉中,又将那奔腾的眷恋情绪化作了奔腾的歌!
  当诗人回家后登上长城,一种游子归家的满足感油然而生:“我不是匆匆的游客,/是归魂!/正沿着高低回转的山势!/归来寻我的命之脉,/梦之根!/只为四十年,/不,三千里的离恨!/比屈原更远,苏武更长。”(《登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华夏一家,叶落归根,这是中国人的精神传统,具有象征意义的长城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命之脉、梦之根”。
  可见,诗人往往以日常生活里的事物为起点,诗歌的翅膀总是情不自禁地飞至海峡对岸。于是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祖国山川风物,在诗中反复吟咏讴歌。因为它们是诗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故乡!
  
  三、对华夏历史文化的传承
  “从我笔尖潺潺泻出的蓝墨水,远以汨罗江为其上游。在民族诗歌的接力赛中,我手里这棒是远从李白和苏轼的那头传过来的,上面似乎还留有他们的掌温,可不能在我手中落地。”(《莲的联想》)
  在《白玉苦瓜》中诗人以小见大,对民族文化发出由衷的礼赞:“似醒似睡,缓缓的柔光里/似悠悠自千年的大寐/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一只苦瓜,不再是涩苦/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莹/看茎须缭绕,叶掌抚抱/哪一年的丰收像一口要吸尽/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完美的圆腻啊酣然而饱。”岂只是写瓜的成熟和玲珑剔透?实际是咏叹中华民族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她是经过“千年的大寐”千年灾难“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的,是吮吸了“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而成的!“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诗人眷恋故土的深沉思念寄托在这个苦瓜之上,诗人对中华文化之爱也得到进一步升华。
  而《大江东去》更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文化底蕴:“大江东去,浪涛腾跃成千古/大阳升火,月亮沉珠/哪一波是捉月人?/哪一波是溺水的大夫?/赤壁下,人吊髯苏犹如髯苏在吊古……该让我曳着离骚/袅袅的离骚曳我归去/汨罗、采石矶之间让我游泳/让不朽的大江为我涤罪/冰肌的江水祝我永生。”诗人纵情涵泳在屈原、李白与苏轼之间,让离骚这样的文化光大永生,借此抒发了对中华文化的倾慕热爱之情以及诗人自觉的历史使命感。
  “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支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块大陆,去蘸汨罗江的悲涛,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白玉苦瓜·自序》)因而,诗人这段时期写下了大量的赞颂中华文化和承继中国诗歌传统志向的诗:《淡水河边吊屈原》《寻李白》《夜读东坡》等等。诗人一次次在诗中拜谒这些历史长河中的灿烂诗魂,渴望从他们那儿获得华夏诗歌文明的薪火承传,他让自己的歌唱也溶进了这奔腾不息的诗史长河中去了。
  
  四、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十年看山》)诗人无论在何时何地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龙族”,即使诗人在美国求学,面对西方的发达,诗人心中始终升腾的是民族自豪感: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当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我之固体化》)这首诗写于诗人在美国攻读艺术硕士学位时。诗人以鸡尾酒中拒绝溶化的冰为喻,写“结晶”的我,“透明且硬”,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尊和做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故土亲人往事的回忆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动荡岁月中度过的,抗战时随母亲颠沛流离寄寓四川重庆,1949年随父母到香港,1950年去台湾。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与亲人的聚散离合无数次地折磨着情感纤细而敏感的诗人,因此,在他的诗作中,时时像一位孩童和母亲对话,显露出他对故土亲人、童年往事的深深眷恋。
  “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的江南,想起/太湖滨——渔港,想起/那么多的表妹,走过柳堤……”(《春天,遂想起》)更令诗人感叹的是,这么多儿时一起采莲、摘菱的“表妹”们,就那么“任伊老了”。然而“想回也回不去的”,珍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雨中江南的美景、儿时纯洁甜蜜的往事,在这遥遥无期的分隔中,都只能撩起一股揪心的乡愁,化为一腔浓浓的无奈和遗憾。
  抗战年代诗人做过八年的川娃,那段生活给诗人留下了艰难的印记:“当太阳旗遮暗了中原的太阳/夷烧弹闪闪炸亮了重庆/川娃儿我,却做过八年/挖过地瓜,抓过青蛙和萤火/一场骤雨过后,拣不完满地/银杏的白果,像温柔的桐油灯光/烤出香熟的哔哔剥剥/夏夜的黄葛树下,一把小蒲扇/轻轻摇撼满天的星斗。”(《蜀人赠扇记》)
  往事本不堪回首,但诗人时时记起,久久不忘!为什么?是因为诗人“思蜀而不乐”,是因为“问今日的蜀道啊行路有多难”。诗人思归的愁绪也只能如积年的老酒,愈来愈浓烈。
  情动于衷而发之于外,诗人常常梦回大陆,诉不尽对葬于大陆的亲人的思念,对逝去生命的怀念和追忆:“昨夜!/月光在海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啊!何处是老母!/荒烟衰草丛里,/有新坟无数!”(《舟子的悲歌》)
  患“思乡病”的诗人,总是触景生情,感时溅泪。因而我们在余诗中很少看到关于台湾本土的人与事,更多的是由眼前的景与人,引起对与大陆紧密相连的童年往事和故土亲人、对逝去生命的怀念和追忆。
  
  二、对大陆山川风物的怀念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近十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潜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再次踏上大陆以后,苏州小桥流水的风情、北京故宫长城的壮丽、西安秦俑的遗韵、家乡福建的热情,都深深撞击着他的心灵。于是诗人的深厚情感化作对大陆的山川风物的深深眷恋。
  如《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诗人分别以可饮、可视、可感、可嗅的四种具有强烈中华民族色彩的象征物——母亲河的“长江水”,大陆的地形图的“红海棠”,台湾罕见的祖国的“白雪花”与“香腊梅”,寄托身居台湾岛的中国人的思乡恋土的民族情感,鸣奏出酸甜苦辣的乡愁之音。
  诗人在香港艺术中心观看黄河摄影展之后,立即写下了宏伟、深邃的《黄河》:“怔对水和田壮阔的镜头/一刹那剧烈地感受/白发上头的海外遗孤/半辈子断奶的痛楚……我是在下游饮长江水的孩子/黄河的奶水没吮过一滴/惯饮的嘴唇都说那母乳/那滔滔的浪涛是最甘,也最苦……”在展现黄河古老文明的长幅画卷之中,歌吟了“最老,最年轻”的黄河“母亲”的恩德,抒发了一位“白发上头的海外遗孤/半辈子断奶的痛楚”,即使“浩浩的浑水算不上美”,却令其“凝望得口渴、唇干”。黄河是民族精神的大载体,诗人将强烈的民族意识化作奔腾的黄河,涌动在自己的血脉中,又将那奔腾的眷恋情绪化作了奔腾的歌!
  当诗人回家后登上长城,一种游子归家的满足感油然而生:“我不是匆匆的游客,/是归魂!/正沿着高低回转的山势!/归来寻我的命之脉,/梦之根!/只为四十年,/不,三千里的离恨!/比屈原更远,苏武更长。”(《登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华夏一家,叶落归根,这是中国人的精神传统,具有象征意义的长城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命之脉、梦之根”。
  可见,诗人往往以日常生活里的事物为起点,诗歌的翅膀总是情不自禁地飞至海峡对岸。于是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祖国山川风物,在诗中反复吟咏讴歌。因为它们是诗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故乡!
  
  三、对华夏历史文化的传承
  “从我笔尖潺潺泻出的蓝墨水,远以汨罗江为其上游。在民族诗歌的接力赛中,我手里这棒是远从李白和苏轼的那头传过来的,上面似乎还留有他们的掌温,可不能在我手中落地。”(《莲的联想》)
  在《白玉苦瓜》中诗人以小见大,对民族文化发出由衷的礼赞:“似醒似睡,缓缓的柔光里/似悠悠自千年的大寐/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一只苦瓜,不再是涩苦/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莹/看茎须缭绕,叶掌抚抱/哪一年的丰收像一口要吸尽/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完美的圆腻啊酣然而饱。”岂只是写瓜的成熟和玲珑剔透?实际是咏叹中华民族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她是经过“千年的大寐”千年灾难“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的,是吮吸了“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而成的!“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诗人眷恋故土的深沉思念寄托在这个苦瓜之上,诗人对中华文化之爱也得到进一步升华。
  而《大江东去》更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文化底蕴:“大江东去,浪涛腾跃成千古/大阳升火,月亮沉珠/哪一波是捉月人?/哪一波是溺水的大夫?/赤壁下,人吊髯苏犹如髯苏在吊古……该让我曳着离骚/袅袅的离骚曳我归去/汨罗、采石矶之间让我游泳/让不朽的大江为我涤罪/冰肌的江水祝我永生。”诗人纵情涵泳在屈原、李白与苏轼之间,让离骚这样的文化光大永生,借此抒发了对中华文化的倾慕热爱之情以及诗人自觉的历史使命感。
  “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支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块大陆,去蘸汨罗江的悲涛,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白玉苦瓜·自序》)因而,诗人这段时期写下了大量的赞颂中华文化和承继中国诗歌传统志向的诗:《淡水河边吊屈原》《寻李白》《夜读东坡》等等。诗人一次次在诗中拜谒这些历史长河中的灿烂诗魂,渴望从他们那儿获得华夏诗歌文明的薪火承传,他让自己的歌唱也溶进了这奔腾不息的诗史长河中去了。
  
  四、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十年看山》)诗人无论在何时何地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龙族”,即使诗人在美国求学,面对西方的发达,诗人心中始终升腾的是民族自豪感: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当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我之固体化》)这首诗写于诗人在美国攻读艺术硕士学位时。诗人以鸡尾酒中拒绝溶化的冰为喻,写“结晶”的我,“透明且硬”,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尊和做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

啼血诗魂铸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