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2日,第三届全国中学语文名师成长课堂展示研讨会在广东中山大学附中三水实验学校举行。在这次活动上,我执教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课《柳叶儿》,受到较好评价。这节课之所以比较成功,主要是因为在《柳叶儿》的备课中,我一直在追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我对《柳叶儿》的解读到位吗?二是在《柳叶儿》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了落实吗?三是学生在《柳叶儿》的课堂上其主体作用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呢?我认为,这三个问题,也应该是阅读课的三个核心问题。
问题之一:我对《柳叶儿》的解读到位吗?
文本解读得如何,是能否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之一。关于《柳叶儿》这篇文章,我读过不下于二十遍。我认为,教师反反复复地读课文,是备课的基础工作。非读无以备课,读一两遍甚或四五遍都是不够的。我发现,在不断地朗读中,原来觉得平俗的文字都可能显现出意蕴,散发出芳香。原先模糊的会变得清楚,原先没看到的会呈现在你的眼前。这就是咀嚼文字的意义所在。
如果说自己不断地朗读是自我发酵,那么阅读他人的解读文章以及与他人交流研讨就是酵头。“发酵”是一个化学概念,指的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所谓“酵头”就是促进发酵过程快速完成的物质。在《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中有这么一段话:“如此两三度,搅入一两样不按君臣的药末,饎起成糕,一见了热水,药力酒力,俱发作起来,就是做酒的酵头一般。”在解读文本中,自己不断地朗读,在朗读中深化理解,这就类似于发酵,而读他人的文章,与他人交流,这就类似于酵头。在《柳叶儿》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就不止一次地与朋友研讨,同时,也大量地阅读他人的解读文章。
在如此这般的阅读中,我对《柳叶儿》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从内容上看,初看《柳叶儿》写了“乐”,最显现的句子是“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然后,具体写了“我”的“乐”体现在哪里。比如爬柳树之乐,抢柳枝之乐,吃柳叶之乐。这样的文字自然较多,也较为浅显,比如:
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两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但是,只要我们稍稍再读,细细再想,自然就会发现,在满篇乐事中我们却处处读到“苦”。
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
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几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那么,文章究竟写的是乐还是苦呢?这个问题很重要。再深入思考,我理清了这里“乐”与“苦”的关系。看似写乐,实是写苦。以苦写乐,才是立意。于是,我对《柳叶儿》中“乐”与“苦”有了辩证的理解:
1.《柳叶儿》的故事,其背景是饥饿,是苦难。
2.乐只是孩童的天性,苦却是童年的遭遇。
3.初看,是对乐的怀想;细品,是对苦的缅怀。
4.儿时的乐生长于苦难之中,弥足珍贵,
5.儿时的苦难岁月生发的乐,格外心酸。
6.以乐写苦,更显其苦。
7.笑中也有泪,乐中实是苦。此中的滋味,谁能解得开?
其实,读到这个层面,并不难。对于《柳叶儿》的解读,我的独到之处是发现了“涩”。我觉得,“涩”才是本文的文眼。
许多解读《柳叶儿》的文章都是将“苦”与“涩”连在一起,将“苦涩”与“乐”对举。而我的理解是“苦”与“涩”指的不是同一种感受。“苦”是指“那年月”的生活苦难,而“涩”侧重指走过那段岁月,如今再回味“那岁月”时的特殊感受,这种感受一方面是指“那年月”留给自己的抹之不去的印记,另一方面指的是每当“我”回想起“那年月”来,心中自然积郁着无可名状的心酸。所以,我对《柳叶儿》的解读就上升到了这样的程度:
“涩”是一种铭刻于心的心酸情感……
“涩”是一种抹之不去的苦难记忆……
正因为如此,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才有这样的颇有分量的文字:
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一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2013年3月22日,第三届全国中学语文名师成长课堂展示研讨会在广东中山大学附中三水实验学校举行。在这次活动上,我执教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课《柳叶儿》,受到较好评价。这节课之所以比较成功,主要是因为在《柳叶儿》的备课中,我一直在追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我对《柳叶儿》的解读到位吗?二是在《柳叶儿》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了落实吗?三是学生在《柳叶儿》的课堂上其主体作用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呢?我认为,这三个问题,也应该是阅读课的三个核心问题。
问题之一:我对《柳叶儿》的解读到位吗?
文本解读得如何,是能否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之一。关于《柳叶儿》这篇文章,我读过不下于二十遍。我认为,教师反反复复地读课文,是备课的基础工作。非读无以备课,读一两遍甚或四五遍都是不够的。我发现,在不断地朗读中,原来觉得平俗的文字都可能显现出意蕴,散发出芳香。原先模糊的会变得清楚,原先没看到的会呈现在你的眼前。这就是咀嚼文字的意义所在。
如果说自己不断地朗读是自我发酵,那么阅读他人的解读文章以及与他人交流研讨就是酵头。“发酵”是一个化学概念,指的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所谓“酵头”就是促进发酵过程快速完成的物质。在《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中有这么一段话:“如此两三度,搅入一两样不按君臣的药末,饎起成糕,一见了热水,药力酒力,俱发作起来,就是做酒的酵头一般。”在解读文本中,自己不断地朗读,在朗读中深化理解,这就类似于发酵,而读他人的文章,与他人交流,这就类似于酵头。在《柳叶儿》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就不止一次地与朋友研讨,同时,也大量地阅读他人的解读文章。
在如此这般的阅读中,我对《柳叶儿》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从内容上看,初看《柳叶儿》写了“乐”,最显现的句子是“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然后,具体写了“我”的“乐”体现在哪里。比如爬柳树之乐,抢柳枝之乐,吃柳叶之乐。这样的文字自然较多,也较为浅显,比如:
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两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但是,只要我们稍稍再读,细细再想,自然就会发现,在满篇乐事中我们却处处读到“苦”。
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
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几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那么,文章究竟写的是乐还是苦呢?这个问题很重要。再深入思考,我理清了这里“乐”与“苦”的关系。看似写乐,实是写苦。以苦写乐,才是立意。于是,我对《柳叶儿》中“乐”与“苦”有了辩证的理解:
1.《柳叶儿》的故事,其背景是饥饿,是苦难。
2.乐只是孩童的天性,苦却是童年的遭遇。
3.初看,是对乐的怀想;细品,是对苦的缅怀。
4.儿时的乐生长于苦难之中,弥足珍贵,
5.儿时的苦难岁月生发的乐,格外心酸。
6.以乐写苦,更显其苦。
7.笑中也有泪,乐中实是苦。此中的滋味,谁能解得开?
其实,读到这个层面,并不难。对于《柳叶儿》的解读,我的独到之处是发现了“涩”。我觉得,“涩”才是本文的文眼。
许多解读《柳叶儿》的文章都是将“苦”与“涩”连在一起,将“苦涩”与“乐”对举。而我的理解是“苦”与“涩”指的不是同一种感受。“苦”是指“那年月”的生活苦难,而“涩”侧重指走过那段岁月,如今再回味“那岁月”时的特殊感受,这种感受一方面是指“那年月”留给自己的抹之不去的印记,另一方面指的是每当“我”回想起“那年月”来,心中自然积郁着无可名状的心酸。所以,我对《柳叶儿》的解读就上升到了这样的程度:
“涩”是一种铭刻于心的心酸情感……
“涩”是一种抹之不去的苦难记忆……
正因为如此,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才有这样的颇有分量的文字:
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一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