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6期 ID: 355395

[ 方沫 文选 ]   

《独句成段的简约美》课堂实录与点评

◇ 方沫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独句成段的段落在写作中的运用。什么是独句成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独句成段,就是以一句一段的形式,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出言短意长的意蕴,从而使文章表现出一种简约美的写作形式。
  师:这段话看起来很复杂,提炼出来只有三个关键词,请大家齐读。
  【屏显】
  一句一段(结构形式)。
  简洁明快(语言特点)。
  言短意长(情感表达)。
  【点评:由理清概念入手,提炼关键词朗读,不仅引领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而且让学生对概念有了清晰的感知。导入简洁有效。】
  二、品读经典,感受简约
  师:在课本中具有以上特点独句成段的经典段落特别多,大家不妨和我一起来品读品读。
  (师生共读)
  【屏显】
  独句成段是《背影》里遥隔千里感念父恩时的那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是《社戏》里迅哥儿事隔多年仍念念不忘的好豆和好戏:“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还是《台阶》里儿子一声沉重的叹息:“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独句成段是《爸爸的花儿落了》里小英子面对生活的磨难,被迫长大时心里的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是《最后一课》小弗朗士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学习母语时内心的震撼:“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它还是《孤独之旅》里杜雍和心里难以抑制的狂喜:“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独句成段是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愧疚和祈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还是莫泊桑笔下菲利普夫妇极力要躲避穷困的于勒时的绝情:“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点评:从课文中提炼出经典段落,用抒情的方式和学生品读,不仅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本,而且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具体感知独句成段的表现魅力。这样的引领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教者解读教材的智慧。】
  三、赏析经典,解读简约
  师:这些独句成段的段落,它们或出现在文章开头与结尾,或散落于文章中间部分,往往令人眼前一亮。按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请大家齐读第一句话。
  【屏显】
  独句成段的简约美可从以下三方面赏析:
  (1)简约的叙事;
  (2)简约的描写;
  (3)简约的抒情。
  师:大家已经提前从课本中做了积累,接下来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所摘抄的段落分类,然后展示给大家,用一二句话评点赏析。
  (生小组交流,个性展示)
  生1:我找的句子来自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我觉得它属于简约的叙述,短短十几个字,就写出了当时荒无人烟的环境。
  师:有同学要质疑。
  生2:我认为这句话应该属于简约的描写。
  师:把你认为是描写的地方读出来。
  生2: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
  师:把你们俩的答案合并起来就更完美了。这句话的前半句是简约的描写,后面半句是简约的叙事,提醒我们杜雍和父子俩已经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了。
  生3:我找的是八年级下册《海燕》里的一句话:“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短短的一句话表现出海燕的勇敢以及面对暴风雨时内心的渴望、坚强和坚定。我认为它属于简约的抒情。
  师:你能再读一遍么?把这种渴望、坚定的情感表现得更充沛一些。
  (生读)
  师:品得好,读得也好。
  生4:我找的句子是九年级上册《故乡》里的句子:“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师:请问“阿”后的标点是什么?
  生4:感叹号。
  师:那你刚才读了几句话?
  生4:两句话。
  师:这显然不是独句成段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情感?
  生4:反映作者复杂的思绪,沉重的思绪。
  师:有一种诧异对不对?但你找的也不错,这个段落虽然没有独句成段的形式,却有简约的内涵,同样具有美感。
  生5:我找的是九年级上册《心声》里的句子:“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我认为这是简约的语言描写,把京京渴望朗读课文的心情表现出来。
  师:除了渴望还有没有其它的感情?
  生5:还有一点害怕。
  师:为什么会害怕呢?
  生5:害怕被老师拒绝。
  师:很复杂的情感,请你再读一遍,尽量读出这种既渴望又害怕的感受来。“我能”后面声音可以再读小一点,因为不确定,不自信。
  (生5读)
  生6:我找的句子是《邓稼先》里的句子:“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它属于简约的抒情,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师:嗯,这里独句成段是在强调一个事实,同时内心还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你能读得更有力些么?
  (生6读)
  师:请大家齐读一遍,把“站”字咬重音。
  (生齐读)
  师:非常好,大家随手拈来的这些段落,经典中有简约,简约中有经典。我也找了一些这样的段落,请大家读起来。
  (男女生穿插诵读)
  师:简约的叙事——
  男生齐读: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女生齐读: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故乡》)   师:简约的描写——
  男生齐读:“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羚羊木雕》)
  女生齐读: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蝉》)
  师:简约的抒情——
  男生齐读:法兰西万岁!(《最后一课》)
  师:感情再充沛一点——
  男生齐读:法兰西万岁!
  女生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
  师:用赞叹的语气再读一遍——
  女生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用深沉的语气一起读——
  齐读: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阿长与山海经》)
  【点评:课前要学生寻找课文中的例子,课上先教给学生品析的方向,然后合作讨论品析,最后教师引领品析,层层深入,扎实有效。品析的三个方向,实际就是记叙文写作常用的三种表达方式,既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深入,也是对学生写作知识的引领。此环节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本,认识到独句成段的表现效果,更清晰地明白了独句成段不能只追求形式,更要为文章的表情达意服务,为学生如何运用独句成段的写作形式做了必要的铺垫。】
  四、巧学活用,解构简约
  师:这些句子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简约的文字传达给读者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过:“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善于观察,学会变通,我们才能巧学妙用,学以致用。请大家齐读老师要说的第二句话。
  【屏显】
  巧学妙用是实践独句成段简约美的前提。
  (一)指导学生巧学,破中求立
  师:先请大家看一个经典例句,请大家先读。
  (生读)
  【屏显】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亲爱的爸爸妈妈》)
  师:注意标点符号,八个字一词一句,停顿得要稍长一些才能表现出沉重感。请再读一遍。
  (生读)
  师:它算不算独句成段简约的句子呀?
  生:不算。
  师:我们能不能把它稍作修改,让它独句成段呢?
  生7:把“凄风苦雨”作一个词,“天昏地暗”作一个词。
  师:那还是两句话呀,不过你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思路。
  生8:倒不如把每个词后面的句号都改成逗号,只保留最后一个句号。
  师:改成逗号停顿就没有这么长了,我们一起读读看。
  生读: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师:还有其它的改法么,谁来说说?
  (生陷入沉默,师展示幻灯片)
  【屏显】
  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生恍然大悟,哇声一片)
  师:可以这么改么?
  生:可以。
  师:去年中考作文中就有同学是这样巧学的。请大家看去年威海市中考满分作文的范例,这篇文章写的是“我”遇到一位肮脏邋遢的老乞丐帮助另一个流浪乐师的故事。他是这样开头的。
  【屏显】
  《还有别的风景》威海一考生
  夜幕。
  斜风。
  细雨。
  ……
  师:能说说它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么?
  生8: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非常非常美丽,惬意的夜晚。
  师: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种惬意美好的感觉。类似巧学的例子在荆州市中考满分作文《温暖的阳光》中也有出现,这篇文章写的是寒冷冬日里父亲及时送来棉袄让自己感觉到爱的温暖的故事。
  【屏显】
  风,在肆虐,雪,在飞舞。
  ……
  风,不再肆虐,雪,不再飞舞,因为阳光来了。
  师:说说你的发现。
  生9:我觉得结尾既照应了开头,又深化了文章主旨。
  生10:还有,它还点了题。
  师:你们一下子就看出来了,其实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的影子,还让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另一篇课文。
  生:《紫藤萝瀑布》。
  师:有谁还记得《紫藤萝瀑布》的开头结尾?
  生11:开头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变成“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师: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呀?刚才的中考满分作文范例告诉我们,学习时要巧学,不能拘泥于形式,要敢于变化中求新,这样才能化为已用。
  (二)指导学生活用,触类旁通
  师:巧学的目的是为了活用知识,因为知识本身并不会使一个人具有创造力,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就在于如何活用知识。接下来请大家看一篇荆州市中考满分作文的开头。
  【屏显】
  《温暖的阳光》荆州一考生
  我怒气冲冲又郁闷万分地摔门而进。“砰”的一声巨响,眼角瞥见沙发上的爷爷身体猛地一惊,被吓了一跳吧。
  师:这篇文章写爷爷教我宽以待人的故事,请大家读开头,用欣赏的眼光来看,说说这个开头好在哪里。
  生12:我觉得这个开头好在通过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情态。
  师:你能找出其中的动词么?
  生12:“摔”“瞥”“猛一惊”“吓一跳”,这些动词把出场人物的情态写得生动形象。
  师:还有什么好?
  生13:我觉得文章开头设置了悬念。
  师:什么悬念?
  生13:为什么“我”要摔门而进?
  师:也就是说一系列的动作引起了你的好奇,让你非常想知道他心情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对么?   师:简约的描写——
  男生齐读:“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羚羊木雕》)
  女生齐读: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蝉》)
  师:简约的抒情——
  男生齐读:法兰西万岁!(《最后一课》)
  师:感情再充沛一点——
  男生齐读:法兰西万岁!
  女生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
  师:用赞叹的语气再读一遍——
  女生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用深沉的语气一起读——
  齐读: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阿长与山海经》)
  【点评:课前要学生寻找课文中的例子,课上先教给学生品析的方向,然后合作讨论品析,最后教师引领品析,层层深入,扎实有效。品析的三个方向,实际就是记叙文写作常用的三种表达方式,既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深入,也是对学生写作知识的引领。此环节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本,认识到独句成段的表现效果,更清晰地明白了独句成段不能只追求形式,更要为文章的表情达意服务,为学生如何运用独句成段的写作形式做了必要的铺垫。】
  四、巧学活用,解构简约
  师:这些句子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简约的文字传达给读者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过:“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善于观察,学会变通,我们才能巧学妙用,学以致用。请大家齐读老师要说的第二句话。
  【屏显】
  巧学妙用是实践独句成段简约美的前提。
  (一)指导学生巧学,破中求立
  师:先请大家看一个经典例句,请大家先读。
  (生读)
  【屏显】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亲爱的爸爸妈妈》)
  师:注意标点符号,八个字一词一句,停顿得要稍长一些才能表现出沉重感。请再读一遍。
  (生读)
  师:它算不算独句成段简约的句子呀?
  生:不算。
  师:我们能不能把它稍作修改,让它独句成段呢?
  生7:把“凄风苦雨”作一个词,“天昏地暗”作一个词。
  师:那还是两句话呀,不过你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思路。
  生8:倒不如把每个词后面的句号都改成逗号,只保留最后一个句号。
  师:改成逗号停顿就没有这么长了,我们一起读读看。
  生读: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师:还有其它的改法么,谁来说说?
  (生陷入沉默,师展示幻灯片)
  【屏显】
  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生恍然大悟,哇声一片)
  师:可以这么改么?
  生:可以。
  师:去年中考作文中就有同学是这样巧学的。请大家看去年威海市中考满分作文的范例,这篇文章写的是“我”遇到一位肮脏邋遢的老乞丐帮助另一个流浪乐师的故事。他是这样开头的。
  【屏显】
  《还有别的风景》威海一考生
  夜幕。
  斜风。
  细雨。
  ……
  师:能说说它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么?
  生8: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非常非常美丽,惬意的夜晚。
  师: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种惬意美好的感觉。类似巧学的例子在荆州市中考满分作文《温暖的阳光》中也有出现,这篇文章写的是寒冷冬日里父亲及时送来棉袄让自己感觉到爱的温暖的故事。
  【屏显】
  风,在肆虐,雪,在飞舞。
  ……
  风,不再肆虐,雪,不再飞舞,因为阳光来了。
  师:说说你的发现。
  生9:我觉得结尾既照应了开头,又深化了文章主旨。
  生10:还有,它还点了题。
  师:你们一下子就看出来了,其实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的影子,还让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另一篇课文。
  生:《紫藤萝瀑布》。
  师:有谁还记得《紫藤萝瀑布》的开头结尾?
  生11:开头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变成“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师: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呀?刚才的中考满分作文范例告诉我们,学习时要巧学,不能拘泥于形式,要敢于变化中求新,这样才能化为已用。
  (二)指导学生活用,触类旁通
  师:巧学的目的是为了活用知识,因为知识本身并不会使一个人具有创造力,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就在于如何活用知识。接下来请大家看一篇荆州市中考满分作文的开头。
  【屏显】
  《温暖的阳光》荆州一考生
  我怒气冲冲又郁闷万分地摔门而进。“砰”的一声巨响,眼角瞥见沙发上的爷爷身体猛地一惊,被吓了一跳吧。
  师:这篇文章写爷爷教我宽以待人的故事,请大家读开头,用欣赏的眼光来看,说说这个开头好在哪里。
  生12:我觉得这个开头好在通过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情态。
  师:你能找出其中的动词么?
  生12:“摔”“瞥”“猛一惊”“吓一跳”,这些动词把出场人物的情态写得生动形象。
  师:还有什么好?
  生13:我觉得文章开头设置了悬念。
  师:什么悬念?
  生13:为什么“我”要摔门而进?
  师:也就是说一系列的动作引起了你的好奇,让你非常想知道他心情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