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是近几年来在高中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其内容主要涉及到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等四方面。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主要有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但又由于它是选修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不同于高中文言文必修模块的教学,不应把它定位于字词梳理、翻译落实。当然也不能把它定位在课后练习、古汉语研究,这就有点大学里做学问的味道。也不应该只把课本作为起头的话题,大谈《论语》里的思想及现实运用,就像是思想政治课一般。那《<论语>选读》的教学内容又该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根据中学教学的要求及该课自身的特点,要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结合起来。那具体怎么结合呢?笔者想以《周而不比》的课堂教学为例,来谈谈《<论语>选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课堂教学环节
(一)学习目标
(在上正课之前老师用ppt展示)
1.掌握“周、比、直、谅”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在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1.(从课题直接入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论语〉选读》的第八课《周而不比》,请同学们说说“周而不比”具体的含义。(这一方面直接解决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理解,同时还为了引出这一课主要讲述“与人交往”的话题。)
2.“和人交往”很重要,可我们又该和谁交往呢?看看孔子告诉了我们什么。(接下来让同学自由朗读课本,并找出孔子交友的标准)
环节二:孔子的择友标准
3.学生在读课文之后,基本上都能明确(用ppt展示):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师过渡)孔子告诉了我们,在我们身边,朋友有益友也有损友,而且他也分别举了三种。请同学们理解孔子的择友标准。关于益友三类
第一类:“直”
我们怎么理解孔子的“直”的思想?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基本上会说“直”就是“正直”的含义。于是又追问,既然是“正直”,那又怎么理解孔子在“何以报德”问题上的“以直报怨”的思想呢?“正直”又怎么理解?
学生于是会对“正直”加以阐释,诸如“正当的手段,即法律手段”“原则性”等。等到同学们回答差不多时,老师进行补充理解(用ppt展示):
所谓“直”,即真诚而正直。什么叫真诚?我如果不喜欢你,就不再和你来往;如果我觉得你可以被原谅,那我再给你一次机会。那什么是正直?正直包括社会上的法律,代表公平,如果你得罪我,违反法律的话,法律伺候。否则,就变成了姑息养奸,你伤害了我,我却还容忍的话,你以后可能又去伤害别人。
(这样,即对“直”的字面意思理解了,同时又深入到了孔子“直”的深层思想,这可能更能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儒家“直”,并非我们所理解的直爽,直接,甚至是“以牙还牙”。)
第二种:“谅”
让学生理解“谅”在文中的含义,“诚信”。然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孔子所谓的“诚信”呢?最后老师总结,并举了苏东坡《僧圆泽传》的例子,以便加深学生对“谅”的理解。
第三种:“多闻”
“多闻”字面意思很简单,即“见识广博”。在这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多闻”之人呢?让学生举例说,通过学生的发言,基本上明确,多闻不单单是指看的文章多,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于是用ppt展示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的关于赞扬司马迁的文字:
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称赞司马迁说:“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还顺便举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的例子,真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方可称之为“多闻”之人。
老师总结孔子关于“益矣”的感叹:我们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生活范围也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能长期与诸如“直”“谅”“多闻”之人在一起,我们也会受渐染,那当然就“益矣”呀,所以我们一定要多与好人在一起,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然,孔子还举了三种损友,关于损友的理解,我只让同学们举一些例子,有同学举到清朝的和坤,宋朝的蔡京等,这都是孔子所说的损友之人。
4.通过孔子的话语,我们懂得了“益友”和“损友”的区别。那我们来看看孔子有没有给我们树立“益友”的榜样?
学生很快就回答“晏平仲”,于是引出(5.17)内容: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①怎么理解“善与人交”中的“善”的含义?(明确:表层含义是“擅长”,深层含义“用真诚正直的心去与人交往”。)
②“久而敬之”的“之”怎么理解?是代指“晏平仲”还是“别人”?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接着老师明确“之”指代“晏平仲”,并从语境与句法上加以补充证明。
环节三:察友的方法
5.(师过渡)我们又怎样去察看一个人是益友还是损友呢?
明确:(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理解:“人焉廋哉”的句式特点,“以”“由”“安”的含义。)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理解:为什么“观过,斯知仁矣”?)
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用ppt呈现:
错因人而异,一个人的过错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性。对所犯过错进行分析就往往能知道犯错者是哪一类人,如君子常因过于厚道而犯错,小人则常过于刻薄而犯错。比如“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故不忍除。’子喟然叹曰:‘观过知仁矣!’”
《<论语>选读》是近几年来在高中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其内容主要涉及到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等四方面。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主要有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但又由于它是选修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不同于高中文言文必修模块的教学,不应把它定位于字词梳理、翻译落实。当然也不能把它定位在课后练习、古汉语研究,这就有点大学里做学问的味道。也不应该只把课本作为起头的话题,大谈《论语》里的思想及现实运用,就像是思想政治课一般。那《<论语>选读》的教学内容又该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根据中学教学的要求及该课自身的特点,要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结合起来。那具体怎么结合呢?笔者想以《周而不比》的课堂教学为例,来谈谈《<论语>选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课堂教学环节
(一)学习目标
(在上正课之前老师用ppt展示)
1.掌握“周、比、直、谅”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在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1.(从课题直接入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论语〉选读》的第八课《周而不比》,请同学们说说“周而不比”具体的含义。(这一方面直接解决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理解,同时还为了引出这一课主要讲述“与人交往”的话题。)
2.“和人交往”很重要,可我们又该和谁交往呢?看看孔子告诉了我们什么。(接下来让同学自由朗读课本,并找出孔子交友的标准)
环节二:孔子的择友标准
3.学生在读课文之后,基本上都能明确(用ppt展示):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师过渡)孔子告诉了我们,在我们身边,朋友有益友也有损友,而且他也分别举了三种。请同学们理解孔子的择友标准。关于益友三类
第一类:“直”
我们怎么理解孔子的“直”的思想?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基本上会说“直”就是“正直”的含义。于是又追问,既然是“正直”,那又怎么理解孔子在“何以报德”问题上的“以直报怨”的思想呢?“正直”又怎么理解?
学生于是会对“正直”加以阐释,诸如“正当的手段,即法律手段”“原则性”等。等到同学们回答差不多时,老师进行补充理解(用ppt展示):
所谓“直”,即真诚而正直。什么叫真诚?我如果不喜欢你,就不再和你来往;如果我觉得你可以被原谅,那我再给你一次机会。那什么是正直?正直包括社会上的法律,代表公平,如果你得罪我,违反法律的话,法律伺候。否则,就变成了姑息养奸,你伤害了我,我却还容忍的话,你以后可能又去伤害别人。
(这样,即对“直”的字面意思理解了,同时又深入到了孔子“直”的深层思想,这可能更能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儒家“直”,并非我们所理解的直爽,直接,甚至是“以牙还牙”。)
第二种:“谅”
让学生理解“谅”在文中的含义,“诚信”。然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孔子所谓的“诚信”呢?最后老师总结,并举了苏东坡《僧圆泽传》的例子,以便加深学生对“谅”的理解。
第三种:“多闻”
“多闻”字面意思很简单,即“见识广博”。在这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多闻”之人呢?让学生举例说,通过学生的发言,基本上明确,多闻不单单是指看的文章多,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于是用ppt展示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的关于赞扬司马迁的文字:
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称赞司马迁说:“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还顺便举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的例子,真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方可称之为“多闻”之人。
老师总结孔子关于“益矣”的感叹:我们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生活范围也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能长期与诸如“直”“谅”“多闻”之人在一起,我们也会受渐染,那当然就“益矣”呀,所以我们一定要多与好人在一起,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然,孔子还举了三种损友,关于损友的理解,我只让同学们举一些例子,有同学举到清朝的和坤,宋朝的蔡京等,这都是孔子所说的损友之人。
4.通过孔子的话语,我们懂得了“益友”和“损友”的区别。那我们来看看孔子有没有给我们树立“益友”的榜样?
学生很快就回答“晏平仲”,于是引出(5.17)内容: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①怎么理解“善与人交”中的“善”的含义?(明确:表层含义是“擅长”,深层含义“用真诚正直的心去与人交往”。)
②“久而敬之”的“之”怎么理解?是代指“晏平仲”还是“别人”?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接着老师明确“之”指代“晏平仲”,并从语境与句法上加以补充证明。
环节三:察友的方法
5.(师过渡)我们又怎样去察看一个人是益友还是损友呢?
明确:(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理解:“人焉廋哉”的句式特点,“以”“由”“安”的含义。)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理解:为什么“观过,斯知仁矣”?)
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用ppt呈现:
错因人而异,一个人的过错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性。对所犯过错进行分析就往往能知道犯错者是哪一类人,如君子常因过于厚道而犯错,小人则常过于刻薄而犯错。比如“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故不忍除。’子喟然叹曰:‘观过知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